APP下载

贵州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借鉴

2017-11-20井园欣

商业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贵州省精准扶贫

井园欣

[摘 要] 国家级贫困县丹寨县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地方财政融资能力及可持续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2014年丹寨县与万达签署了扶贫协议,是政府精准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将PPP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实践性的检验。这种“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弥补了丹寨县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管控和降低不同阶段的风险,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有利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并获得相对平稳的盈利和回报。借鉴丹寨县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集合人力和物力实施“镇镇联动,镇村联动”,让周边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加入到特色小镇的队伍中,将区域性扶贫项目和区域发展政策紧密结合,建立农户脱贫与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实现稳定脱贫。

[关键词] 贵州省;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精准扶贫;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11-0065-02

贵州省是全国独一无二、仅由山区组成而无平原的省份,因而其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依据自身现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蒸小笼”式的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空间布局。目前贵州特色小镇主要有依托于传统优质资源的文旅类小镇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研发类小镇。其中尤其特殊的当属黔东南州的“丹寨小镇”。

一、丹寨县发展困境

国家级贫困县丹寨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贫困的缩影。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下辖6个乡镇,总人口不到18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县。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贵州省小镇发展的困境在这里都有体现,丹寨县村民仍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企业缺乏劳动力,地方财政融资能力不强、可持续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

丹寨县在产业扶贫上尝试过多种发展方式。依托县域的资源优势,将本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果蔬、茶药和生态畜牧,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且县政府依托“品牌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一方面形成县级、乡镇级、部门单位、村干部、贫困户五层包扶形式,使政策实施层次扁平化,领导与村民“结伴”;另一方面与龙头农业企业开展公司、支部、基地、贫困户四层对接模式,从两条路径为农民增收。2015年丹寨县引进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等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收购渠道,给村民带来了收入的增长;蔬菜种植在扶贫举措中发挥了“短平快”的效果,但收益微薄;借助中药材公司的加工及研发打造健康品牌;由企业提供猪苗、由农户饲养、再由企业回收的生猪“代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工作的机会,但农户多为散养,难以形成规模。农业产业的发展虽然让村民不用外出打工,但受气候变化和市场浮动的影响大,收益不稳定且利润微薄,畜牧养殖的排污问题难以解决,村民的生存环境和整体的生态环境遭受污染,且产业结构层次低,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丹寨县政府在小城镇发展培育上具有一定的基础。2012年贵州省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提出了在全省重点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以点带面推进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大决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府的改革意识不高,政策实施落地性不强,统筹规划对项目建设的引领不足,使项目布局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建设成效。尽管丹寨历史遗存和民族特色突出,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小镇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丹寨万达小镇开创“造血式”扶贫新模式

2014年12月,丹寨县正式与万达签署扶贫协议,将社会资本引入特色小镇项目中,成立贵州省政府与万达集团“包县扶贫”的核心项目,大打“文旅”品牌,是政府精准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将PPP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实践性的检验。起初,万达计划在土猪养殖、茶叶药材加工、职业教育等方面选定帮扶项目,但通过长达一年的调研和论证后发现这些农业项目容易受季节影响,产业链短不容易产生规模化效益,且村民生活环境难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因此结合丹寨县县情和自身优势,反复调整扶贫项目,最终确定职业技术学院、民族风情旅游小镇和转向扶贫基金三个帮扶项目,将丹寨县的扶贫进程从单纯捐款的1.0、第一产业扶贫2.0升级为3.0模式,為丹寨拓宽新的发展渠道,打开更为宽广且可持续的成长空间,进而对丹寨教育、产业和人才进行了整体提升和再造。

万达集团总投资3亿元开创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可容纳在校全日制学生3000人左右,以丹寨籍学生为主,为丹寨县、贵州省乃至全国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助推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万达还为这些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每年择优录取50%的毕业生到万达就业,为丹寨县实现长远脱贫以及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丹寨万达民族风情旅游小镇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集非遗民俗文化的保护、体验与传承于一体的文旅特色小镇。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有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有古法造纸、苗族贾理、苗族锦鸡舞等7项国家级、17项省级、2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达一期投资6亿元,以苗乡侗寨特色建筑为依托,将丹寨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的传承作为核心,将民族手工艺、苗寨美食、苗医苗药、农副特色产品等旅游资源,通过销售扶贫合作社产品、带动贫困户产品销售等方式带动人口就业及增收,同时设立民族文化特色广场、民族风情街、精品酒店、电影院及儿童娱乐设施等,助力丹寨县仍在起步阶段的旅游业的发展,打出“游丹寨就是扶贫”的概念,调动全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开创了“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扶贫新道路。

丹寨县村民中大部分是孤、残、重病等特殊贫困人群,自理能力和就业能力较弱,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万达设立5亿元的丹寨专项扶贫基金,通过其投资公司的理财可产生每年保底5000万元的收益,无偿分配给丹寨县产业扶贫也无法惠及的1万名孤、残、重病等特殊贫困人群。endprint

这种长、中、短期兼顾的方式从根本上降低甚至阻断了贫困的发生率,探索出精准扶贫的全新模式。贵州政府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创新精神,发展旅游经济并延伸小镇的产业链。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并不是接受企业的捐款,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贵州及丹寨县、小镇在教育、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是造血式的扶贫,与丹寨县和贵州省整体发展现状及精准扶贫的推进也是相契合的。万达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这与其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丹寨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成为卓有成效而且可复制的扶贫模式。

三、未来展望

从目前来看,当地政府与万达的合作模式,有效地综合使用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PPP模式的实践性,弥补了丹寨县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管控和降低不同阶段的风险,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万达的参与也有利于自身企业转型升级,从房地产产业转向文旅产业可获得一种长期经营的模式,以及在特色小镇项目中可以获得的相对平稳的盈利和回报。

丹寨县政府将权力下放,把特色小镇的建设管理交给运营商,政府负责总体的监督,使社会资本可以大展拳脚,提高综合管理的效率,也有利于突破政府治理瓶颈。产业地产在促进产业升级、聚集人口与资本、调整当地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但产业地产进入政府项目利弊参半,既要认识到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要注意防范房地产企业将特色小镇“房产化”。丹寨县在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要避免“天女散花式”的开发,坚持规划先行,通过多次的调研选定特色小镇开发项目,集合人力和物力实施“镇镇联动,镇村联动”,让周边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加入到特色小镇的队伍中,以点带面、特色引领、典型示范。将区域性扶贫项目和区域发展政策紧密结合,建立农户脱贫与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早日实现稳定脱贫,“减贫摘帽”。

[参考文献]

[1]王健林.丹寨实践:精准扶贫新样本[N].中国经营报,2016-11-14.

[2]丹寨产业扶贫硕果丰[N].贵州日报,2017-04-19.

[3]王兴骥.贵州省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6(4):1-6.

[4]戴雯,楊晟懋.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贵州省丹寨县为例[J].经济观察,2017(4):14-16.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贵州省精准扶贫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