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村镇发展战略研究

2017-11-20王欣亮

中国软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村镇结构性供给

王欣亮,刘 飞,任 弢

(1.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村镇发展战略研究

王欣亮1,刘 飞2,任 弢3

(1.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指导村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村镇发展的影响机理入手,系统分析了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基于村镇发展动力的异质性,将村镇发展划分为自然资源优势型、区位优势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三种大类型以及能源开发型、城镇周边型、交通节点型、特色农业带动型、特色制造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等六种具体类型,进而分类设计了各类型村镇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村镇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着安天下、稳民心、促发展的关键作用。面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思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并提出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发展目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及发展方式转变。

村镇作为农村的基本单元,也是传统城乡发展格局中的后发地区。推动村镇发展对于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村镇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的发展思路。而在村镇发展中,由于区位条件及资源禀赋等差异较大,难以用单一标准设计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思路,对村镇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实现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差异化动力机制对村镇进行精准化分类,进而设计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在对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学理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设计精准化、系统化村镇发展战略,以期为推进特色村镇建设实践及相关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及参考。

一、村镇发展的理论研究回顾

村镇发展是指以村镇为单元的特定区域从落后状态向相对发达状态的转变过程。在西方经典区域发展理论中,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的农业区位论、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廖什(August Losch)的市场区位论等产业区位理论为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设计提供了基础;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核心边缘模型等则构建了差异化的区域发展路径。在现实发展中,村镇作为由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个体间要素禀赋差异大,异质性明显。因此,有必要结合村镇发展类型进行发展战略研究。

在村镇发展类型的研究中,龙花楼等认为乡村以产业为载体,基于生产、生活中的有形及无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1]。按照分类标准可分为经济产业及区位资源两类。第一,经济产业分类法认为,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够直接体现当前发展状态,而产业结构、发展驱动等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亦能客观反映村镇发展差异,因此,应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驱动等因素为标准,对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趋势进行评判。张步艰[2]、崔明等[3]以劳动生产率、人均收入、工业化率等指标将村镇分为发达型、相对发达型、相对滞后型等类型。李孝坤[4]、孟欢欢和李同昇[5]等学者认为产业是村镇发展的载体,应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村镇进行分类,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产业定位等因素作为标准,将村镇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服务型、商旅服务型等。刘兆德[6]、曾尊固[7]、李裕瑞等[8]将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相结合,采用聚类分析及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评价体系,以多维指标对村镇进行分类。贺雪峰与董磊明[9]结合产业融合理论,认为村镇发展不应以单一产业为主导,而应从发展驱动因素的角度对村镇进行分类,从而提出政府主导、城市带动、村企合作、能人领导、园区带动等类型。第二,区位资源分类法认为,区位及资源特点对于村镇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具有直接影响,差异化的空间区域特点将决定村镇发展类型,因此,应以地域特点、环境条件等为标准,着重考量村镇的资源性条件及特点。龙花楼等[10]、李平星等[11]以区位特点、水文条件、开放程度以及发展规模等为标准,对特定村镇进行分类研究。韩非[12]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将村镇分为城镇化驱动发展型、迁建型以及边缘发展型等。

在村镇发展模式的研究中,费孝通将发展模式界定为“一定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发展道路”,而村镇发展模式是乡村经济发展结构及运行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对现实发展中某些村镇特色发展路径进行提炼与总结,以从方法论层面为相近村镇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按照研究视角差异,可分为驱动要素、空间集聚及历史演进等类型。一是以发展驱动要素为视角,对村镇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付晓东和蒋雅伟[13]从推动村镇发展的动因出发,从资源禀赋、社会资本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村镇发展模式。张富刚与刘彦随[14]、龙花楼等[15]将村镇的发展动力分为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据此将村镇发展模式分为外源型发展与内生性发展,其中,外源型发展模式包括工业化及城镇化驱动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内生性发展模式包括村镇自我发展模式、民营经济驱动模式等。二是以空间集聚及历史演进为视角,认为历史发展模式带来的集聚效应及路径依赖决定村镇发展模式。华晨[16]等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提出乡村集群化发展模式,即以县级为依托构建乡村集群合作平台,以集群化发展模式推动乡村发展。而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及历史发展路径特点,有学者对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提出丘陵地区“梯度移民模式”、平原地区“工业集聚模式”、水源地区“兴港护滩”、文化遗产地区“善法定轴”等发展模式[17]。

综上所述,现阶段研究形成的共识是,村镇之间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差异较大,应结合村镇发展特点,对发展战略进行分类研究。在现有研究中,从资源条件、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对村镇发展进行刻画归类;结合驱动要素、空间体系及历史发展等差异对区域化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由于研究视角及对象选择差异,导致城镇分类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且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推动村镇发展为目标,从村镇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入手,系统分析村镇空间特点及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特点,对村镇发展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发展类型设计相应的发展战略。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村镇发展的影响机理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粮食产量保持十二年连续增长,农业供给总量得到有效保障。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从而带来的供给侧结构不匹配问题,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会对农民增收及农村发展带来障碍。因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农业供给侧为对象,以结构性改革为原则,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及供给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达到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升地区发展水平的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村镇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产业发展为驱动,为村镇提供了发展动力。产业是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产业为改革对象,从横向产业集聚及纵向产业延伸层面为村镇发展提供新动能。在横向产业集聚的驱动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村镇条件为发展基础,结合“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品牌优势,并通过支持和鼓励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及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为村镇发展提供原始动力。在纵向产业延伸的驱动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村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推广牧副渔相结合、粮饲经相统筹、种养加工、旅游服务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形成与发展条件相匹配、与市场需求向适应的村镇产业体系,为村镇发展提供长效驱动。

第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村镇规划了发展路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村镇发展应以整体规划为原则,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及区域布局结构,结合村镇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产业。在村镇发展目标制定中,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地位,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金融制度以及集体产权等多层次的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以实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在村镇发展战略规划中,要求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及特色产品,通过多种经营主体的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利用产业集聚及产业链延伸,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生产,进而提升发展竞争力,带动村镇全面发展。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传统村镇发展理论认为,村镇发展的动力源由内生因素与外在变量组成,变量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组成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1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对于农村的基本单元村镇而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优势产业发展,以带动村镇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村镇发展的动力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禀赋的基础作用:资源禀赋包含自然资源、区位条件、文化传承等因素,相对于城镇发展而言,村镇发展更加依赖于资源禀赋的支撑作用。基于资源禀赋确定发展方向,能够发挥比较优势,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村镇发展。具体而言,资源禀赋对于村镇发展的影响包括:一是资源禀赋条件为村镇奠定了基础:在村镇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包括生产要素、土壤地形、温度气候等资源禀赋具有独特性。若不具有特定资源禀赋,村镇难以发展相关产业,因此资源禀赋对于村镇产业选择提供基础性作用。二是资源禀赋条件为村镇发展提供了方向:区域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当区域间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生产成本差异。资源禀赋丰裕的区域,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在现实发展中,区域一般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资源禀赋为村镇特色产业选择提供了方向,从而对于村镇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二,生产要素的支撑作用:结合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资本投入、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创新等作为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对于村镇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其中,资本投入不仅是资源禀赋有效利用的催化剂,而且对于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形成具有助推作用。一方面资本投入决定了区域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情况,从而影响村镇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资本投入水平能够影响村镇产业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的条件及环境。人力资源作为生产中活跃的生产要素,是自然资源、资金投入的综合使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直接驱动,因此,人力资源要素决定了村镇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因素,是村镇发展条件与现实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器,通过技术创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率,以推动符合现实需求的、有竞争力的村镇发展体系建设。

第三,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市场需求反映了消费者对市场供给产品的需要程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升级变化,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推动村镇发展。具体而言,市场需求对于村镇发展的影响包括:一是市场需求是村镇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提。市场对某种产品需求的迫切程度决定了生产的积极性,市场需求量越大,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越高,相反,若生产不符合市场需求或市场需求较小的产品,将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因此,符合市场需求成为检验村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二是市场需求为村镇发展提供了方向。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规划符合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在村镇发展中,需要关注、适应、引导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依托市场需求的变动规划村镇发展的方向。综上,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市场需求为村镇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第四,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产业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资源要素需要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配置使用,区域发展需要产业的推动和支撑。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村镇产业不仅是传统农业中产业链及价值链改造的基础和对象,而且应成为农业发展中新产业新业态的依托,对于推动村镇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具体而言,一是产业发展能够提升村镇资源的集聚能力。产业发展依托于要素的集聚和企业的运行,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村镇内集聚,而且产业发展的竞争效应能够激发技术创新,将提升村镇的竞争力。二是产业发展能够推动村镇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产业发展能够为村镇创造就业岗位,提升村民基本收入,此外,产业发展在提升村镇经济水平的同时,对于村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环境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也具有带动作用。

第五,政府政策的保障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为政府政策提出了有效性、科学性、精准化的要求。政府政策一般通过扶持、控制、限制等手段影响村镇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政府应结合村镇资源禀赋及发展特点,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推动村镇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以综合提升村镇发展水平;二是政府能够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调控手段,优化产业供给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村镇发展质量。因此,政府政策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发展环境为手段,推动村镇发展水平及质量的提升。

上述各动力源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推动村镇发展,总体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资源禀赋是村镇发展的基础,也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市场需求决定了村镇发展方向,对村镇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推动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相关地区集聚,从而形成以村镇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动力机制。产业发展具有纵向产业链延伸及横向产业集聚两种趋势,通过产业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集聚能力,而且能够在推动村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村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政策对于村镇发展具有保障作用,以消除市场失灵及盲目性为手段,通过合理制定村镇发展规划,利用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等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村镇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综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为,以村镇具有的资源禀赋为发展基础,在市场需求的引导及政府政策的保障下,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并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对资源禀赋的改造作用,推动村镇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图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图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村镇发展的战略设计

在现阶段对于村镇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学界采用特定分类标准进行差异化研究,主要包括:一是以农村发展动力为分类标准,将村镇分为外援驱动型、内生发展型、混合发展型;二是以依托产业类型为分类标准,分为工业企业、特色产业、畜牧养殖、商贸流通以及旅游产业等类型;三是以推动主体为分类标准,分为市场推动型与政府主导型等类型;四是以地域特点为分类标准,分为城郊型、农产品基地型、特色产业型、生态保育型以及文化价值保护型等村镇类型。本文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认为在村镇发展中,应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障下,综合调配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发展,以推动村镇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结合对村镇发展动力机制及相关作用的分析,本文将村镇发展条件与发展动力相结合,对村镇发展进行分类分析,并以优势带动、精准施策、三产融合、长效发展为原则,设计相应的发展战略。

(一)自然资源优势型村镇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难以再生的生产要素。对于自然资源富集性村镇,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应避免陷入“资源诅咒”,在资源性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变,并应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提升村镇发展的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发展中,一是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破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思路,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鼓励并积极发展深加工业、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资源性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并推动村镇发展的动能转换,实现村镇全面发展和长效发展。自然资源富裕型村镇应及早建立长效发展的整体规划,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将资源依赖型产业作为支撑发展的起点,注重主导产业与村镇发展的相关关系,在村镇发展产业动能转换的同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村镇发展质量。二是要注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发展规划制定中,应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纳入考量范畴,鼓励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

在现实发展中,一些位于煤炭、石油资源富集区的村镇*湖南新闻网:关于资源枯竭型乡镇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湘潭县谭家山镇为例[N]. http://www.hn.chinanews.com/hnjjdy/fzfl/2015/1029/9461.html,在开采难度较低且能源价格较高时,取得了部分资本积累。但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不足以及村镇社会事业配套欠缺,导致大量原始资本外流,当能源产业低迷或能源开采困难时,村镇即变为空心村,陷入“资源诅咒”,难以持续发展。

(二)区位条件优势型村镇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战略是村镇发展的基本动力。对于地处城市边缘或具有交通优势的村镇,应依托区位优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根据市场需求规划具体发展战略,以推动村镇发展。

在具体发展中,根据区位优势类型可分为:一是城镇周边型村镇,其具有毗邻城镇的区位特点,既能够共享城镇的市场需求,又受到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发展中,应将村镇发展与毗邻城镇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根据城镇的区域功能定位,分析市场需求特点,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规划村镇资源配置及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村镇的产业结构与城镇需求相匹配,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及区域发展结构。二是交通节点型村镇,依托靠近终端市场或交通阶段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运输网络,发展特色农产品商贸流通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及商贸物流条件,逐步形成区域性的集散型市场,进而带动物流、金融等配套发展,形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核心,餐饮、物流、金融等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以推动村镇的繁荣发展。在发展战略规划中,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村镇发展方向,将市场需求与村镇生产优势相结合,采用市场自发及政府引导的方式,培育建设特色农产品商贸集散市场,进而推动餐饮、运输、金融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在现实发展中,西安市长安区毛坡村利用毗邻西安市大学城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餐饮、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提升了村民可支配收入。上海闵行区九星村以商贸物流业为发展定位,初期建立建材装潢、食品干货等特色市场,之后建成综合性商贸物流中心,成为上海市综合实力百强村,并在全村实行养老退休制,提升了村镇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三)特色产业带动型村镇发展战略

特色产业带动型是指,在村镇发展的范围内,基于特定发展基础及比较优势,以某一特色产业为核心,进行专业化集聚生产或产业链延伸,依托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推动村镇发展的模式。该类型村镇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或历史沿革,具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引导,具有一定的生产主体并初具规模。在发展中,村镇应结合现有发展条件及产业基础,突出村镇特点进行产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及科学规划,并结合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村镇发展。

在具体发展中,可分为特色农业带动型、特色制造业带动型以及旅游产业带动型等类型。

一是特色农业带动型:特色农业带动型村镇对于生产要素的要求较低,自然条件依赖性较高,这对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的区域,能够利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资本积累。对于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并具有相应市场需求的村镇,建议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结合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以主导产业集聚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整体思路,推动村镇发展。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并依托政府政策鼓励专业化生产,以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发展主体,创新技术外包、订单式种养殖、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供给的提质增效,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以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体验式服务一体化发展为整体思路,将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相结合,在延伸产业链,增加生产附加值,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链对于村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是特色制造业带动型:特色制造业带动型村镇是指以基础发展条件为支撑,结合历史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发展特色制造产业,以带动村镇社会事业的综合发展。而村镇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集聚更多生产要素,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形成工业发展带动村镇发展,村镇发展保障工业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根据发展特点可分为内生发展与外生驱动两种模式。内生发展是指村镇具有发展某种产业的历史和传统,并且该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则政府应做好产业发展环境的维护和保障,并扩大宣传,以形成品牌效应,带动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及产业链延伸发展;外生驱动是指村镇具有发展某种产业的基础条件和客观需求,但是该产业未形成规模,则政府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产业园区,鼓励特色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通过相应的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倾斜,推动村镇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旅游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村镇应依托村镇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以形成依托旅游产业带动村镇发展的模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以农业和农村为发展载体,以观光旅游、涉农体验、知识教育、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旅游带动型产业体系,并突出当地优势资源的特点特色,注重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二次游览率。对于具有自然景观资源的村镇,应注重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建设,通过整体环境整治,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并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田园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餐饮、住宿等旅游延伸产业,扩展市场需求,以实现旅游产业带动村镇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文资源村镇,应在市场引导下,广泛挖掘历史沿革和典故,突出文化底蕴,形成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应以长期收益为目标,防止短视效应下过分商业化,造成雷同式建设而丧失村镇自身特色。在着力打造特色化核心文化旅游景区的同时,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利用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带动村镇社会经济发展。

在现实发展中,特色农业带动型以陕西省铜川市陈坪村、马咀村等樱桃种植村镇为代表。上述村镇在政府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引导生产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形成了樱桃的品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樱桃深加工产业、观光采摘农业,并进一步发展餐饮旅游业,以形成以樱桃种植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推动特色村镇发展。特色制造业带动型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为代表,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并利用先发优势,形成以钢铁、纺织等为主导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推动华西村成为我国村镇发展的示范和典型。旅游带动型村镇以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为代表,袁家村毗邻昭陵,地处交通节点,结合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2007年起打造娱乐、观光、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在解决村镇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村民收入的同时,带动村镇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当地政府对袁家村模式的推广,周边地市成立多个类型相同、特点相似的旅游村镇,但由于缺乏自身发展特点,导致后续发展困难,成为模式推广失败的反面典型。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村镇发展的影响机理入手,对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村镇发展动力的异质性,分类设计了各类型村镇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本文得到的基本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现阶段宏观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及发展方式转变。村镇作为农村的基本单元,其产业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中新产业新业态的依托,而且是传统农业中产业链及价值链延伸的基础和对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产业发展为驱动,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村镇分析了发展方向,设计了发展战略。

第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村镇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引导,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推动特色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增强村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村镇发展具有产业集聚和产业延伸的双向驱动,并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设计发展战略。

第三,村镇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取决于各种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区域性差别化的动力机制为村镇提供差异性的发展战略。村镇发展是由多种动力因素共同驱动的。根据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生产要素、产业发展、政府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差异,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要求,将村镇分为自然资源优势型、区位优势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三种大类型以及能源开发型、城镇周边型、交通节点型、特色农业带动型、特色制造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等六种具体类型,并对于各类型村镇规划了差异化、精准化的发展战略。

第四,村镇发展研究涉及影响因素多,研究对象差异大,具有系统的复杂性。基于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构建村镇发展战略设计的理论分析框架是难点所在。虽然本文设计了村镇发展战略的分类框架,并结合现实发展案例分析设计了各类型村镇的发展战略,但是,对于分类框架有效性的验证以及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村镇动力机制的剖析,仍有待于结合定量研究进一步深化。

[1]龙花楼,刘彦随,邹 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地理学报,2009(4):426-434.

[2]张步艰. 浙江省农村经济类型区划分[J] . 经济地理,1990(7):18-22.

[3]崔 明等. 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 . 城市规划,2006(12):27-32.

[4]李孝坤等. 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J]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2-47.

[5]孟欢欢,李同昇等.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 . 经济地理,2013(4):144-148.

[6]刘兆德等. 星座聚类方法在乡村经济类型划分中的应用:以山东省为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8):95-99.

[7]曾尊固等.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2002(2):115-124.

[8]李裕瑞,刘彦随等. 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的技术方法与实证应用[J]. 地理研究,2014(2):372-384.

[9]贺雪峰,董磊明.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42-50.

[10]龙花楼等.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J]. 地理研究,2012(3):495-506.

[11]李平星,陈 雯,孙 伟.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学报,2014(6):797-807.

[12]韩 非,蔡建明.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 地理研究,2011(7):1271-1284.

[13]付晓东,蒋雅伟. 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17(8):102-111.

[14]张富刚,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2008(2):115-122.

[15]龙花楼,李婷婷,邹 健.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J]. 经济地理,2011(12):2080-2085.

[16]华晨等. 从村庄建设到地区发展:乡村集群发展模式[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31-138.

[17]于战平.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J]. 世界农业,2006(10):4-7.

[18]TERLUIN I J.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s of advanced countries:An over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3,19(3):327-344.

(本文责编:王延芳)

AStudyontheStrategyofRuralDevelopmentintheContextofAgricultural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

WANG Xin-liang1,LIU Fei2, REN Tao3

(1.SchoolofPublic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2.SchoolofEconomic&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3.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of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ims to release and develop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o facilitate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 and this reform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guiding rural development. Proceeding from how the reform influences r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motives for rur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divided rural development into three categories-natural resources type, regional advantage type and special industry-driven type, and six specific types-energy development type, urban periphery type, traffic hub type, special agriculture-driven type, special manufacturing-driven type and tourism-driven type, and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7-06-15

2017-0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70312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M613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7YJC790158);陕西省软科学面上项目(2017KRM175)。

王欣亮(1986-),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规划。

F061.5

A

1002-9753(2017)10-0063-09

猜你喜欢

村镇结构性供给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