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诠释教师这个职业

2017-11-19徐文彬

教育 2017年41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教师

徐文彬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可见,真正的尊重学生,是要把每一名学生看作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有爱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只看重“尖子”学生,只把学生作为一个个装知识的机器的教育则只能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假教育”。

我所教的班是新疆班,学生来自新疆各个地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文化课和语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很敏感,教师稍有偏差,他们都可能受到伤害。因此,作为新疆班的教师既要重视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更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在性格、情感、精神境界方面的独特性,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要营造“家”的氛围

本班的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庭,远离亲人。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习惯上、人际交往上,尤其在饮食习惯上都需要适应。因此,如何营造“家”的氛围是新疆班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我刚接手新疆班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生过生日。刚开学就遇到有学生过生日,我思考如何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日的意义,又不铺张浪费。于是与几名老师商量,并征求学生的意见,最后形成了班级学生过生日的模式:由班委会学生早晨在黑板上写好当天过生日同学的名字,并写上祝福的话语,晚自习后由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日的气氛,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过得很有意义。后来,班上有块专门的小黑板供学生在上面发布一些信息或写一些祝福的话语。通过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让班级逐渐有了“家”的氛围。我们还将班歌确定为《相亲相爱一家人》,每当广播、电视里响起这首歌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跟着吟唱。

要对学生真诚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对学生提合理的要求,作合理的评价,这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对于新疆班的学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才能使学生对你信任,你也才能与学生们交心。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时时、事事都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心。当他们遇到困难,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和教师之间出现问题时,都会找我寻求帮助或是建议;生病、过节时,如雪片般的短信传来他们的问候和祝福;学生回家后发来的平安短信……这些都是在工作中用心换来的。在工作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只有带着爱,带着真诚,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亲近学生、感染学生、关心学生,才可能教会学生爱。

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很多人做事情凭的是一股子热情,热情一过就不管结果如何了。但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时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在我所教的新疆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小时候由于“还子”的习俗和叔叔奶奶住在一起,从而缺失了亲情。有一次他犯了错,我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老师,您早晚有一天会像其他的老师那样不再管我,您还是让我自生自灭好了。”听到这样的话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他很可怜,小小的年纪就受到了这样伤害,这难道和教师无关吗?我告诉他,我最不缺的就是毅力。从此之后,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我都对他更多了一份关注,也更加注重方式方法。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最好标准。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他变得不那么易怒了,和同学、老师的关系融洽了,也能听进去别人的话了。回家后还给我发来短信,写到:“老师,我到家了,您多保重。”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屡次犯错就将其放弃,那放弃的也许是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要始终记得自己肩负的是学生的一生。

要学会承受、感受与欣赏

作为教师,不仅要承受“家务”的繁累,“家人、孩子”的委屈,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要有“家有万口,出事一人”的责任感;要有吃苦就是乐,吃亏就是福的宽阔心境。带新疆班,尤其要想清楚这一点。学生们都离家在外,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大多数的时候都要和老师在一起,尤其是節假日,校园里只剩下他们,如果没有教师的关怀就会更加孤独。因此,爱他们就要能承受,不能抱怨,要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不能斤斤计较。要感受教育的成功和回报,这样,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和信心。要学会欣赏,欣赏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来自何方,无论出身贫贱,无论成绩优差。我们给他的都是期望,要永远“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教师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我们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亲人、父母,用爱子女的心去爱每一名学生,用理智去爱每一名学生,他们才能健康顺利地成长,才能成为未来新疆建设的栋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