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大調查,改變靠自己
2017-11-18卜樂
卜樂
健康生活,三者齊備
現代定義的健康生活主要集中在實行良好的健康習慣,戒除不良習慣的立基點上,包含個人衛生、生活常規、心理健康三大方面,其中個人衛生方面主要強調可以保持每天早晚刷牙、洗澡、更換衣服、保持面容整潔、雙手清潔以及噴嚏咳嗽時須用手帕或紙巾掩蓋口鼻等;而生活常規方面就算是以個人飲食與運動為主,均衡飲食是健康的基礎,每類食物提供身體所需不同的營養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進食時應該按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分量比例進食及每天要喝6-8杯流質飲品(包括清水、清湯等),以促進身體健康,盡量避免大量進食高糖、高鹽、高膽固醇、高脂肪、辛辣、醃製食品等,同時應該養成定時定量、輕鬆愉快、慢慢咀嚼的飲食習慣。至於運動,保持恆常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身心,是非常好的保持健康的“良藥”。
第三方面就是心理健康,主要考量應保持健康愉悅的心境,合理安排規劃與時間,保持正面積極的社交態度,學會傾訴與傾聽,及時表達感受。健康生活其實就是這三方面的平衡、協調,一旦出現不平衡或者緊張關係,那就很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尤其是心理情緒上,我們本應該擁有一個有目標的人生,當出現無目標的狀態,造成對生活毫無衝勁,產生惰性繼而很易陷入憂鬱狀況,沒有任何動力生活、學習與工作,一旦長時間維持這種狀態,將嚴重衝擊個人的身心健康。特別要提醒的是,這裡的狀態是指長時間,一般在6個月至1年以上,如果只是連續1-2周發生無力,不想工作等疲憊的狀態,其實都是一個人體簡單調節的過程,還沒有進入到“情緒病”的狀態,無需過分擔心。
當然心理的健康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於個人衛生的影響因素,試想一個污糟邋遢的人很難有朋友願意和他相處,陷入孤立的時間一長,他自然就會開始懷疑自己;但更大一部分還與周圍的人際環境與個人性格有關,我們很多時候不願意與人分享心事,使得內心的負重越積越多,積累到一個臨界點自然就爆了。事實上,臨床實踐證明,在一個人有心理壓力時,不一定非要找專業人士才可以解決,通過朋友間聊天、溝通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緩解,有一些產後抑鬱癥的女性通過彼此間的傾訴反而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成功走出來,當然前提是不僅需要一個外來人、朋友扮演聆聽者的角色,也需要當事人的性格相對開朗,不用擔心失敗,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不好狀態被他人知道,怕被人嘲笑怕被人指指點點,因此很多時候大家寧願埋在心中,都不願意對外吐露心聲。也因為如此,我們在輔導一些青少年和成人的時候,都鼓勵他們首先認識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面對自己的優點,再來處理不足與現實的挑戰,通過一些正向課程,慢慢學會不怕失敗、不怕表達自己,只有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才能接觸到這個世界友善的陽光。
標準調查,港澳差異
以這個標準結合今年我們首次針對全澳居民做的身心健康調查,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澳門人的身心狀態,我們採取的問卷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生活質量的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FIVE)的調查問卷,調查所評估的生活質量是基於受訪者對自己生活情況的主觀看法、比較著重於精神上的感受。除了保持基本物質生活水平及身體健康外,生活質量也取決於人民是否能夠獲得快樂、幸福、舒暢等的主觀感受。因為香港、澳門都是採取的同一份問卷進行調查,所以結果對比下來,香港與澳門的情況差不多,在中位數水平,香港佔29.2%,澳門佔36.5%,香港的問卷數據來自於灣仔區的795份問卷,而澳門的則來自全澳各區的1274份有效問卷,採取嚴格的隨機抽樣方法,因此這樣的數據結果能夠相對精準。過去我們長期關注青少年研究,結合此次的調查都發現到大概有12%的青年人感到焦慮和抑鬱,精神緊張的狀態在澳門年輕人身上除了表現影響學業、工作以外,更直接影響到社交生活,特別是在博彩旅遊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社交環境受到大大影響,這與香港存在很大不同。
即使在調查問卷中,發現港澳兩地民眾都有明顯的緊張壓力,但雙方各自的原因卻不相同,香港大多圍繞健康問題產生,澳門則是因為財政問題導致。在兩地似乎都是25-34這個年齡層的得分最低,低於一般中位數50-52分的水平,在香港這個年齡段的受訪者出現了健康生活不平衡的狀態,但是還暫未出現身心問題,至於澳門則因為該階段人士在畢業之後,難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好的出路,畢竟在經濟結構單一化的環境中,很難擇業,無法輕易獲得自己鐘意與開心的職業,工作開心本來就有助於“平衡”,但是無奈的選擇加上高企的樓價,讓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對現實充滿了太多無可奈何,沒有私人空間的只能選擇寄託於每半年1-2次的外出旅行,以此來迴避現實壓力。
當然有經濟壓力的不單單是年輕群體,還有65歲左右的退休人士,因為進入退休階段,過去相對足夠的經濟來源斷了,只有退休金來度日,難免會對生活充滿一些擔憂,這種情況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包含現實生活的經濟壓力,催生出了絕大部分的雙職工家庭,夫妻雙方共同承擔家庭,因此面對著供樓、供車、撫養子女的現狀,工作壓力就顯得非常明顯。壓力的問題席捲的是全部年齡層的人士,即使沒有太多經濟壓力的青少年與兒童同樣面對玩的時間嚴重縮減的問題,繼而也會產生一定的學習與生活壓力,一周七日全部都在各種學習與補習之中度過,沒有一個平衡的狀態,無法有時間外出透氣、鍛煉、交流,這對於他們的成長而言,也是一個突出的警訊。
因為壓力無法及時排解,在堆積到一個爆點時,很多人就會選擇一條絕路:“自殺”。這個問題在發達國家、地區是非常顯著的,尤其是自殺率排全球第一的日本,當然澳門的自殺率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我們還不是高危險城市,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側面反映出澳門相對健康的社會與個人身心狀態。
都市現象,世代蔓延
這樣一種身心壓力劇增的狀況其實在全球是普遍現象,尤其是在現代化的都市,這可以說是倒退到工業時代初期民眾的身心狀態,過於拼命工作賺錢則會明顯地影響身體健康與家庭關係,但是做的不夠多時又會影響到家庭的生存,而這種不健康的狀態正在跨世代中蔓延。當父母承受了不好的壓力指示,往往有可能直接影響其子女甚至發洩到子女身上,子女帶著這樣的陰影成長甚至日後帶到自己的家庭角色之中,除了給婚姻亮起紅燈,也對於家庭結構與親子關係的穩定帶來極大的威脅,澳門2016年離婚登記共有1245宗,較2015年增加77宗,雙方協議的“兩願離婚”佔據91.7%,這樣一來多了更多的單親家庭,對於子女的成長必然產生一些影響。當然並非雙親家庭就一定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環境,很多家庭是祖孫三代,或者父母與成年子女居住在一起,因為經濟起飛的樓價瘋漲,使得子女無能力出外購買新樓,很多父母會將自己原有的屋宇按揭給子女支付首付款,然後幫助子女一起供樓,因此這個壓力就變成跨世代共同承擔,尤其是對那些已經退休以後還要面對每月還債情況的人士而言,壓力不可小覷。而手機通訊高度發達之後,家人之間的溝通反而降低,父母與子女之間少了溝通,多了各自滑手機,繼而不能有效地彼此溝通,化解矛盾與內心痛苦。很多時候,面對面的交流遠比網絡上彼此間的一個“公仔表情”有效的多,很多時候抽象的表情各有不同理解,發出來其實都並不能讓對方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狀況,只能最後以“呵呵”的心態結束這種形式化的尷尬交流,因此很難改變到如今25-34這個群體的迷茫,生活中的壓力、工作的不如意、樓價的逼迫讓他們想要找到一個健康的出路都很難,當然特區政府近年來努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也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聯盟,積極在做出一些改變,希望能夠從大環境上引導澳門民眾的身心健康。endprint
自我調節,陽光進來
大環境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而我們自身及早發現與介入就顯得更為重要,面對到壓力要及時找到方法舒壓,這一點上無論在生活中還是數據統計上,澳門人比香港人更願意積極尋求方法,目前澳門有3%的人有考慮當出現心理壓力時找專業人士幫助解決。但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實不願意自己不好的一面被人知道,擔心被人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很多人自己會主動通過唱歌、運動、看電視等方式舒緩,當青少年有心理上的困惑跟父母交流時,不少父母都不希望學生告知學校或者外界,都會說慢慢就會自己恢復,如此就凸顯出社區教育何其重要。當社區教育能夠把這些基本常識經常性的推廣宣傳,讓子女與父母都能接觸了解,免於自我擔心,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了解去及時幫助到家庭中其他的成員,源於恐懼的“不敢”帶來的只會是“不做任何改變”。
而除了社區教育以外,其實澳門在輔導心理上有配備了社區中心、家庭服務中心、24小時生命熱線、社工局緊急電話、第三方機構輔導等多種幫助途徑,但大部門澳門居民都不知道去哪裡求助社工,如何求助社工,因此宣傳力度其實應該加強,如果能結合社區教育進一步推廣這些救助途徑則是更好。澳門人大多內斂,很多時候不是一次接觸就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在同一個社區出現2次、3次以後才會有人打來熱線或者私下找到我們進行諮詢,但進入社區宣傳一次需要很大的資源整合,包含時間、人力、物力等的配合再加上澳門場地的限制,社團又相對多,想要申請就要輪候,如此一來希望合理安排進入社區的宣傳其實會一變再變,難以發揮理想中的效用,因為這種宣傳預防其實是最大程度地減低問題,未來期待政府與民間機構能進一步協調整合,優化資源利用,從而最大程度的造福澳門市民,發揮到心理健康預防、教育的先導作用。
無論是大環境的打造還是家庭關係、第三方的介入,其實要達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狀態,還是要自己幫自己。我們建議大家:
首先個人要多正向思考,多參加積極有意義的工作、培訓,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提升之上,不要攬事上身的同時也無需消極逃避。
再者就是堅持恆常運動的同時,盡量避免長期單一的運動,多種的運動方式可以給人帶來潛在的改變,尤其是結伴,尋找一兩好友一起運動的方式,可以在身體健康的同時舒緩心情,包括博企在內的資方也應該適時給予員工增加一些運動因素。
最後,在面對人際關係時學會以感恩的心態來看,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對待,很多時候家人換位思考、同事相互理解,有些矛盾自然就能有效化解。
再多的建議也離不開好習慣的堅持,最終內化變成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現代都市中,當外界還沒有機會給我們一個健康平衡時,我們要給自己打開一扇窗戶,讓陽光照進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