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衛標準,澳門合格與否?

2017-11-18卜樂

澳门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壓力情緒民眾

卜樂

現代人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越來越關注生活的品質,對於“健康生活”的追求也不斷增強,而在專業的角度來看,大眾所追求的健康生活主要涵蓋了三個部分:飲食、運動、生活態度。

良善習慣形成,看到的進步

首先,針對飲食方面,考量其健康與否主要集中觀察被調查人士或者一般市民有否奉行低脂、低糖、低鹽、高纖維的膳食原則?同時,是否少肉多菜、三餐有否定時定量、外出飲食習慣、有否多選取新鮮非加工食品也成為重要的觀測點。因為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很多民眾尤其是上班一族由於外食等原因,大多難以符合這樣的“三低一高”原則。

其次,面對運動環節,是考量基本每星期5天,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流汗)是否可以做到?大多數上班族因為工作等關係,往往無法能夠組織集中地時間進行運動,同時因為長期的疲倦狀態,從而對於運動更加興趣缺乏,這是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最後,即是生活態度方面,觀察其能否長期保持作息定時,每日能夠保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能否積極舒緩壓力,以防止進一步蔓延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長期高壓力的生活、工作、學習環境使得不少民眾都無法擁有健康的生活態度來平衡彼此間的關係,從而造成潛在的惡性循環風險。

因此,判斷一個群體、一般大眾、乃至個體市民都可以結合上述三個面向的標準來觀察,尤其是在壓力劇增的都市之中,其有更明顯的適用意義。

因此,對於澳門社會而言,我們自然以上述標準來檢驗澳門市民,觀察一般居民的身心健康狀況。根據2016年某小型調查資料顯示,超過一半的澳門成年人在嘗試履行不同的健康飲食習慣,包括低鹽、低糖飲食、少吃加工食物、不健康的零食和紅肉;少用含飽和脂肪的食油煮食、每餐少吃一點及減少飲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飲料,這種趨勢一直存在於居民之間,並且有持續增強的趨勢,從數據對比上來看,澳門居民一般較香港民眾更重視健康飲食習慣,他們目標亦較為精準。故此,香港成年人約40%屬於過重或肥胖的範圍,但同樣的標準,澳門成年人只有28%在此之列,澳門的狀況相對於香港而言確實較為輕微。

一個健康習慣追求的背後也折射出了澳門市民現下的最主要健康憂慮分別為心臟病、癌症和中風。此外,精神健康問題例如腦退化症、憂鬱症和焦慮症亦備受澳門受訪者關注。這也凸顯出民眾在關注生理疾病的同時越來越關注精神方面的健康狀況,民眾對於政府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行為還是慢慢接受與認可的。

當然,結合前述標準,雖然澳門市民正在努力形成一些良好習慣,但在飲食與營養上是否會出現其他地區面對到的“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的問題也值得觀察。其實,“營養不良”在21世紀發達國家基本上出現的機會相當低,其基本定義即指某些主要營養素攝取不足,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但於第三世界國家還有不少人口因天災、戰爭、糧食短缺等問題而出現營養不良,尤其以蛋白質、鐵、鈣、維生素A較為嚴重。

而“營養過剩”則較常見出現於發達國家,過往營養學歷史中亦曾經歷了營養轉移(Nutrition Transition),由原先的營養缺乏演變成今時今日的營養過剩問題。營養過剩亦會增加肥胖、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癌癥等慢性疾病風險。

於澳門,可能少部份人會出現某些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與礦物質,但並不常見。反觀,澳門居民應更關注營養過剩問題,因不少慢性病均與營養過剩都有較為直接的關係。

亞健康無處不在,

危機何以化解

民眾在關心自身健康的同時,亦經常聽到“亞健康”這一專業詞彙,事實上在現代都市,不少民眾都處於亞健康狀況,亦或者存在身心健康不合標準的狀況。早前,世界衛生組織WHO估算全球亞健康人口的比例已達75%。於香港,高達97%港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澳門科技大學曾對澳門的博彩從業人員亞健康狀態做過調查,顯示超過8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無論是港人的亞健康指數亦或者澳門支柱產業:博彩業從業人員的狀況都令人震驚,為何亞健康幾乎包圍了絕大多數的都市中人,這背後的主要原因與工作時間日夜顛倒、三餐不定時、以及工作環境壓力大、空氣質素較差有關。

於臨床症狀方面,可分為生理和心理症狀。生理不適包括眼睛疲勞、腰痠背痛、消化不良、怕冷、容易傷風感冒喉嚨痛、經常疲倦、容易氣促。

而心理不適主要包括失眠、胸口翳悶、頭暈頭痛、記憶力變差、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及難以集中精神。相信不少民眾均有受以上症狀困擾,這些便是亞健康症狀。澳門若按照現行亞健康標準來推算整體社會狀況,相信亞健康人口不及鄰近地區如香港,畢竟壓力指數各方面均比不上香港,加上健康飲食意識比港人高,因此整體狀況應該好過香港等高危地區。

同時,从專業的角度來看,澳門不同年齡層與不同職業的人面對的身心狀況自然是有差異的。首先,年齡不同必定存在差異,例如年輕時或求學時期壓力指數相比成年人低,但這並不代表沒有任何壓力,主要是壓力源不同而已。

對於職場奮鬥人士而言,為要養妻活兒,讓家人生活質素提升,往往給予自己的無形壓力較大,有時候期望越高、或能力越高,對自己的要求亦較高,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挫敗感越大,直接影響成年人的情緒健康。我個人認為,無法恆常運動只是一個藉口,一般上班族均認為上班前運動,工作時能力會減退。相反,下班後運動,根本沒有精力。其實,運動能提升個人能量指數,反而會令工作表現在職場上更加專注、思考更敏捷、做事更有效率,因此對於職場人士而言,應該嘗試給予自己兩星期的習慣期,培養定時運動的好習慣!當然由於工作等原因,職業白領出外飲食是必然,但其自身亦可偏向“較好”的選擇,即是於外出飲食期間,往往是“沒有最好,只有較好”,堅持少油、少糖、清淡一點、嘗試叫多一些蔬菜,當然這也是我自身的生活習慣準則。如果有條件的話,也鼓勵大家於辦公室工作期間或小休期間進食水果,亦可以做到“生活一小步、健康一大步”。

當然,食物能幫助我們膳食平衡的同時,也與情緒有著密切關係,尤其是針對當下日益嚴重的“都市情緒病”問題,目前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驚恐症、躁鬱症等。要擊退這些情緒問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會是成效最高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當然重要,但部份患者會有復發機會。故此,學會積極處理負面情緒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畢竟,飲食只可作為輔助之用,建議多進食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豆腐、亞麻籽、奇亞籽、合桃、芥花籽油等,亦必須確保膳食中有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葉酸對改善憂鬱症可能有幫助,多建議攝取綠葉菜、全穀物、大豆、碗豆等食品。最後,多接觸陽光和恆常運動能協助腦部合成血清素(Serotonin),令人情緒穩定、開心。也只有飲食、運動結合自我心態的調整,才能盡快地防止情緒病對於個人健康生活的影響。

因此面對到壓力頻增的現代生活,我們要努力追求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不要制定難以達成的目標,適當學會擁有自己的嗜好,尋找屬於自己最佳的健康減壓方法,同時維持樂觀正面的人生觀、放下執著,配合均衡飲食與恆常運動,如果能在這吸血維持健康身心狀態的重要環節持之以恆,一個身心康健的生活一定會隨之形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壓力情緒民眾
画与理
压力
跟踪导练(四)(2)
小情绪
小情绪
漫画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