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探究
2017-11-17钟兴
钟兴
摘 要 本文通过从心理学视域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问题,从而探究建立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不仅要从物质层面给予外在因素,更要注重精神富裕需要,促使其更好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 心理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eedy students i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level from psychology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to put forward how
to build the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in colleges funding mechanisms. Not only give the external factors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spiritual enrichment,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growth.
Keywords psychology;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funding mechanisms
1 心理学视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质特征:精神富裕为核心
1.1 精神富裕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和重要标志
人的全面从本质上讲就是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的协调统一,而当前绝大多数人对于物质追求过分在意却忽视了精神富裕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行业内部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不仅仅要通过劳动实践与语言行为来与动物进行区别,更重要则是通过文化审美、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活动来创立以及区分提升出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另外,精神上的富裕作为人类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也是每一个人实现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生活意义所在。
1.2 精神富裕能够实现对主体的塑造和提升
通过提升主体的精神素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以及在知情意三者的应用等方面,包括:
其一,通过知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当主体认识到其对客体的影响并进行把握之后,就可以自然产生情感上的意识追求,最终实现精神富裕的自我实现价值效果。
其二,通过情来改变人们认识、观察世界的角度与考虑问题的基本方式,让人们可以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实践、意识和审美当中去,从而在主观上积极推动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变化。
其三,通过意识主体来实现个体的基本需求、动机、情感乃至兴趣等方面的活动直接转变成为一种持续性较强的心理品格,这种品格让人能够对某一种特点的目标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精神富裕对主体塑造的影响和有效提升。
1.3 精神富裕能够满足主体构建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诉求
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对人的生命以及世界观的根本意义进行阐释往往可以获得相应的理解与答案,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人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目的与出发点。比如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富裕的精神生活,在生活过程中即使出现物质生活贫乏的情况也会体会到生活的精神实质与意义,而这些内容往往是那些精神上贫乏却物质上较为富裕的人所无法感受到的。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超越物化欲望的精神寄托,所以也可以在满足人们的相关诉求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存在根本问题——精神贫困
2.1 信念模糊動摇,自主意识淡化,依赖性过强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往往会存在缺乏信仰以及依赖性过强的情况,这方面主要是由于自主意识导致人对自己的认知以及独立思想会产生影响和倾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自主意识较强的人能够实现自我认知,不但可以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与生活状态,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参与学校学生生活时却缺乏这方面的自主意识,不但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现状反而寄希望于学校以及社会来伸出援手,这样不但降低了社会援助的实际效果,甚至还滋生出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作为贫困生应该享受特权的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资助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缺乏感恩意识,道德观念弱化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资助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出现了道德观念弱化以及感恩情感方面缺失的情况,由于不满足父母的物质提供能力而牢骚满腹,再加上不体恤父母的辛苦所以就出现了对他人不友好、埋怨生活以及对他人不信任的情况。另外,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胸狭隘以及缺乏群体组织观念的情况,缺乏同情心以及面对各种资助认为自己才是最困难的群体而忽视了学校与国家的培育,甚至个别还会产生仇富与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这是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
2.3 精神消极,不良心理严重
作为人类享受精神资源的特质之一,选择不同的精神生活作为个人发展的方向是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由于消极的精神享受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体验,所以愉悦性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却又是最低等级最低层次的功能性需求,这包括了发展性以及意味着精神生活质量有效提升处于第二个层级,而具有终极意义的超越性则处于最高的层级当中。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具有精神焦虑的情况,特别是在以上三个层级的指标中更是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包括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精神消极的倾向,比如说对国家富强以及民族复兴的贡献认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另外,个别学生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嫉妒虚荣、孤独抑郁及猜忌多疑等不良心理疾病,这些不良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心理模式的理解中存在的问题之一。endprint
3 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建构
3.1 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教育机制
一般来说,精神富裕是具有一定的基础与要求的,这些基础与要求往往都是通过教育与灌输来逐渐实现的。从个人的精神富裕的形成机制上来看,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教育的影响,这是由于每一个人在拥有丰富的精神涵养的同时也形成了坚定的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这些包括人们对精神要素的理解与认可以及对教育机制的需求。从教育机制与精神丰富的关系上可以了解到,以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为主体的环境中,如果想要实现贫困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善,就必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感恩以及诚信教育的活动,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物质贫乏的同时,不要将其作为拒绝自我认知与发展的理由,而是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发展的局限性,从而发愤图强,实现自信自立与自强的精神要素,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发展与建设中,同时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贫困生了解到在生活中物质贫乏实际上并不可怕,但是一旦出现精神贫乏则往往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身边其他人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联系和促进来实现精神富有倍增的效果。
3.2 建构外在激励与内在自觉相协调的激发资助机制
根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到,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作用,所以可以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协同导致的。将这个原理应用于高校家庭困难的学生的精神与物质富裕之间关系的生产问题上来看待,必须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从自身发现原因并且实现内在的主体觉醒,这样以来才能够实现一种觉悟与冲动的力量,这种激发机制的建立一方面需要高校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生要做好精神生活的本性需求以及物质生活刚性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外在的激励效果引导贫困生重新审视这个社会与世界,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通过爱国奉献、科研创新以及志愿公益等活动丰富和完善自己,这一方面可以体现个人成就在大学生精神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让大家模仿,最终实现高校教学的目的。
3.3 建构多方位多层次的资助机制
其一,通过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效果,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其二,通过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课程改革以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为高校贫困生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
其三,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伦理教育来实现强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识自己与发展自己的觉醒,通过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复兴与个人人生价值理想之间的关系来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其四,通过建立健全心理保障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制度来实现引导贫困生精神状态的效果,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投入相应的资金以及技术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添加一些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建设方面的内容,最终实现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与资助手段改革,在拓宽社会求助渠道的前提下倡导整个社会关心爱护贫困大学生的效果。
3.4 构建积极诚信与感恩教育体系
当前多数高校的资助活动都是通过材料申报与审批环节来实现的,特别是一些二级学院都是通过硬性规定对贫困生进行选择性扶持,尽管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了平衡与严谨,但是却忽视了资助的基本目的不是帮助而是育人,要通过建设诚信与感恩相关的讲座以及通过微信群等形式来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流平台,从而实现励志讲座以及开展自立自强大学生评选等活动来树立榜样作用,最终实现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汪青松.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扶助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63-64.
[2] 张慧荣.论当代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J].廈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 张本钰,廖深基.给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9):70-73.
[4] 张静,庞杰.浅论高校新生入学心理帮助体系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