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审视当代儿童教育观
2017-11-17陈艺侬赵彦俊
陈艺侬 赵彦俊
摘 要 儿童文学本是为净化儿童的灵魂和情感,启迪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文学体裁。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电子媒介的普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儿童文学这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失缺了应有的纯真、质朴。探源儿童文学出现的危机异化现状,从教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三方面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以重塑当代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儿童教育观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75
Abstract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 literary genre for purifying children's soul and emotion, and inspiring children's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Howeve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populariz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 prevalence of utilitarianism, the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has lost its due purity and simplicit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isis aliena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we should re-examine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value, humanistic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so as to reshape the educational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
Key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view of children's education; education value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其宗旨在启迪儿童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净化儿童的灵魂。当下儿童文学危机重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儿童文学。
1 儿童文学异化的表征
文化受经济政治的影响与制约,儿童文学受市场经济、电子媒介、传统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儿童文学快餐化、功利化、成人化三大表征。
1.1 电子媒介的快餐化带来了浮躁的儿童文学
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造就了网络儿童文学的出现,使传统的纸质儿童文学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纸质儿童文学出版要经过多重审核,一系列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网络儿童文学是在第一时间公布于网络以接收读者反馈,并及时修改以满足大众口味的新式文学。现今风靡的网络文学作品是诸如穿越、武侠、情爱类的小说,夸张的情节描述,荒诞的图画视觉,简单直白的叙事手法,因其追求视觉的感官享受、对现实的反叛和反教育性的特点而深受少年儿童读者喜爱。
这些良莠不齐的浮躁化、快餐化的作品让儿童应接不暇,会使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儿童深受其害,钝化儿童的精神世界,诱导儿童把错误当正确,不良当美好,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1.2 社会功利化加剧了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市面上充斥的各种畅销热书,从向作者约稿、出版到宣传,各渠道最大目的是创造更大化的经济利益。不少小说的主人公人设大多相似,不用努力的高富帅,无所事事,却一路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围绕和关注。而努力向上的“丑小鸭”辛苦一辈子也过不上挥金如土的生活。少年儿童处于物欲横流的包围中,很容易羡慕、滋长追求物质生活的心理,精神走向滑坡,内心世界浮躁,粗粝。[1]这样的内容易誤导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由于社会功利取向的引导,学校以升学为重。据学者调查,教师群体中能了解并指导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阅读的不到20%。[2]儿童从幼儿园开始便接受“小学化”的教育,学生从小沉浸在书本、成绩的重压下,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被繁重的课业剥夺,更不用说看课外文学作品。
1.3 成人世界的文化走进了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成人化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语言的成人化和儿童文学价值观的成人化。一方面,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致分两类:成人作家和呈低龄化的少年创作者。当成人作家在写儿童文学时,无论是表现自我或是描写世界,都表现的过于成熟老道,没有儿童应有的单纯与好奇,有些作品中儿童和成年人的审美、价值观出现趋同化。曹文轩曾说过韩寒的三重门就其语言的老练讲,不像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他们的作品语言、内容背景多为成人化的世界,黑暗、色情、暴力是其特点,如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同居、堕胎、黑色交易等本属于成人文学的复杂,却过早呈现给青少年读者。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的成人化表现在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成人化。一部分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无可挑剔的完美形象,这和儿童时期应有的活泼好动特征完全不符,也使读者过早趋近成人世界的标准。并且因为电子媒介的普及化,儿童不加控制地接受了成年人的“秘密”,导致儿童全盘接收了成人世界的文化,早恋不足为奇,网恋已成趋势,暴力成为榜样,物欲胜过高雅,圆滑当作深刻。少年儿童性格正在形成期,很容易对书中的角色不加选择地效仿。
2 儿童文学异化的探源
儿童文学的异化表征的背后是经济、科技等与文学场域的冲突与矛盾,探源儿童文学畸形的病理,需要去除遮蔽,深入其中,发现本质。endprint
2.1 电子媒介普及导致儿童文学快餐化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儿童文学已逐渐成为当代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场域。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的消失。[3]
以电子媒介为依托的儿童文学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创作者以大众享受的心理为主,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价值、美感以及永恒的精神诉求。其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叙事,直观简单遮蔽沉思深刻,浮躁快感冲击美感宁静的特质,不仅限制儿童的想象力,也使读者产生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的心理。电子媒介消解了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厚重感,破坏了童年的读写文化,影响了儿童成长自我同一性的不完整。
2.2 市场经济盛行致使儿童文学功利化
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儿童文学创作者的价值观发生异化,稿费的吸引力大于艺术的吸引力。创作者力求用荒诞无奇的情节,传奇庸俗的内容吸引读者,作品自然无文学性、教育性。
受商品经济原则的影响,作者、商家把文学作品看做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无论从包装、销售渠道、受众人群都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满足当下读者猎奇、消遣等心理,作品往往具有重复性、同质性,失缺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理智与情感。
2.3 群体意识诱使儿童文学成人化
大众媒体塑造的“儿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儿童”的群体意识是儿童文学成人化的一大原因。儿童的思维方式、语态言行受其影响而出现成人化趋势,叙事内容和故事主题弱化了儿童的情感体验。社会群体意识诱导儿童以掌握成年人的一套文化为标准,谨慎细密的思维深受成年人的赞赏,这种普泛性认识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了当代儿童文学中,作品充斥着社会化的话语、思维,遮蔽了本属儿童单纯、稚趣的一面。
儿童文学成人化的另一原因与创作者有关,成年人笔下的儿童,是由成年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论构想出的儿童,对儿童的解读或多或少有所偏颇。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不是把儿童臆想成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伪成人”,就是走极端捏造儿童的口吻,把儿童只当儿童看,儿童成一无所知的“低能儿”,也难怪蒋方舟说 “虽然不少人称赞我风格老练,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的生活,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了,我们的生活,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4]
3 当代儿童文学教育观的价值诉求
儿童文学不应是功利化、快餐化、成人化的体现,应该是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回归儿童本真的天性。
3.1 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追求——真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儿童文学的语境要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否则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不切实际的肥皂泡。朱自强教授曾说“儿童文学作家应是儿童的同案犯,要和儿童共同面对人生和人性的重大问题,一起在困境中成长,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挫折困难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化压力、苦难为动力。而规避儿童应体验的困苦与磨砺,为儿童创造出虚幻的乌托邦,会使儿童心灵缺失,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面对接踵而至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而产生负面影响。其小说主人公多与苦难相连,人物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升华。《草房子》以主人公桑桑为主线,讲述了他经历死亡和病痛的折磨,在亲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和可怕时,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桑桑开始发生情感的蜕变,学会理解、关心他人。这样的例子在《草房子》均有体现:细马一家因大水而一无所有、杜小康经历了从富裕到欠债的家庭变故,其笔下的形象在品尝到人世间的生死、苦难而体验到彼此陪伴、共度难关的真情,最终实现自我身心成长。
3.2 对儿童文学人文价值的追求——善
曹文轩在《追随永恒》代跋记中写到“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5]
儿童文学应包含人文情怀,传达人性的至善至美。感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情感,《艾地》中的秦大奶奶为救落水孩子险些没命,最后因为一个南瓜,再没醒来。她对土地的情,对孩子的爱,让油麻地的人自发举行了一个“有史以来没有的,大概也是油麻地以后历史上也不可能有的盛大葬礼”,给读者触动心灵的震撼,秦奶奶的墓地开满了奶奶最爱的艾,每天都有人清理看守。这些朴实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人世间的善和真情,甚至中青年读者都为之动容。
3.3 对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追求——美
“文学的作用首先是审美作用,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只有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这种心理变化才有可能转化为其他”。[6]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渗透这种美感,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高雅气质。
曹文轩笔下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美、浪漫的美、动态的美、意境的美。荷塘、草房、红瓦、纸月、红菱、这些唯美的意向都传达出美的精神。在《草房子》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无痛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微风卷着荷叶,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枝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5]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感情,一幅幅柔美秀丽的江南水乡图在读者眼前呈现。
儿童健康心态的形成有赖于儿童文学作品中文字语言传达出的教育价值的熏陶与浸染。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让儿童找到天性的回归,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关注他人的健康和幸福,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承担,学会同情。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培养成为一名真诚尊重他人和真理,健康積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力.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12(4):146-150.
[2] 王倩.传媒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三大障碍及破解之策[J].河北学刊,2012(3):88-91.
[3] 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6.
[5] 张悦.当儿童文学出版邂逅成人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0(5):46-50.
[6] 曹云轩.草房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
[7] 刘绪源.对一种传统儿童文学观的批评[J].儿童文学研究,198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