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制教具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017-11-17杨淑娜夏金海
杨淑娜 夏金海
摘 要 自制教具具有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理解力等优势。分析自制教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和原则,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自制教具的策略。
关键词 自制教具;小学语文;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7-0093-02
1 前言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快乐的探究性学习。教具具备操作性和直观性强等优点,更加符合小学生以直观、感性为主的思维特点,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也便于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自制教具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对传统教具进行创新所得的一种全新教具,既能再现语文教学情境,又能贴近教学实际、愉悦学生身心,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
2 自制教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学生参与制作,获得制作乐趣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仅由教师一个人制作,学生只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课件展示的相关知识。对小学生来说,亲自参与教具制作是一种较大乐趣所在,而让他们参与自制教具过程,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动等特点,并有极强的动手操作欲望,让他们参与教具制作,既符合学生天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制作欲望;学生还能通过自己制作的教具获得前所未有的快乐,并把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转移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
摆脱时空限制,方便课堂使用 多数小学已经配备计算机房,大部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授课,但受精力有限、软硬件设备不足等影响,常无法课课运用、时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房甚至成为摆设,日常利用率不高。虽然自制教具需要进行制作,但是运用时的灵活性、便利性,可以促成课课用、人人用的局面,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放弃教具的重要原因。
手脑协调并用,培养学生思维力 “儿童的思维始于动作,如果切断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便得不到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形象可感的课堂知识,而这些信息却具有间接性的弊端。自制教具可以将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融合在一起,实现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学生既能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又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灵活多变,针对性强 自制教具模型能密切联系实际,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具的设计构思及制作流程均由制作者自行筹划,既能随意观看、触摸,又能依据自己的需求随意组装、拆卸,还能边学边做、边讲边做。其灵活性好表现为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课题,以适应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这明显优于正规教具。自制教具模型常依据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点问题来进行设计和制作,并把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融合在一起,有效弥补了学校缺乏教学设备的缺憾,同时增加了学生亲自操作、使用教具的机会,进而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3 自制教具的运用原则
科学规范 自制教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科学规范地制作和使用教具,使之真正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设计、制作教具到课堂使用教具模型,教具应紧扣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可偏离教学主题。教师应把握教具呈现时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神秘、新奇的感觉,以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具展现过程还应避免“一闪而过”现象,即学生本可以依靠自制教具加深问题理解,如果匆匆撤去这种教具或者改换为其他教具,既会影响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还会出现知识学习的“消化不良”。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来设计、使用自制教具模型,以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教师应对教具的触觉、听觉和视觉刺激进行特殊处理,使自制教具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夸张感,再配以巧妙的运用方法,着力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简单实用 小学语文教具模型应具备操作简便、利用率高,以及有内涵、有创新等特点,以此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假如简单的简笔画、板书或者实物便能获得类似的教学效果,那就没必要制作教具,所以教具必须具备真实的教学辅助功能。充分运用自制教具,并做到物尽其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体现自制教具的实用功能。
4 自制教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性使用
激发学习兴趣,增添无限生机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小学生的认知、性格特点和情感、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指导他们参与教具创设,在制作教具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灵感、想象和理解,从而用自制教具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花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钟表的图画,观察钟表的特点和绘画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在白纸上绘制属于每一种花的“时钟”。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钟表,绘有牵牛花、睡莲、蔷薇、夜来香等图案。学生都踊跃地介绍自己制作的“花钟”,通过相互观察、比较,深刻理解文中的“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词语。学生迫不及待地将众多钟表围放在一起,只要看到什么花,便能通过钟表知道其开花时间,这与课文中最后一段相同,能深入地促进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知识,达到良好的首尾呼应效果。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制作教具,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生机。
分组合作,共享精彩 单纯依靠学生或者教师的力量制作教具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开动脑筋,综合运用各方面力量。而合作学习能够节省教具制作时间,同时能强化学生间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每个教具制作环节,评价辨析不同的教具制作方案,进而整合出更加高效、科学的制作方案。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不断纠正、完善来制作教具,会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在合作中共享精彩。endprint
如在教学课文《奇怪的石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找寻自己所见的各种奇怪的大石头,并描绘它们的特点。下节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兴奋地表述自己所见石头的奇怪之处。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描述寻找石头的过程,他们又是如何找到该奇怪之处的。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都在积极地描绘大石头的形状、颜色等特点。有个学生却提出现在山上很多大石头都看不到了,原来他看到的那座山因植被破坏与山石开采,导致山体被破坏得千疮百孔。这个学生的描述极大地感染了其他学生,使他们感到担忧、心痛。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而准确传达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动态灵活,绽放光彩 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动态的,任何预设都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课堂生成的需求。教具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依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特点来灵活切入,借此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全融合到自己的教具创作中,通过学生的灵感生动地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对自制作品的享受中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感性思维。
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荷花”,课本上的图片又太简单,学生不能生动地想象荷花,教师单纯地讲解也会显得枯燥。但有学生见过荷花,他们提出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一朵荷花给大家看看,大家一致认可这个提议。如果教师单方面制止学生的提议,他们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直接影响课堂讲授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捏荷花”,由认识荷花的学生负责监督,每组学生都在课本中寻找描述荷花的句子:有些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展开……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荷花,在見过荷花的学生的带领下,一朵朵鲜活的荷花便展现在学生眼前,每朵花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借助学生制作的荷花,教师和学生都发现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事物的不同面;学生通过细致、认真地研读课文,熟悉课文中对荷花的每一个描述,整节课进行得高效、自然。
5 结语
自制教具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如果恰当运用,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闪光点,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自制教具并不仅是展示教具,而是在教具制作过程中融入学生的智慧、情感以及想法,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自制教具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可以满怀热情地投入语文学习之中;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来认识事物的多面性,从而准确、全面地学习知识和认识知识。因此,充分运用自制教具,既能满足新课改需求,也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志鹏.谈自制教具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0):63.
[2]李俊.浅谈如何利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价值工程,2013(34):286-287.
[3]郭树芬.自制教具及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2-33.
[4]苟帮超.浅谈自制教具安全控制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27-28.
[5]范延宵.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创新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08-109.
[6]郭忠芹.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功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43-44.
[7]朱克亮,李吉亮.巧用自制教具,提高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98.
[8]李月琴.关于教育教学中自制教具的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2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