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芳香疗法”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2017-11-17李芷悦李峰张煜
李芷悦 李峰 张煜
[摘要] “芳香疗法”起源于古文明——古埃及和古中国,最初都是风俗习惯和用药经验;随着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哲学和医学的诞生,中西医“芳香疗法”产生了差异:中医“芳香疗法”被归入中医外治法的范畴——“香熏疗法”和“熏洗疗法”,其在药物种类、剂型、用法、理论等方面逐渐发展、成熟,并一直沿用至今;西医“芳香疗法”经历了提取植物精油、被化学合成精油取代、回归植物提取并开展临床研究的发展、成熟历程。中西医“芳香疗法”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西医的还原理论将整体分成若干组成元素,再对各组成元素进行详细分析,追寻证据和本质。认识中西医发展路径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寻求两者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必将对中医学的开拓和创新带来突破。
[关键词] 芳香疗法;发展路径;中西医
[中图分类号] R2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0(a)-0093-04
[Abstract] "Aromatherapy" i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 ancient Egypt and ancient China, which is originally used as customs and experiences in medicine; with the born of different historic cultures, philosophy and medicine i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and western "aromatherapy" becomes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matherapy" is classified into the category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 "aromatherapy therapy" and "fumigation therapy", it has been developed and matured in the aspects of drug type, dosage form, usage and theory, and has been used so far; western medicine "aromatherapy"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extracting essential oils, replacing essential oils by chemical synthesis, returning plant extracts and carrying out clinical research. There are such academ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omatherapy".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y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inking pattern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body itself, and the unit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reduction theory of western medicine divides the whole into several elements, and then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in order to trace the evidence and essence.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medical development path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to seek common ground and fit points between them will bring about breakthrough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Aromatherapy; Development histor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人類使用芳香植物防治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500年,最初的“芳香疗法”萌芽于古埃及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经历各阶段发展到19、20世纪才分别在中国和欧洲成熟并被人们广泛应用。因中西方“芳香疗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二者从哲学基础、科学理论到临床诊疗思维模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芳香疗法”一词来源于欧洲,中国没有“芳香疗法”这一称谓,按照西方“芳香疗法”的定义,即指中国古代的“熏蒸疗法”或“熏洗疗法”,它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西方的“芳疗”是指经严格训练的芳香师在考虑人的身体和心理的需求,并结合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人际关系等诸因素的基础上,以整体论为哲学指导,以萃取自芳香植物的精油为物质基础,以特殊的推拿方法为主要途经,在和缓、轻柔、唯美、优雅的氛围中帮助人体恢复身体、心理、心灵健康的补充疗法[1]。中国的“熏蒸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一定的中药材,经过不同的方式,或加工制成中药液进行全身、半身或局部熏洗,或点燃某些芳香药物进行熏燎等,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实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和美容养颜的一种透皮外治方法[2-3]。比较中西方“芳香疗法”的发展路径,认识中西方医学发展路径的差异,寻求两者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吸纳现代科学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无疑将拓宽中医学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为中医学尽早成为世界主流医学提供重要的支撑。endprint
1 中西医“芳香疗法”的萌芽
1.1 中西医“芳香疗法”最初仅作为风俗习惯和用药经验
当人们用水洗浴身体,用树叶、柴草等点燃熏烤身体某一部位,用酒喷洒在伤口,发现可以起到减轻或消除病痛的作用,这就是芳香疗法的起源[4]。在中国,奴隶社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5]。《山海经》中记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疫”“浴之已疥”。《礼记·曲礼》有“头有疮而沐,身有疡而浴”的论述。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用熏洗疗法治疗痫症、痔瘘、烧伤、瘢痕、干瘙、蛇伤等多种病症[6]。艾叶是比较早应用于“芳香疗法”的,《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载“越人熏之以艾”,孔璠之的《艾赋》有“奇艾急病,糜身挺烟”的记载。除了用于医疗,古代人还有利用植物的气味来清新空气、辟秽消毒的风俗习惯,比如周代有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7]。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香囊、药枕、熏炉,内有辛夷、佩兰、茅香、花椒、肉桂等芳香类药物[8]。
古埃及与古中国同样有芳香植物使用史,芳香疗法最原始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如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人常利用芳香的藏茵香、芫荽与洋茴香来治疗消化不良疾病[9];古埃及人常吃洋葱和大蒜,用于抗菌和预防感冒,在木乃伊的墓中都可见作为陪葬品的洋葱球。除此之外,古埃及人还把植物碾碎后与动物油混合在一起制成香脂、香膏,大量的运用于木乃伊的制作;并且将有香味的树皮与树脂、辛香料、香醋、酒类运用于医疗、仪式和星象学上。公元前2800年至前1300年,古埃及的纸莎草(最早的纸)上记载了很多芳香剂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如点燃爱神木以熏蒸人体,治疗神经颤搐;用杜松、枯茗和乳香混合鹅油,涂抹头皮,以缓解头痛和疲劳等。这个时期,古埃及人已经开始制作简单的芳香剂制品,据考古学家推断,那时的古埃及已有蒸馏精油的工艺,但尚未有记录证明。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法老从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中东、中亚地区大量寻找收集药用植物。1922年开启图唐卡门(Tutanknanmum)王陵时就发现王陵墓的墙壁上刻画着“寻药图”与这些植物的画像,另外,在陵寝中发现了许多放有精油和油膏的容器,这些容器内装着乳香和甘松的香水和香精。埃及人喜爱和重视芳香剂,最出名的莫过于用芳香剂制作木乃伊,他们将尸体的器官取出,对尸体进行干燥,干燥之后用芳香油对尸体进行涂抹。据考古研究证明,这些芳香油多含有杜松、没药和肉桂等原料[10]。
由此可见,“芳香疗法”最早起源于古埃及,西方“芳疗”的源头比中国至少要早2500年。由于古埃及人对芳香气味的追求与热爱,他们疯狂地在海外寻找新的芳香植物,并進行芳香剂的提炼和制造。这一时期,虽然古埃及人和中国人均发掘了芳香植物的辟秽消毒、驱虫防腐等各种治疗作用,但“芳香疗法”仅仅作为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治病经验,其机制尚未被思考。
1.2 医学与哲学诞生为中西医“芳香疗法”萌芽提供了理论基础
1.2.1 中医“芳香疗法”散见于医学典籍 神农尝百草始有中医药,当人生病时,总会寻找某种药草或青草,吃后疾病得到缓解,遂发现植物的药用价值。战国到秦汉时期为“芳香疗法”理论初步探索阶段。《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记载,“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以熨寒痹”。西汉《史记·仓公列传》记载齐国名医淳于意治疗腰背痛“窜以药,旋下,病已”“窜”,即是熏浴疗法。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治疗狐惑病,以“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
1.2.2 西医“芳香疗法”广泛记载于美容保健书籍中 公元前7世纪,西方“芳香疗法”理论伴随着古希伯来-希腊-罗马文明开始萌芽。希腊和罗马的很多关于芳香疗法的知识多来自于埃及。如果说埃及人提升了利用植物精油以调节情绪、防腐和控制疾病的技术,那么希腊人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的健康之道在于每日进行芳香浴和芳香按摩,而这成为了当今芳香疗法的中心原则。他曾在雅典流行瘟疫期间(公元前430年),力促民众在街角焚烧芳香植物来预防感染和避免扩散。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注意到芳香药膏对机体产生的治疗作用。奥维德(Ovidius)在《爱经全书·美容》(Ars Amatoria·Remedium Amoris)这本书里详细地记述了乳香、甘松、肉桂、玫瑰等药物的美容功效。迪奥斯克尼德斯(Dioscorides)出版的著作《药物论》(De Materia Medica)记录了很多芳香植物的应用[9-10]。
这时期的“芳香疗法”虽未形成理论体系,但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气、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书五经”、古希腊神话、米利都学派、《论风、水和地方》、《形而上学》等中西方医学、哲学经典著作与流派的诞生为“芳香疗法”的理论提供了医学基础和哲学思想。鉴于古中国与古埃及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芳香疗法”在此时期开始出现分化,从现有资料推算,西方“芳香理论”的萌芽比中国至少早1000年。
2 中医“香熏疗法”的发展与成熟
2.1 中外贸易增加了香熏药物的种类
宋代,芳香药物的中外交流达到了高峰,我国与印度、越南、阿拉伯等国友好往来,互赠礼物,其中含有大量的芳香药物[11];1974年8月,在福建泉州湾发现的宋代海船船舱内有大量芳香药物,如有降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12]。元代,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芳香药物仍是主要商品。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列举了多种清热、杀菌、镇痛的芳香植物,记载“香木”类35种,“芳草”类56种[13]。清代,清宫香药有外国使团、使节馈赠、传教士进献等渠道,香药种类更加繁盛[14]。
2.2 香熏药物的使用方法日趋多样endprint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用“芳香疗法”治疗内科急症,如《肘后备急方》载“治霍乱心腹胀痛……浓煮竹叶汤五六升,令灼已转筋处”,“灼”者即熏蒸治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芳香药物治疗外感热病,如用太乙流金散烟熏、用桃枝洗方外浴、用辟瘟杀鬼丸香佩、用粉身散作粉剂扑身、用赤散搐鼻。《本草纲目》介绍了涂法、擦法、敷法、扑法、吹法、含漱法、浴法等芳香疗法的给药方式。
2.3 芳香药品的剂型更加丰富
清朝,随着西方精油、纯露提取工艺传入中国,香药剂型也更加多样。首先,在清宫内出现了多尔门的那油、水安息油、巴尔撒末油、冰片油、沉香油、薄荷油等精油制品;其次,在太医院内囤积有状元露、红毛露、黄连露、青梅露、龟龄露、参苓露、延龄露、凤仙露、桂花露、国公露、补益延龄露、佛手露、神仙长寿露等芳香药露[15]。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各种花露、各种香油药酒”的描述,他提到最早传入中原的露——“蔷薇水”(又名“大食水”)具有芳香清洁及美容美体等功效。
2.4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香熏疗法的理论趋于成熟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明代的《普济方》中记载了很多香方的组成、制作和用法,如苏合香丸、安息香丸、木香散、沉香散等。清代,“芳香疗法”的研究与实践有了质的飞跃,吴师机撰写的《理瀹骈文》对“芳香疗法”的作用机制、辨证论治、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做出了系统的阐述,使“芳香疗法”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书中阐述了外治与内治同理的原则,“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书中还论述了“芳疗”的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介绍了洗、沐、浴、浸、渍、浇等外治方法,扩大了前人应用范围[16]。此外,吴谦《医宗金鉴》提出了“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入”的外治理论。祁坤《外科大成》记载了许多皮肤科疾病的芳香疗法。赵学敏《串雅外编》列出了熏法门、蒸法门及洗法门等“芳疗”外治法。总之,清代“芳香疗法”正式进入了成熟时期。
中国“芳香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伴随着对外交流而发展的。首先,对外交流带来了外来药物,临床应用中对外来药的药性功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再认识,使外来药本土化,丰富了中医本草学[17];其次,对外交流带来了精油提取技术,丰富了中药剂型,扩大了芳香药的临床应用范围,只是此技术仅限于宫廷,未能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推广。
3 西医“芳香疗法”的发展与成熟
3.1 提取代替了原植物
公元10世纪,西方从直接使用芳香植物原形原料步入到使用芳香精油的历史进程。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年),是第一个记录蒸馏精油过程的人,他的书中详细记载了芳香剂的制作流程,其中包括用蒸馏法提取玫瑰花精油。此后,蒸馏工艺不止限于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地区均广为流传。11世纪,欧洲人对阿拉伯蒸馏技术进行了改良。12世纪,希德佳(Hildegard)蒸馏出世界上第一瓶薰衣草精油,并发现它的治疗作用。13~16世纪,制药工业诞生,一些精油被工业化生产[18]。
3.2 化学合成取代了植物提取
18世纪,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药的跃进,人们开始用化学工业合成精油,很多草药被停用。19世纪,化学合成药物完全取代了草药的应用,精油在香料方面的应用超过了作为药物的应用。同期,中国“芳香疗法”在临床上得到更多应用,“芳疗”知识、经验不仅得到了大量积累,而且新治法、新剂型、新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突破。而西方“芳香疗法”研究历经坎坷,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又随即势微,最终西方化学药物逐渐取代了草药、精油在医疗上的运用。
3.3 植物提取精油的重生
20世纪初,植物提取精油再次复苏,并确立了“芳疗”在医学界的地位,标志着西方“芳疗”理论的成熟。1937年,化学家盖特弗赛(Rene Maurice Gattefosse)首先提出了“芳香疗法”这个名词,他发现了精油抑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也证实了精油在科学上的立论依据,亦即“植物精油因其极佳的渗透性,能达到肌肤的深层组织,进而被细小的脉管所吸收,最后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被治疗的器官”[19]。从此,西方“芳香疗法”渗透到医学、美容、香料等各个领域中,并在世界广为传播[20]。
4 基于中西医“芳疗”差异的“芳疗”发展构想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芳香疗法”发展路径不同。中医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西医所依靠的理论是抽象的产物,为了深入认识人的自然整体层面,发现更多、更深刻的规律,融会了现代多学科的所有进步和成就,其医学和医疗领域不断产生新理论、新技術与新方法。总的来说,中医“芳香疗法”发展路径趋于“整体论”,不脱离植物整体;西医“芳香疗法”发展趋于“还原论”,从直接使用芳香物原料到提炼芳香精油用于治疗。这些发展特点使中医“芳香疗法”更加天然而全面,西医“芳香疗法”更加现代而简便。
西医“芳香疗法”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之上,将事物不断的细分和简化,整体被分成若干组成元素,再对各组成元素进行详细分析,追寻证据和本质。按照“还原论”开展的“芳香疗法”医学研究将重点放在植物的芳香性成分上,而不强调植物的整体。这与中国哲学“整体论”不同,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认为自然界事物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事物一旦被分割,将会因此丧失很多信息而失真。芳香的气味来源于植物,而又不能独立于植物,植物的整体功能要大于挥发性成分局部之和。这些哲学思想的差异,导致西医“芳香疗法”的发展倾向于不断分解植物的各组成成分,而中医“芳香疗法”更多的是全面地研究整个植物。然而,明确药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是很重要且必要的,“还原论”使人类更清楚、更明智地认识植物的芳香属性,使“芳香”成分的开发和生产更加高科技和产业化。endprint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中西方“芳香疗法”的各自优势,大力开发“芳香药物”的医学用途,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当前,我国“芳香疗法”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芳香疗法”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芳香疗法”的继承与传播需要更多措施来干预:首先,应积极吸纳国外优秀的科学技术,努力发掘我国古代芳疗宝库,同时要积极开展芳香中药的理论、机制的研究,研发芳香性中药治疗产品,从而扶持芳香健康产业的发展;其次,响应全球化芳疗趋势,在全国各地开设临床芳疗的教学课程,专注芳疗师的培养,成立专业芳疗师协会,并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芳香产品标准的制订和市场整改规范。
[参考文献]
[1] 翟秀麗,俞益武,吴媛媛,等.芳香疗法研究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1(6):45-50.
[2] 宋柯,杨淑静.芳香疗法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陈彪,黄宇虹,钟慧,等.婴幼儿支气管炎的中药熏洗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2,34(11):2197-2201.
[4] 谷超.复方荆芥熏洗剂在混合痔术后规范应用的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5] 肖军.中国香文化起源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9):168-169.
[6] 江玉.古代中医外科外治方法发明创造价值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7] 孙灵芝,梁峻.明清芳香药防治疫病的现代启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407-4409.
[8] 李杰.中医香囊辟疫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9] Horowitz S. Aromatherapy:Current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 [J]. Alternat Complementary Ther,2011,17(1):26-31.
[10] Strehlow W,Hertzka G. Hildegard of Bingen's medicine [M]. New Mexico:Bear&Co.,1988.
[11] 张煜,杜红,仁青加,等. 唐宋时期中藏医香熏疗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3):15-16.
[12] 李少华.阿拉伯香药的输入史及其对中医药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3] 殷倩,俞益武,薛丹,等.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5):182-185.
[14] 孙灵芝,梁峻.外来芳香本草与医学经典的调适——以明朝《本草纲目》芳草、香木类药物为例[J].西部中医药,2015,28(3):57-60.
[15] 孙灵芝,梁峻. 清宫巴尔撒米油考[C]//安徽: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15:91-93.
[16] 王岩岩.《理瀹骈文》内病外治思想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167-168.
[17] 陈明.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8] 傅冠民.芳香疗法的由来、作用及其应用[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5):28-31.
[19] 姜君.中医芳香疗法与西方芳香疗法渊源比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6):4-6.
[20] Bozzuto G,Colone M,Toccacieli L,et al. Tea Tree Oil Might Combat Melanoma[J]. Planta Medica,2011,77(1):54-56.
(收稿日期:2017-06-04 本文编辑:张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