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物流技术应用

2017-11-17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王成林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物流服务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 王成林

互联网时代的物流技术应用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 王成林

在互联网时代,物流技术应用呈现的趋势是,物流技术发展生态圈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互联网时代带来物流技术的深刻转变,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包括大数据、传感技术、集成技术等都在不断地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形成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物流;互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一、物流技术发展背景分析

就像自然的生态圈一样,现代物流也是一个生态圈。物流生态圈的发展动力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追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南方鲜荔枝在北方是只有皇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但是在今天,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它已经走入全国各地寻常百姓家。现在的物流领域,在地域和时间上都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迁。从地域上讲,北京物流范围为1.6万平方公里,全中国陆地物流范围为960万平方公里,而我们与最远贸易伙伴的物流距离达1.6万公里;从时间上讲,现在物流速度之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反季节”鲜活农产品可以常年供大众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物流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不仅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便利性,使用户的消费过程变得简便,而且还可以让新的商品种类进入到客户的消费体系,特别是让更多的新客户加入到物流消费体系中。所以,新的物流环境产生新的发展机遇,产生新的消费增量和经济增量。

由于物流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推动物流技术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从宏观政策引导入手推动物流技术发展。美国实施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制定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清洁空气法》《资源保护和恢复法》等,引导仓储装备产业向绿色化发展。奥巴马政府投入重金进行“大数据发展研究计划”,惠及物流领域;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也通过资助项目推动物流技术发展。

我国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台了推动物流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2004年,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和技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技术应用创新,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地理位置服务、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等商务环节中的应用推广。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聚焦影响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为支撑,加快补齐软硬件短板,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促进物流业跨界融合,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慧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以上政策变化,可以看到我国物流技术变化的趋势是:第一,鼓励从国外引入到鼓励自主研发,使我们从科技大国变成科技强国,并对物流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二,从宏观描述逐渐聚焦到关键领域,政策指导更加具体细致;第三,从单纯技术创新研发到与应用模式互动发展。

现在物流技术发展也已经成为推动我们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2016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相关国家间的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支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促进流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每十年左右都会有创新性的应用成果出现,推动物流技术阶段性进步。

图1 世界物流技术发展阶段

图2 世界物流技术专利增长

从近年来国际上物流技术专利增长速度看,现代物流技术也逐步成为技术发展热点,专利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生态圈中,包括巨大的产业需求总量推动、产业服务水平提升、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支撑、物流技术和人才规模的提升、产业竞争环境的形成。现在这些要素已经实现了良性互动。2016年1月到10月,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87.2万亿,物流工程类的技术上市公司有19家,其中最大公司的营业收入额超过60亿元。可以说,物流工程技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从物流产业的需求结构要素变化看,以前我国物流产业需求结构呈现为梯形,中低端需求多。现在已经变成了三角形,高端需求开始增加。未来预计将形成椭圆形结构,即高端需求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举一个农产品物流的例子:美国加州车厘子通过先进冷链技术运到北京,价格最高时达到了 296元/公斤,而普通渠道运送而来的新疆小白杏价格只有它的1/10左右。这说明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比较低、附加值比较低,不能够享受到高端的物流技术服务。随着今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端农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渐提高,那么我国农业对高端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图3 物流产业需求结构变化

现在我国物流技术应用有传统手工模式、半机械化模式、机械化模式和自动模式,这种结构也是跟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在我国物流人才结构上,初级岗位所占的比重非常高,而在中高级岗位上的比例却很低,体现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随着物流产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于物流服务的新业态不断出现,由此重塑服务业。比如,由于国家大力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应用网速提高,网费降低,随之而来就有了充满大街小巷的餐饮配送。北京地区的星巴克物联网咖啡配送,就是“物流+”应用的典型例子。以前我们要喝星巴克咖啡,就要亲自前往星巴克实体店;现在我们只要用手机登陆星巴克的网站,向网站发送我们的位置,在选好种类完成支付后,星巴克就会完成配送。

物流技术领域发展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集成性特征明显,在基础技术不断突破的创新背景下,物流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在不断增强。以冷链技术为例,从1985年到2016年所有的冷链技术专利申请量可以看出,冷链中的各种技术相关性十分明显。其影响要素,第一个是保温材料专利技术,第二个是传感器专利技术,第三个是制冷系统专利技术。在现有的冷链技术专利中,排名第一的主要是容器类的,主要应用于城市配送。而这些冷链用容器,核心技术是新材料和信息采集监测技术,然后把新材料、新能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在基础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后的3年到5年内,一般会出现集成领域的技术创新突破,然后是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的过渡。整个技术应用周期大概需要10年到30年。可见,如果基础支撑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将为物流产业的技术提供较强的支撑。

新《食品安全法》规定,“储存、运输、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符合保障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这就需要大量的基础技术进行集成。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餐饮配送恒温外送箱,需要有自发热模式,当箱体温度升高到 60℃时要具有保温功能,保温续航能力要足,具备防震、防跌落,能稳定工作 5万小时以上,这就要求运用许多新技术,包括新材料技术、制造测试与控制技术。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包装是十分关键的基础支撑条件,比如对不同形状的汽车零配件如何包装,对易碎的瓷器如何包装,现在也都由于运用新材料技术而获得突破。

我国物流产业技术研发主体不断强化,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协会以及海外机构等。更多研究型人员进入到这个领域,为物流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我国物流技术论文发表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属于管理技术方面的论文较多,而真正的工程技术论文的数量有待提升,尤其是原创性技术论文少。

现在我国物流技术领域一些成熟技术研发主体已经变为企业,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变化。比如在叉车领域,专利技术申请的主体已经都是以企业为主,说明企业已经变成了推动我国物流产业技术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力量。这也表明,未来物流产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物流技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整个物流系统控制力要素角度分析,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控制力形式,资源配置关系不断变化。例如以前依靠行政约束力的企业,包括海关、检验、检疫、交通、税务、发改委等部门的下属物流企业,曾经享有政策红利;垄断性物流工具的拥有者,包括船舶、港口和航空公司等,垄断了某一类物流资源,享有垄断利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要素的价值都会不断下降。另外我们发现,货源的控制企业很关键,比如京东、淘宝,它们掌握了物流的货源,具有非常强的垄断能力,可以很好地控制供应链。目前,很多公司都实现了技术创新,例如基于大数据服务的技术类企业不断出现,形成新的物流控制能力。为了实现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混合型控制手段趋势增强,例如腾讯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推送的方式控制和影响物流系统。

目前物流金融业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成立专门的物流发展部门,参与和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未来物流领域竞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其中数据类公司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提供的技术控制能力与其他要素融合,将形成较以往企业类型更为强大的市场控制能力。

总之,物流技术发展就是物流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模式之间的互动。物流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一般是从单点的核心技术展开,在具备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之后,会形成一个非常强的技术链条。而这种技术链条将形成新业态,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以此演化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周期。目前物流技术发展到智慧物流阶段,它是对人工物流、机械物流、自动物流的质的提升。智慧物流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以这些技术为支撑形成了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配送,最终形成智慧决策;以这些为支撑,又形成了很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和新业态,衍生出很多新的运作模式。可以说,智慧物流是未来物流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图4 智慧物流概念模型

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物流技术转变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我国实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体制增效升级。互联网技术将为物流技术生态圈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物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呢?在宏观上,就是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在中观上,就是物流系统中各个主要组成要素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在微观上,就是物流个体内部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目前,以智慧物流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虽然智慧物流还难以有准确的定义,但是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包括大数据、传感技术、集成技术等都在不断地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配送、智慧决策的技术基础,并进一步形成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现在物流业中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运作平台。比如卡行天下,它将运输系统为主的物流系统和外界的生产商贸企业的需求相对应,在内部完成对各种资源的匹配优化,而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辆物流车辆来讲,都要通过互联网接入到它的整个系统中去,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的层面进行实时管理,使互联网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就衍生出来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包括交易、资源整合、信息增值以及电子商务等。我们通过小小的手机就完成了导航,完成了货源的匹配,完成了支付,真正形成了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为特征的新商业格局。这就是互联网对物流所带来的变化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模式形成的O2O运作将传统物流企业,也就是仓储企业、运输企业都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的物流产业。

除了产业大平台,近年来大数据被不少智能产品和物联网搭载运用。比如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2016年公布了“双11”物流报告,菜鸟网络通过大数据预测网点拥堵情况,用智能化监控系统进行分单和规划路线,为每个订单分配最合适的快递员,使包裹运输到消费者手中所需要的时间比2015年缩减了15个小时。无独有偶, 2016年10月底京东也首次对外开放旗下物流实验室,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分拣货物、路径优化以及路网规划等领域中实现全自动仓储,提高运营效率。

对于物流决策来讲,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当地物流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企业可以掌握各种运行指数的变化情况,作为物流领导决策的依据。

图5 猪肉流通的物联网系统

这里可以介绍一个实际案例——猪肉流通。猪肉在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环节中的状态改变非常多,比如生产环节中是生猪,在批发环节中是白条猪,在零售环节中是分割肉或猪肉半成品。以前猪肉进入流通环节,要在猪肉胴体表面盖一个检验检疫蓝色印章,消费者对这个蓝章非常不喜欢,而且它识读起来也很不方便。现在猪肉检验检疫标识使用的技术为激光刻蚀,可以非常标准、非常清晰地将编码刻到猪肉表皮上,做到一猪一码、物码合一、同生共灭、终端自毁。这个技术成本极低,对消费者感官影响小,使猪肉在互联网流通中可以随时进行信息识读。将它和养殖环节中猪耳朵上所挂的耳标相结合,就可以形成强大的追溯链条,再配上相应的辅助设备,包括电子秤称量计数信息识读设备,交易终端交易信息记录设备,执法人员信息拾取与检查手持 PDA,商场里供消费者使用的触摸式查询终端等一系列环节,生产者、执法者和消费者就可以了解猪肉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所有信息。消费者还可以跟踪猪肉的配送环节,了解哪些人参与了配送过程,经历了哪些终端,并了解到配送的轨迹。

目前互联网、物联网条件下的信息交互、整合、控制和管理技术,已经形成了对整个巨型物流集团的控制基础。以中国曾经最大的物流企业——中远集团为例,它对整个集团的控制就是以信息集成、交换为基础,做到可控、可量化和可视。它的企业决策和运作都在互联网条件下进行,所有供应链形成了可视、可控、可量化管理,对它的分包商和动态服务水平也有很好的监控,完美实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流运作。这样的物流技术跨产业协同的互联网化过程,可以使我国的很多产业、企业得到巨大改变。比如京东网上商城、淘宝天猫,很好地实现了物流和制造业之间的商贸统筹。但是也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我国有一千多万个小微型企业,在淘宝上有一千多万个店铺,有五亿多个用户,而我们的商品流通却像蚂蚁搬家一样,是用快递的形式来完成的,而快递流通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这对我国社会资源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要努力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尽快取代手工作业。

物流产业跨产业协同的难度虽大,但潜力巨大。物流产业科技创新需要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以及文化创新不断结合,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其中包括服务科学和关键技术两个方向。服务科学,包括众智科学与工程理论技术体系、资源分享与分布式资源巨系统及其方法论、服务协同与物联网理论技术体系、精准服务与科技大数据理论技术、服务信用与区块链理论技术体系、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与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包括服务适配定制技术、服务及资源集成技术、服务协同技术、智能服务交易技术、服务跨界融合技术、服务内容呈现技术、大数据征信智能技术、跨平台服务信用管理、服务产权交易管理技术、服务资源管理技术。只有这些科学和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再和我们的物流技术集成起来,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物流产业的大问题。

现在我们讲“物联网”,核心是要实现人人互联,而未来还将形成新的“务联网”,就是将所有连接集成起来,形成新的服务。例如基于大数据的物流服务,可以把食品的可追溯数据、医疗数据、农业数据集成到一起。如果某人生病拉肚子,但不知道是因为食用了哪种食品造成的,他就可以把他所买的商品追溯信息录入相应系统里,医院接诊相同情况的病人时,也会把追溯信息录入到系统里。随着录入信息的增加,问题食品的指向就会变得越来越明确。系统将相应物流信息、农业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监察部门就可以对问题环节及时进行重点核查,并采取监控手段。这样就形成了新业务、新服务。再介绍一个物流与制造业融合的案例。瑞士柏中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固件供应商,为了方便客户盘点所消耗的螺钉及所有紧固件,它制造了一种叫做“智慧盒子”的新设备,也就是在每个料盒底部安装了重量传感器,将料盒重量信息转化成为螺钉等紧固件的数量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将这些数量信息传递给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直接负责补货,实现了基于务联网的供应商库存管理。

务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服务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务联网环境下融合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社会资源系统的物流生态技术和模式,实现社会巨系统下各要素的高效组合;研发多维度、多场景融合的服务描述、情景感知、适配定制的方法、技术和标准;研究基于神经计算、深度学习、语义计算的多学科跨界服务协同及共享技术;集成基于多重语义分析和叠加验证的跨平台服务信用管理机制与方法研究成果,完善服务跨界系统的综合能力,并在物流领域进行示范应用。

现在无人机研发应用火热,网上早就有使用无人机送快递的报道。在美国还有一种商务形式值得关注,就是把无人机直接放在配送车上,由车辆完成干线运输,而由无人机完成支线运输,这样既发挥了配送车辆运载能力强的特点,也发挥了无人机灵活性强的特点,达成二者的实用化组合。使用这样的技术,我们不仅可以解决偏远农村的配送问题,对于城市里一些不方便配送车辆进入的区域,比如胡同,也可以由无人机来完成配送。无人汽车发展也是现在的一个热点。在2016年9月1日,京东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辆无人配送车已经进入到了道路测试阶段,2017年有望进行大规模商用;同日,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也发布了一款自己研发的无人送货机器人。

现在城市商业物流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小和微的趋势。过去商场的服务半径一般是三五千米,而现在则是强调社区服务。如何把二者整合起来?对于商圈物流服务系统来说,就是要商业设施物流化;对于社区物流服务系统来说,就是物流设施商业化。现在很多小区的连锁商店都提供配送服务,它们的很多商业设施都已经进行了物流化。例如以前我们采购的生鲜食品都是由冷藏车输送的,冷藏车非常大,运送成本很高,很多生鲜食品提供商都发生了亏损。如果建立集约化、高效化的微物流服务系统——城市综合服务体,在社区构建一些面积约100平米左右的冷库,与冷链运输车相结合,形成干线加微循环的物流方式,那么就可以先将生鲜食品统一运送到社区,然后进行二次分拨,将它与信息系统连接,形成一种新的农产品物流运送网络,就能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在2016年的东京物流展上,日本公司就展出了这样的冷链物流系统,可以提供零下15℃的保存环境,配送服务时间可达24小时,服务距离可达900公里。

互联网条件下,还会有许多新鲜的物流应用技术。比如谷歌眼镜,可以让用户通过语音指令拍摄条码、读取数据、发送信息,并可以通过眼镜上方屏幕来显示作业图标,使用地图信息或者打电话以及实施其他功能,还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与系统内的其他便携式设备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现在有的可穿戴设备价格只有几百元,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应用可穿戴设备,可以使物流作业环境更加人性、更加智能。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应用上,京东利用可穿戴技术和VR技术收入数据,进行仓储规划。2016年,有一个39岁的快递员猝死在大街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好累”。显示穿戴者心脏跳动参数是可穿戴设备的基本功能,如果应用更好的互联网健康管理技术,就可以实时监护物流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健康与劳动保护。能做到这样,物流技术就有了温度,能够维护很多物流从业者的职业尊严。

我们有这样一个跟可穿戴技术有关的援藏项目。很多人到西藏旅游,当发生高原反应时身边没有氧气瓶。按照传统做法,他应该赶紧寻找最近的药店,通过导航信息寻找最快路径。现在则通过可穿戴设备接入当地旅游和医疗结合的网络,在开心旅游的同时,能够得到当地医生的在线监控。医生能够详尽了解每一个旅行者的心跳数据,当某一个旅游者将出现高原反应迹象的时候,他就会通知这个旅游者不要动了,并将所需要的氧气、药品及时送达。这样,导航技术和城市配送技术就将旅游产业、物流产业、医疗产业集成起来,实现了服务业重构。

将机器人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能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水平,达到物流智能化,实现物流产业转型和升级。例如,运用机器人进行快递分拣、装卸和搬运,使用人造骨骼技术帮助工人托举和搬运重物,在一些局部环节采用便携式真空管吊具,并与信息技术、识读技术融合,就能产生智能化解决方案,大幅度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解决类似“双十一”的物流阻塞难题。在远离网络的地方,也可以使用新型装卸搬运工具,帮助快递员完成不同种类物品的装卸搬运作业,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再谈谈条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案例。大家对商品条码非常熟悉,因为超市购物都要扫描条码。条码技术在分拣、输送、包装领域广泛使用,普及发展迅速。以往的条码是一维码,只包含我国厂商和产品类别的信息,不能满足产品产业链追溯的要求。现在出现了二维码条码,在火车票上已经使用。而要让条码记录所有可追溯信息,包括各个生产环节中发生的所有情况,就需要使用三维条码技术。在三维条码上,颜色也被用来表征不同的信息,这是未来的技术发展手段。在互联网条件下,人们对于信息有更多的追求,信息记录格式也在不断改进,存储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在复杂使用条件下的编码、标识和感知技术,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跟条码并列的技术,北京公交一卡通和一般银行卡都采用这种技术。它的产生比条码稍晚,但是普及发展速度更快,甚至有人说条码技术可能要被它所取代。但是现在并没有出现这个情况,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条码技术也在进步,从一维发展到二维,将来会发展到三维;二是物流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展,条码应用范围在不断增加,在许多场合的应用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对京津冀地区物流做了一个调研,统计了RFID技术的应用比例。在商品标识领域,应用RFID技术的只占23.81%,而应用条码技术的则达100%。可以说,两种技术各具所长,出现融合式发展。未来它们都要随着标识对象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提升,扩展信息存储容量,否则就会被互联网时代所淘汰。在2016年日本东京物流展上,RFID技术也是一个小热点。某公司推出了一种智能托盘,它将RFID标识直接与制造相融合,把它做到了托盘的内部,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张贴方式,使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它的识读距离达到300米,系统中识读不干扰数量达到5万个,使用年限达到10年。

未来物流产业发展的热点,就是技术发展跨界融合所带来的更加系统完善的服务。例如导航服务,以前是使用纸制地图,后来过渡到了电子化,也就是二维平面导航模式;随着技术和服务延伸,三维卫星导航服务已经很常见了;现在又融入了四维,也就是融入了实际的街景,给用户带来真实感和沉浸感。将来导航服务还会给用户提供预见性,也就是提供路况预测功能。对于城市配送来说,这个功能非常关键。

归纳上述案例,我们就能看到互联网条件下的物流技术发展演化路径:企业由过去单个的信息孤岛,发展到每个企业都融入到供应链整体系统;企业从过去的封闭体系,进入到开放体系;通过标准化实现物流系统各个层次协同效应和效率提升。现在物流技术领域有一个关键词,叫做“机器情商”,是指从不同层面合理应用技术,将整体物流运作集成起来,让机器和技术变得具有情商,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现在商务部正在指导发展建设托盘循环共用系统。这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大工程,即在全国物流系统推广使用标准化托盘,在提高基层领域装卸、搬运作业效率的同时,又以托盘识别和互联网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连接。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在这个系统中最关键。

我们还要关注一个新热点,就是跨界融合的3D打印。可以这样说,以后像杯子、装饰品、手机外壳、汽车零件等一些小件的东西,都可以实现家庭制造,就像以前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缝纫机,自己做衣服那样。这样的制造环境会使物流领域出现一种新趋势:基于家庭式的网络化制造,减少商品种类,简化物流运输作业,降低物流成本。这种经济,称之为“创客”经济。它可能给物流产业带来颠覆性变化,希望引起物流行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推动我国物流技术发展的思考

第一,建设和发展我国物流技术服务体系要符合中国特色。我国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贸易模式、能源结构和流通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应用和发展相应的物流技术。

例如,我国的产业结构非常特殊,每年有 7亿多吨的粗钢产量,钢铁行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产业链,而每吨钢价格才约3000元。我国每年装配大量 iPhone手机,但每台售价相当于两吨钢铁。各种不同的产业所对应的物流量千差万别,所采用的物流形式也在不断转变。有很多国家GDP升高了,物流量反而下降了,特别是货运量减少了。所以我国现阶段一定要把握好产业结构特点,要对物流生态圈概念中的各个要素综合考量。

第二,随着信息产业进一步推进,传统物流技术转型升级,物流产业不断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还要警惕一种趋势,就是服务的过度与不足。所谓服务过度,就是为用户订单提供的信息精度过大,造成信息推送过多,反而对用户接受服务造成负担,甚至成为消费者厌烦的垃圾信息。服务不足则是不能切实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要。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实现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三,要高度重视网络化均衡的作业环境,保证整个物流体系作业的均衡。中国的产业结构千差万别,地域特色明显。以配送为例。全国有近一万个配送中心,在整体布局上,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分布非常多,而西北、西南地区则相对不足。而且每个配送中心技术水平也千差万别,在一些大城市,以及烟草、医药等个别行业,我国配送中心作业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级,但是还有很多配送中心仍然停留在机械化水平或人工作业阶段,造成跨地域、跨产业协同的难点。所以,我们要争取在各种物流技术应用场合,实现作业环境的网络化均衡。从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来说也一样,要让更多企业充分完成信息化,保障整个网络系统的均衡环境,使每一个用户都能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物流服务。

第四,要特别关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目前我国技术研发力量较弱,在很多关键领域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在技术方面依然受制于人。以条码为例,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还是欧美标准,对用汉字表达的很多信息都显示不到位,所以在使用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中国商品编码中心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研发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标准——汉信码,并且已经列入世界标准之中。今后在对中国商品进行表征的时候,就有了新的选择。以汉信码标准化为基础,我们可以在识读器具系统集成方面衍生出更多的产业链,甚至衍生出新的业态,使用户获得新的增值服务。

第五,物流技术发展要考量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批发部门所占的利润率很高,而物流部门所占的利润率很低,物流企业收入低,职工待遇就低,因此物流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低。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加入物流企业,而是更青睐去企业物流中的甲方。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侧重于实用化。比如,邮局的传统信件服务业务量下降很快,但是邮政转型也很快,邮局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实现奶、酒、水等日常消费品和化肥等农资的商贸、物流一体化。这种新的发展方式也给物流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识别。未来物流应用技术的主体无疑是企业,所以这方面的工作非常关键。企业应用技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并购,可以是直接研发。对于不同企业要进行分类政策引导,为企业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让企业识别其技术的机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技术价值、风险性、社会价值和法律后果。我们希望从成本、技术性能、技术可靠性、推动程度、风险、环境评估等各个方面,帮助企业对物流技术应用有系统认识,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决策,为企业技术研发应用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物流技术应用呈现的趋势是:第一,物流技术发展生态圈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第二,互联网时代带来物流技术的深刻转变,跨界融合趋势明显;第三,我国物流技术发展空间巨大,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入地科学谋划。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詹灿辉 雷洁

猜你喜欢

物流服务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