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解读
2017-11-16邹雪开
摘 要: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从理论研究的层次推动了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本文从青年卢卡奇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出发,以梳理书中物化概念、辩证法、阶级意识之间的概念联系为基本思路,对该书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总体评价。对卢卡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与恩格斯相继离世之后,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责任落在了第二国际理论家身上,无产阶级革命面临更大挑战。在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均告失败,这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来自发达资本国家各种理论的攻击和在实践中指导革命的抉择,复杂的形式导致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观点,代表人物分别为:伯恩施坦、卢森堡和考茨基,根据他们的主张又可以将他们分为右派、左派和中派马克思主义。
(一)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马克思主义
伯恩施坦认为,不应该谨守马克思主义教条,主张根据当下的社会情况去改造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改良的方式比长期暴力革命更适用于当下的情形。
伯恩施坦先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还要重新分析“哪些方面马克思仍然是正确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确的”①。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根据的旧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革命判断已不适用于伯恩施坦所处的发达的资本工业社会,甚至在很多方面的判断都已过时。原因在于,当时已经出现了发达的社会组织形式,并不断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促使分工愈加细化,无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这必定会分化一部分革命力量,在伯恩施坦眼中,这些变化就像一种新式机关,笼络并且保持着社会的力量。伯恩施坦认为,需要用新的革命理论来应对新的革命形势。因此,伯恩施坦主张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修正的同时,还要坚定地走社会改良的道路。
面对如何修正马克思主义学说,伯恩施坦主张要“回到康德去”。伯恩施坦赞同康德所说的道德的作用,并认为马恩在革命斗争理论中忽视了道德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伯恩施坦试图用道德补充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马克思主义
伯恩施坦的社会改良主张收获了支持者,但也招致许多反对的声音,其中就有卢森堡。卢森堡认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马克思书中所描绘的状况并无实质区别,因此仍需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革命道路。他们虽然也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但他们得出的判断与右派截然不同。在伯恩施坦看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社会在不斷向社会主义改进,因此无需使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就可以通过社会改良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左派理论家看来,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的性质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因此他们坚持暴力革命的方式。
在是否以及如何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左派理论家认为,马克思理论在现实情况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但要遵循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卢森堡高度赞扬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经济学理论体系,认为理论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我们行动和研究的指南。
(三)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折中马克思主义
考茨基认为,要正确审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并以此检验我们的理论。考茨基赞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修正这一观点。但考茨基认为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修正过了头,认为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说有失偏颇。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考茨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坚持走暴力革命的道路,虽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阶级矛盾的存在就是社会改良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上,左派坚持要以马克思主义不变的方法为指导,而中派认为方法如同理论一样,而是有弹性的,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方法也是可变的,唯一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和不可动摇性。
虽然伯恩施坦、卢森堡和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捍卫,对后人理解马克思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读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是建立在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试图阐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重新审视当下的革命形势。
《历史与阶级意识》共包括八篇文章,其文章的编排也包含内在的逻辑性。首先,卢卡奇在本书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表达了他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国际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为经济宿命论、唯意志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逐渐被削弱。为了重新燃起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志,卢卡奇对何谓正统马克思主义发表了看法。在第一篇文章中,卢卡奇开宗明义,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这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只能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1]卢卡奇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辩证法,就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武装人民的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改造现实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是教条主义所强调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其真正意义在于现实中的理解,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超越性的表现。人既是历史过程的主体,也是客体,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要意识到主体与客体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性,努力弥补主客分离的现实状况。只有实现主客体统一,才能改变人类的历史命运,实现无产阶级应有的历史地位。
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后,卢卡奇在《阶级意识》一篇中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批判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伪本质,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武装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意识逐渐被清晰地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出现使得阶级意识的划分越来越明朗。资产阶级面对无产阶级的否定,其阶级意识逐渐走向虚伪,从对社会的暴力统治演变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无产阶级如若没有构建起自己的阶级意识,那么武装斗争便是盲目的,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在无数次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失败中,可以看出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没有正确意识到两种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对立,是将革命实践陷入失败的漩涡中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只有超越与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中的对立,否定与资产阶级在利益层面的对立,才能获得阶级、人类的解放。在意识形态这一斗争中,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真正的武器便是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在这一篇文章中还表达了:革命胜利不仅是战胜另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不仅要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还要和自身的腐蚀性力量斗争,革命斗争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持续性、渐进性的。
《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篇中卢卡奇首先用很长的篇幅解答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主要问题,即无产阶级必须与资产阶级欲以腐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物化现象作斗争。所谓物化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所控制,甚至拥有了物的性质。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物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甚至连人都可以作为被计算和预测的物对待,这种被默认的合理性,在资本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得在劳动层面上主体与客体发生分离,还否定了人类对于价值的创造,使人沦为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卢卡奇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会越来越依附于科学技术,物化现象也会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领域,甚至人类的肉体和心灵也难逃物化的掌控。其次,卢卡奇针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问题,说明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本质。卢卡奇认为,德国古典哲学试图从总体把握物化世界,但囿于其唯心主义的本质,他们只能在思辨中推演人类的解放问题,最终导致将二律背反问题推演到极致,加深问题的严重性。最后,卢卡奇将问题回归到解放人类这个主题上来,并主要说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解放人类的主体力量,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带人类回到真正的同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解决二律背反的问题。就像卢卡奇在文中写到:“客观的经济发展赋予无产阶级的只是改造社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2]。
三、辩证分析及评价
卢卡奇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他的理论有缺陷和不足,但他勇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及挑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权威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卢卡奇著作的研究,要结合当时的理论背景,并用中肯的态度肯定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以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在共产国际运动遭受挫折的背景下写成的,当时机会主义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面对这样的现实,卢卡奇试图通过批判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以及康德倾向,来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重新唤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
《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著作中的重点概念主要包括:物化,阶级意识。卢卡奇从物化概念引申出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再转向对阶级意识的分析。这种概念运动体现了卢卡奇对近代哲学的批判,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二元对立的战胜。近代哲学从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但并没有从具体的角度解决主客分裂的问题,反而导致二律背反,使得主体与客体、理论和实践更难融合在一起。由此,卢卡奇以正统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向,重新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并以此武装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认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状况,无产阶级拥有可以超越资产阶级“直接性”的“间接性”,即无产阶级可以成为解放自身的中介,在这里卢卡奇借用了黑格尔“中介范畴”这一术语,用来突出两个阶级不同的生存状态。当无产阶级发觉自身在社会中是作为商品存在时,就会产生阶级意识,这种意识也会逐渐转向实践的冲动,在这种意识中已经体现出了意识与实践的统一。阶级意识不仅促使阶级变革自身,也使无产阶级试图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意味着无產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还表明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在自我认知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卢卡奇面对当时处于低迷时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借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详细解说了何谓正统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出现的错误倾向,这对重构马克思主义、克服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卢卡奇也因此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但是在书中卢卡奇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都有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子,这也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解都限制在了黑格尔的框架之下,也导致卢卡奇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理解还有一定缺陷。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有启发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孤立概念的集合,而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绝对的真理并不是其中的观点,而是追求真理的方法。方法的效用在于,它能使理论和实践走向真正的统一。挖掘这种方法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对马克思著作中的话语、观点进行简单的照搬和评价,更不是将其著作视为圣书,僵化的运用其中的理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精神和实践联系起来,运用到革命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注释:
①殷叙彝.伯恩施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5.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15.
作者简介:
邹雪开(199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