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
2017-11-16邹卫华
邹卫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推拿科,江苏 常州 213200)
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
邹卫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推拿科,江苏 常州 213200)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用针灸治疗,联合组60例用针灸及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93.33%,对照组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肩功能评分显著升高,且联合组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
肩关节周围炎;推拿;针灸
本研究采用推拿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8例,均为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推拿科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组。对照组68例,男30例、女38例;年龄44~67岁,平均(54.78±28.16)岁;病程5~11个月,平均(7.63±4.02)个月。联合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43~66岁,平均(53.86±27.84)岁;病程4~12个月,平均(7.92±4.1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肩关节周围炎诊断标准[1]。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造影显示肩关节腔内压力增高,关节容积缩小。年龄大于18岁,病程超过4个月。
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妊娠期,合并传染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针灸治疗。患者仰靠坐位,根据肩部疼痛的位置及具体受限的情况选择穴位,用1.5寸毫针针刺穴位,针下得气后捻转。留针20min,期间用特定电磁波谱灯照射留针部位,取针后采用闪火法进行火罐治疗,留罐6min。
联合组加用推拿治疗。患者坐位,医生位于伤侧,根据其疼痛及活动受限选取推、揉、滚、搓、拨的手法,一只手托伤侧上臂,轻微外展;另一只手对肩前部及后部进行推拿。推拿的同时点压肩井穴、曲池穴、天宗穴。以伤侧肩关节为中心,采用揉搓、拿捏等手法进行推拿。
两组每日治疗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方法
采用VAS视觉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无痛感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剧烈疼痛为7~10分。根据日常患肩的活动能力、内外旋转情况对伤侧肩功能进行评分,满分为75分。
4 治疗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体征稳定,伤侧肩部疼痛感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不受限。有效:肩周炎主要症状基本缓解,伤侧肩部存微痛感,肩关节活动功能得到改善。无效:症状未缓解或恶化,伤侧肩部疼痛感强烈,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治愈3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36例,有效1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6.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分组例时间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联合组60治疗前7.36±3.5437.56±5.46治疗后3.58±1.47△70.23±2.28△对照组68治疗前7.23±3.2837.64±6.08治疗后5.94±1.8950.93±2.19
6 讨 论
针灸具有疏通经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帮助气血恢复正常运行等作用,可以改善伤侧肩部血液循环,使局部代谢增加,达到止痛的目的。推拿具有疏通经络、活血祛瘀、松解关节粘连等作用,可以改善伤侧肩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恢复肩关节功能。
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更好。注意联合治疗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初次治疗及急性期不能采用激烈手法,恢复期及其他期可加强手法。推拿时需循序渐进,同时应配合适当的功能训练。
[1]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90.
R244.184.8
B
1114-2814(2017)10-1199-02
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