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福建城池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2017-11-16

关键词:府城卫所城池

郑 欣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代福建城池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郑 欣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代福建城池大体分为府级行政中心城池、县级行政中心城池、卫所城池、巡检司城和镇城(民城、土城)5种类型。明初,官府在福建创建大量卫所和巡检司城,对府级行政中心城池进行了普遍修缮,明中后期的城池修筑则偏重于县级行政中心城池和镇城。明代福建的城池修建呈现出重沿海而轻内陆的格局,规模最大的4座府城全部是近海城池,绝大多数卫所城、巡检司城和镇城也都建于沿海府级行政区内。这是明代倭寇的威胁、元末割据政权余党的侵袭、农民起义的冲击、卫所制度的建立与衰败以及沿海经济的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代;福建;城池类型;特点;成因

明代福建与东南亚各国长期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另一方面,福建又是明代倭患重灾区,是明帝国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福建及其周边地区易爆发农民起义,故官府非常重视福建城池的修建。然而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个别较大型的府级行政中心城池,对于福建的其他城池涉及甚少。

一、明代福建城池的类型

明代福建城池大体分为府级行政中心城池、县级行政中心城池、卫所城池、巡检司城和镇城(民城、土城)5种类型。

(一)府级行政中心城池

元亡明兴以后,朱元璋对全国行政区划层级进行了调整,改“路”为“府”,福建遂有8府。成化九年(1473年)升福州府下辖的福宁县为直隶州,与府平级,八府一州的建置自此完备,以下是明代福建府级行政中心城池见于明清各府州县志记载的规制一览。

首先,城周是衡量城池规模的重要尺度,将福建各府级城池城周换算成里②计算,结果见表1。

城周10里以上的有泉州府城30里、福州府城18里、兴化府城15里、漳州府城12里和建宁府城11里。

表1 明代福建各府级行政中心城池规制一览表①

城周10里以下有延平府城9里、汀州府城7里、邵武府城7里和福宁州城5里。

据此,福建各府级行政中心城池的规模似可分为两个区间:一是城周11~30里的规模较大的府级城池,包括泉州、福州、兴化、漳州和建宁5座府级城池,5座城池之间城周长度差距较大,最大的泉州府城甚至达到了30里,这在全国同等级别城市中都属前列。二是城周5~9里的中小规模的城池,这个区间内的城池规模差距较小,城周略有起伏。

9座府级行政区城池的城墙高度范围为1丈8尺(汀州)~3丈5尺(漳州),厚度6尺(延平)~3丈(汀州),城门4~10门不等。

关于建城材料,除漳州和延平两座城池在方志中未提及建城材料外,剩下7座有相关记载的均显示为砖和石城,可见明代砖石城已基本在福建府级城池普及。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砖、石城”,并不是城墙纯用砖和石垒砌而成,而通常是砖石间用,将土包于其中,“砖、石城”的名称一般仅用来区分城墙是否包砌砖石。

护城濠池基本成为明代福建府级行政中心城池的标配。9座府级城池中除延平府城外,均有护城濠池的记载,而方志中一段关于延平府城周围环境的记载似可解释其不凿濠之原因:“自建宁门抵延福门临东溪,自延福门抵西水门临西溪,自西水门抵大北门临山磵,自大北门抵建宁门城壁延袤环高冈之巅。”[1]32此外,府级城池还配备大量附属防御设施,具体为:福州府:敌楼62,窝铺98,堞楼2 684,女墙4 805,敌台36;建宁府:城楼24,窝铺76,女墙3 138;泉州府:月城6,窝铺140,门各有楼;漳州府:周城为女墙1 514,建有战楼25,城铺23,水关楼2,窝铺3,敌台21,各门建月城,月城上女墙各60;汀州府:建有门楼,建总铺1,窝铺81,女墙1195,箭眼814,堞2 180余,有月城;延平府:建有城楼,建窝铺61,城垛2 400余;邵武府:门楼4,敌楼46,庇屋1 112,守宿铺50;兴化府:女墙2 962,窝铺49,敌楼27,水关2,门楼4;福宁州:建有敌台,有窝铺30。

(二)县级行政中心城池

明朝建立之初,福建下设8个府共辖39个非附郭县③,之后的200余年间,福建各县建置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8个府和1个直隶州,共下辖47个非附郭县的建置。

与府城类似,县级行政中心城池同样可以城周为标尺做初步考察,截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建所有非附郭县根据其城池周长里数归类,见表2。

表2 明代福建各县级行政中心城池城周分类汇总表④

可见,大多数县级城池城周在4里上下浮动,小至2里,大至7里,只有极少数城池达到8里及以上。据史载,城周8里的尤溪县仅保持36年(1491—1527),便“改入二百九十丈”[1]34,降为7里级城池;城周达12里的庞然大物——政和县城也在保持了88年(1488—1576)后,因城池过大不便守御且屡被倭寇毁陷而被改筑为保守的4里级城池⑤。可以看出,明代福建各县级城池的规模大都较为相近,城周过大的情况较少且维持时间也不长。

明代县级城池城墙高度范围为1丈2尺(仙游)~2丈8尺(建阳);厚度范围通常为7尺(归化)~2丈6尺(仙游)⑥,城门数量3~7门不等。

福建46座县级城池中,史料明确记载为砖或石城的为29座:永福、罗源、浦城、建阳、政和、寿宁、南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漳浦、龙岩、长泰、南靖、漳平、诏安、海澄、宁洋、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将乐、沙县、仙游、宁城和福安,剩余17座未提及修城材料。

与府城类似,县级城池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附属防御设施,如:福州府长乐县:敌楼62,窝铺98,堞楼2 684,女墙4 805,敌台36;建宁府政和县:构楼220,女墙2 631,窝铺24,垛口1 504;泉州府南安县:堞2 024,敌楼7,窝铺36,角楼4,门楼4,各门建有月城;漳州府漳浦县:门上建楼,有窝铺23,各门筑月城,有马道,敌楼16;汀州府宁化县:楼5,窝铺60;延平府将乐县:窝铺28,城上建屋,有城楼,有敌台2;邵武府建宁县:女墙2 640余,门上各建楼;福宁州宁德县:女墙1 150,窝铺40,屋699间,敌台40,有马道,门上各有楼。

(三)独立卫所城池

明代创造性地建立了卫所制度,“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2]。福建下辖的每个府和州城内均有“卫”的设置,县城内设有千户所,这些设在府、州和县行政中心的卫所通常与府、州和县共用城池,而不设在府、州和县城内的卫所则通常会建立独立的卫所城池,此处探讨的是后者的城池。《太祖实录》有云:“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福建沿海五卫指挥使司,曰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所属千户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鳌、铜山、悬钟,以防倭寇。”[3]2818这次为防倭所置卫所城池,是明代福建独立卫所城的主体。以下是明代福建独立卫所城池规制一览表,见表3。

表3 明代福建独立卫所城池规制一览表

福建的卫城均是城周为4里级别的城池,而独立千户所城通常为2~4里级左右;卫所城池的城高在1丈5尺(定海所)~2丈5尺之间;墙厚在6尺(梅花所)~1丈4尺(平海卫)之间;城门3~6座。卫城除城周比千户所城大以外,墙厚和高以及城门数量与千户所城并无显著差异。

明代福建卫所城很多是建在海边或岛上,常以海为濠。未紧邻海的卫所城则多凿濠以拱卫城池。

卫所城中同样配置了各式附属防御设施,举例如下:镇东卫:警铺43、女墙1 349、敌楼32;万安守御千户所:女墙827、警铺13、敌楼18,门上皆建楼;永宁卫:窝铺31,有敌楼、敌台,门上各建楼,五门各建月城;福全千户所:窝铺16,门上各建楼,有东、西、北门月城,有敌台;镇海卫:女墙1 660,门楼5,窝铺20;陆鳌千户所:女墙865,窝铺15,门上各建楼;平海卫:女墙1 310,窝铺30,敌台10,门上各建楼。

(四)巡检司城

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年)和洪武元年(1368年)在一些地区设置了巡检司[4]。巡检司的主要职能便是“扼要道,察奸伪”[3]2059,其隶属于各州县,在功能上是卫所的重要补充。福建在明初掀起了巡检司城的修筑高潮,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周德兴“增置巡检司四十有五,分隶诸卫,以为防御”[3]2735。根据明清方志记载将明代福建巡检司城规制整理如下:

1.福州:

北茭巡检司城和蛤沙河泊所城:洪武初年筑,城周150丈;蕉山、松下和小祉巡检司城:嘉靖三十八年—嘉靖四十一年间(1559—1562年)建,城周310~360余丈。

2.泉州:

祥芝、乌浔、深沪、围头、高浦、塔头、官澳、田浦、陈坑、峰上、烈屿、小岞、獭窟、峰尾和黄崎巡检司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城周140~193丈,高1丈7尺~2丈,墙厚6尺5寸~1丈2尺,窝铺4~8所,设城门1~2座。

3.漳州:

濠门、青山、洪淡、金石、东沉赤山、后葛、井尾、岛尾和古雷巡检司城:均为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城周110丈~156丈6尺,墙厚8尺~9尺,高1丈5尺,城门1~3座;盘陀岭巡检司城:正统六年(1441年)建。

4.兴化:

吉了、小屿、青山、嵌头、冲沁和迎仙寨巡检司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创建,城周150丈,墙厚1丈~1丈2尺,女墙高5~6尺,墙高包括女墙为1丈8尺~2丈。建女墙260~335,窝铺6~8所,城门各2座。

5.福宁:

水澳、大筼筜、青湾、高罗和延亭巡检司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创筑,各高1丈5尺,城周各为160丈;麻岭司城:宣德间创筑,城周160丈,高1丈5尺;柘洋巡检司城:元末袁天禄筑,正统六年(1441年)改筑为柘洋巡检司城,城周2里,高1丈5尺,厚1丈;白石司城:成化八年(1472年)筑。城周200丈,高1丈2尺,墙厚1丈。明代初期福建的巡检司城城周为150丈左右,中后期建设的巡检司城城周一般在1~2里之间。城墙高1~2丈,厚6尺5寸~1丈2尺,城门1~3座。城上设有女墙及窝铺等防御设施。所有巡检司城均未见濠池记载。

(五)镇城(民城、土城)

明代中后期,福建出现了众多繁荣的市镇,但因其富裕且又少有设城防御,往往会受到倭寇的觊觎。市镇中的人为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建城,这种城池在史籍中一般被称为“镇城”“民城”或“土城”。此类城池在方志中的记载往往很简略且零碎,在此仅择方志中记载较为详尽的城池列出:

(福州)海口镇民城:在方民里。嘉靖间造,城周844丈,女墙1 605,警铺24,敌台7,建城门5座。万历十年(1582年),请帑修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修西南沿江一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高东北一带,添设敌台1,警铺4。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城墙出现坍圮,知县重修。

(福州)垅下民城:在长乐县二十都。嘉靖四十年(1561年)居民倡造,城周187丈,墙高1丈2尺,厚8尺,南门建门楼1座。

(泉州)安平镇城:在晋江八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城周1 027丈余,高1丈2尺,墙厚1丈2尺,建有4门,上各建楼,有窝铺,设水关8。隆庆元年(1567年),设敌楼2。

(泉州)辋川镇城:在惠安县治东北10里许。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筑城。城周700余丈,高1丈8尺,建城门3,小门3。

(漳州)云霄镇城:在六都,背山面海。正德间,寇起,人民请筑城,但因功力浩大,被官府拒绝,乡民便自己建设城池防御。不久,城池遭到损毁。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周仲同意义民吴子濡等人的请求而筑城,城周825丈,高1丈8尺,“址累层石,末甃以砖”[5]。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攻陷,城池损毁。隆庆六年(1572年)增修,并于南、西、北三门筑瓮城,门上建楼,“战备甚具”[5]。

(漳州)埔尾土城:在六都。城周225丈,高1丈6尺。

(漳州)岑头土城:在三都。城周840丈,高1丈4尺。

(漳州)石美城:在二十九都。旧有正统年间所筑土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开始筑新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完工。城周1 450丈余,高1丈8尺余。城外为干壕。建4门,环城各为雉堞,内为马道。

镇城大小无定制,但由于镇城和民城需要满足居民居住和商业发展的要求,一般城周会大于卫所城和巡检司城这样偏军事功能的城池,通常会与县级城池的大小略同。其城高、墙厚、城门数和其他附属防御设施的配备也类似于县级城池。方志中很少见关于这类城池凿濠的记载,笔者仅见到石美城一例,具体情况有待日后考证。

二、明代福建城池的特点

首先,明代福建城池在不同时期的修建各有其显著特点,明初重视府级城池的修缮和卫所城与巡检司城的创筑,明中后期侧重县级城池和镇城的修筑。

明初福建的8座府城中,7座府城有过修缮,仅延平府城无修缮的记录;同时期福建共有非附郭县38个,但新建城池的县仅1座即福宁县城,对旧有城池进行修缮的也仅5县⑦;明初卫所城和巡检司城的建设非常活跃,共建卫城4座,千户所城14座,巡检司城37座,且建设时间非常集中,主要在洪武年间建成。

明中后期卫所城和巡检司城的修缮与创筑很少见于史籍;县级城池在明代中后期则大量创筑,至明末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仅闽清一县未建城);明中后期福建镇城也渐渐增多,特别是嘉靖年间,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镇城。

其次,明代福建各类城池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较明显的“轻内陆、重沿海”倾向。福建城周10里以上的大型府级行政中心城池共5座:泉州(30里)、福州(18里)、兴化(15里)、漳州(12里)和建宁(11里),其中最大的4座都是沿海府的城池,特别是泉州府城城周竟达30里,成为有明一代著名的大城市。同时期四川省会成都城的城周为22里、湖广省会武昌城周17里、湖广最大城市荆州城周18里、山西省会太原城的城周24里,这些城池的规模均远不及泉州。

明代福建94%的卫所城位于沿海各府所辖区域,全部的巡检司城和镇城也都位于沿海5个府级行政区内。

三、明代福建城池特点之成因

明初的福建面临着严峻的海防形势,据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福州卫出军捕之,获倭船一十三艘擒三百余人”[3]1056;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倭夷寇福州之宁德县”[3]1359,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烧庐舍千余家,劫取官粮二百五十石”[3]1393。同时,新生的明王朝面临着经济崩溃和人口锐减的问题。在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官府在修城问题上全面施力是不明智且难以实现的,修城重心必然偏向海防功能更强的沿海军事城池。另外,府级中心城池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明初在福建每一座府城设卫驻守,特别是福州、兴化、泉州和漳州4座府城本身就是海防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城池,故这一时期对府城进行普遍的修缮也实属必要。

明初大力建设的福建海防体系沉重地打击了倭寇,带来了此后福建沿海地区较长时间的稳定与安宁。据统计,正统至正德年间,福建仅遭受过2次倭寇侵袭[6],“照得国初防海规划,至为精密,百年以来,海烽久熄”[7]。然而好景不长,在外患消弭之日,也悄悄埋下了明中叶农民起义频发的种子。

正统十年(1445年),叶宗留领导矿工起义,进攻江西永丰,后遭受明军打击转移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云和(今浙江云和)和政和(今福建政和)等地积蓄力量,正统十二年(1447年)开始进攻福建浦城、建阳和建宁等地。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起义,进攻上杭、汀州、光泽、邵武和顺昌等地,与叶宗留部互为犄角,后又派将领由德化、永春和安溪进攻泉州,并亲自率部攻建宁。同时,尤溪炉主蒋福成也领导了“炉丁”起义,占领尤溪,后与邓茂七起义军会合,占领沙县。在这种危急情势下,福建无城池或城池残破的县修城以自守的呼声不断提高,如建宁府的政和县本无城,居民屡屡受困于处州的“流贼”,松溪县则为“矿贼”所扰[8];汀州府的宁化县在正统年间“两遭沙寇”,知县于正德五年(1510年)“请筑土城”[9]58。故明中叶福建各县开始大量修筑城池,特别是闽北和闽西地区无城的县在这一时期创筑城池尤为频繁。

明代晚期,倭寇重新成为威胁福建安全的重大隐患。嘉靖年间,倭寇再次大举进犯,对福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史称“嘉靖大倭寇”,这次倭寇潮直接催生了众多的镇城。自明代中叶以来,福建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市镇,嘉靖时期甚至出现可以与县城大小媲美的市镇。然而这些规模不小的市镇却没有城池的保护,“民稠货聚,实启夷心”[10]620。为抵御倭寇,大量的市镇城池因此诞生。

晚明福建面临着比明初更严峻的海防形势,却少有卫所城和巡检司城的建设,而是将城池修筑的重心放在了沿海县级城池上,其主要原因在于嘉靖时期,卫所制度实际已被募兵制替代[11],卫所城池便与卫所制度一同衰败。随着卫所体系的逐渐瓦解,福建沿海众多巡检司也难逃没落的厄运。在明代中期,福建巡检司就逐渐丧失了联络卫所、巡警和保护居民的职能,巡检司弓兵缺员和消极怠惰的情况日益严重[12]。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犯境,军门因弓兵多逃,开始削减各巡检司兵员,降低军饷,于是,“弓兵之名徒存,巡检虽设无所用矣”[13]。明后期,除在长乐县新建3座巡检司城外,再未新建其他巡检司城,明王朝转而通过创筑沿海县城的方式构建海防体系。

综上所述,明代福建城池表现出来的特点并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也不仅受福建自身情况的影响,而与周边省份状况和海上情势甚至明代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全面和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才能对明代福建城池建设有更准确和深入的认识。

注释:

① 此表根据明清福建各府、州及县方志记载整理而成,空白部分为史载不详处。各城规制在明代276年中多有变化,但通常为增拓,故各项数据均取其大值计入以示其概况。后文其他各类城池数据也以此方式处理。

② 据丘光明主编《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及丘光明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明代1里=576米,1丈=3.2米,故1里合180丈。本文即采用此比例进行换算。换算后的城周里数取实足整数,舍去小数点后数字,未作四舍五入处理。后文皆用此种方法计算。

③ 由于附郭县与府城共用城池,故本文探讨的县主要为非附郭县。

④ 终明一代,福建47个非附郭县中,仅闽清县无城,故未将其计入。

⑤ 《建宁府志》,南平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第100页。

⑥ 此处未算入城墙极厚的浦城县城,浦城县城厚达3丈8尺,远超过福建其他府县城池,并不能有效反映明代福建县级城池的一般情况。见《浦城县造城记》:“崇一丈九尺,而阔则倍之。”

⑦ 明初修缮过的5座县级城池为:龙岩、长泰、南靖、上杭和将乐。

[1] 延平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32.

[2]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93.

[3] 胡广.明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 湖广图经志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136-336.

[5] 郝玉麟.福建通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39.

[6] 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29-33.

[7]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46.

[8] 建宁府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75-176.

[9] (乾隆)汀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58.

[10] 李瑚.石美新筑寨城记[M]//漳州府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620-621.

[11] 张显清,林金水.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33-536.

[12] 黄友泉.明代前期福建的海防体系[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3] 福州府志[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79.

TheTypesandFeaturesofCitiesinFujianintheMingDynastyandtheCausesoftheirFormation

ZHENG Xin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China)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the city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Fu,the city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county,the garrisoned city,the city of patrol and inspection,and the town.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the authorities build a number of garrisoned cities and cities of patrol and inspection and repair the cities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Fu.The cities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county and the towns are mainly built in the middle and end of the Ming Dynasty.Most of the cities in Fujian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built in the coastal areas rather than in the landlocked areas,which results from such factors as the threat of the Japanese pirates,the attack of the remaining confederates of the separate powers of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the impact of the peasant revolts,the establishment and decline of the system of garrison,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s.

the Ming Dynasty;Fujian;the types of city;feature;cause of formation

2017-03-18

郑欣(1993-),男,山西晋城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K 248

A

2095-462X(2017)05-0027-0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15.1624.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5 16:24

(责任编辑薛志清)

猜你喜欢

府城卫所城池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镜花缘(8)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原汁原味“最济南”
锦绘:曾忆古城池
城池破,天边正残月
保住古楼挽住历史留住文化
——府城鼓楼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台州府城与临海杜桥方言字音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