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传媒的艺术与娱乐性

2017-11-16米克拉依依布拉音

戏剧之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众舞蹈艺术

米克拉依·依布拉音

(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舞蹈传媒的艺术与娱乐性

米克拉依·依布拉音

(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近些年来伴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舞蹈表演借助新媒体以多样式进行呈现,宣传的多样化无疑普及了大众对舞蹈的认知度;从艺术审美上来讲,艺术与娱乐是两种不同领域的观念。电视舞蹈节目所带来雅俗共赏的视觉盛宴,其门道与热闹的审美标准也涵盖其中。本文以近几年电视传媒中播放的舞蹈节目为例,浅析舞蹈传媒现象背后所暗含的文化现象。

舞蹈传媒;大众审美;文化现象

舞蹈集肢体表演与情感表达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近些年来,电视媒体所制作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中国好舞蹈》《舞林争霸》《舞蹈世界》等综艺节目,让舞蹈在不同表演场域中以雅俗共赏的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在提高大众观赏性的同时,舞台表演所带来的社会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一、大众审美多样性选择

近些年来,中国舞剧的编创在数量上呈直线上升趋势,但是,受舞台表演制约性的影响,观赏人群多是从事舞蹈表演的业内人士。“舞台表现的题材、故事和最终目的无不来源于民间题材。”[1]随着电视传媒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高,也让舞蹈通过电视传媒取得了不错的观赏效果,例如,近期电视传媒先后制作的《CCTV舞蹈大赛》《舞蹈世界》《中国好舞蹈》《舞林争霸》《中美舞林》《舞出我人生》《丝绸之路好声音》等雅俗共赏的舞蹈综艺节目,让“门道”与“热闹”共存。在观看过程中,舞蹈业内人士与社会大众对此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对和赞美。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舞蹈综艺节目是伴随着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成功而推出的,例如《中美舞林》在中国做东道主之前,早已有媒体移植了美国版的《舞林争霸》,及其衍生出《中国好舞蹈》这两档节目。《中美舞林》则在一种具有国际性水准的展演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舞蹈院校或资深媒体专业舞评人的评论或抨击,认为中国的专业舞者应从事舞蹈艺术的表演;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舞台观众的赞扬与鼓励,认为舞蹈艺术应当被大众欣赏与理解。让“门道”与“热闹”之间有了些许争议。试想,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我们不满最终的比赛结果?还是让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来对弈西方的现代非主流,感觉有些掉价?

任何一种文明都会由于多种原因而迷失自我,只有把它们放回到与蒙昧和野蛮交战的第一线,才会临阵清醒,重新体验自己文明的本性,并与其他文明沟通。[2]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能够传播给大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虽然节目制作者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但这恰恰说明了舞蹈潜在的影响力与隐性的价值。追溯其根源,造成这两种反差的原因在于《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虽然是带有移植性质,但这是一种具有本土性、能够传情达意、适应专业水准与大众审美需求的节目;而《中美舞林》则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具有差异性的审美思维。虽然这只是一档“娱乐性”节目,而节目的参与者也是引起我们足够关注与关心的重点之一。

二、传媒引导的嵌入性包装

当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当今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时,观看电视节目无疑成为人们在“陌生情境”中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最佳选择。快节奏、高效率与信息化,让人们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严重。电视传媒成为主导,得益于视觉与听觉效果。当人们厌烦了看了上集就能猜出下集的抗日题材剧、古装剧时,以音乐为代表的新势力听觉艺术已在媒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紫了《星光大道》、火了《超级女声》、红了《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我是歌手》《蒙面歌王》让大众在观看过程中乐此不疲。收视率背后是利益所在,节目制作者都在绞尽脑汁创新节目以提高收视率,因此,包装出众人皆知的“凤凰传奇”;“你是我的小啊小苹果”成了娱乐场所的口头语。让大众关注音乐,最终成为消费一个人、一首歌、一个节目。

电视传媒包装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手段,能够很好地把握大众的审美需求。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当人们没有时间看电视的时候,就彰显出其渲染性、穿透性及传播性强的特点。参赛选手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媒体恰到好处地引导选手说出自己的“故事”,让煽情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打动导师,“骗取”观众的眼泪,让观众记住参赛选手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这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惯用的伎俩。

舞蹈作为视觉艺术,本身是非常适合在电视上传播的。舞蹈的“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像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不但给观众提供了观赏舞蹈的机会,也实现了观众与舞蹈的近距离沟通。《中美舞林》的中国选手是从《舞林争霸》与《中国好舞蹈》中挑选出来的。《中国好舞蹈》在主流媒体播出时得到了较好的口碑,导师阵营中有我们喜欢的擅长民族舞蹈的杨丽萍;有敢于说真话、不畏惧媒体“规则”的现代舞蹈家金星;还有资深影视演员海清、陈小春等。这种导师队伍的组合是以不同的社会阅历与影响力为基础,让受众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代言人”,如此缜密思考说明媒体人在努力尝试超越歌手类模式的“瓶颈”。

“情感”往往会成为大众心理的杀手锏。例如,山东大学舞蹈学院的一名选手,大一参加学校演出活动时意外受伤,被医生宣布不能再跳舞,而她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又站到了舞台上。如果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她可能早已止步于某一个环节了,但媒体将她的人生经历拍摄成一个短片呈现在舞台背景中,她站在舞台上娓娓说道:“只有内心对舞蹈拥有崇高的信仰,才能坚守风雨的洗礼。”她的真实故事在媒体包装下不仅打动了观众,也博得了导师们的一致认可,让人们看到了这种职业背后的艰辛。

三、利益纠结的错综复杂

《CCTV舞蹈大赛》《舞蹈世界》《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虽然是不同舞者与舞种在同一个平台上的较量,但人们似乎更关注媒体所宣传的中国歌舞剧院首席、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北京歌剧院首席、上海歌舞剧院首席……这些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的头衔似乎代表了一种专业水准。

经济是包含在文化和社会体系之中的一种物品流通,而社会关系是决定这些货物具有何种意义的基础。[3]媒体在前期大势宣传和强势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节目收视率。《中美舞林》所带来的影响与结果,不仅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运营商也赚得盆满钵满。虽是一档主流媒体上的黄金节目,如果从娱乐的角度加以评论,媒体更多的是制造出一种大众娱乐性的满足感。而从艺术层面上分析,许锐教授在《〈舞林争霸〉到底在争什么?》文章中分析了舞蹈与电视传媒之间的关联性、与观众之间的互补性、与舞蹈艺术的认知性。而真正引发大众思考的要属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的文章《不堪比较的〈中美武林争霸〉》,此文是由一个汇聚了舞蹈专业人士和舞蹈爱好者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4]文章作者站在学术制高点,对当代舞蹈艺术在传媒与受众之间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抛出了舞蹈自虐、自毁、自黑的尖锐话题。以舞蹈为媒介的对弈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较量,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高溪,将美国的舞蹈归纳为一半是专业艺术一半是大众化娱乐,并提到我国舞蹈大众化普及的“软肋”。舞评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约评论员慕羽博士也发表文章,对中国舞蹈的现状,以及自我定位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了质疑。

《中国好舞蹈》也好,《舞林争霸》也罢,如果从大众娱乐性来讲,为何不能像《中国好声音》那般,让我们看到由一批真正能够代表民间艺术力量的后起之秀所带来的精彩表演。《中美舞林》带有官方组织的模糊性,也使一些专家评委的话语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大众的审美眼光。中国的参赛选手顶着国家级舞团首席或主演的身份,让我们的舞蹈成为一场雾里看花似的“秀”,让传媒包装下的“门道”与“热闹”成为最大的“娱乐”。

四、结语

电视舞蹈节目更多的是以娱乐性主导了大众的眼球,成就了华丽的舞台、精美的包装、奢侈的服饰,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与“娱乐”性质完全不同。“娱乐圈”迎合的是大众趣味,而“艺术家”则应以一种崇高的文化责任感帮助人们建设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两者有着泾渭分明的接受对象,而很多人都将其混为一谈。

目前,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和思想的混乱,艺术家经常是在用“娱乐”的方式来搞自己的“艺术”。虽然那些善于经营者往往把两者较好地整合在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但更多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结果难免会流于鄙俗。[5]在我们看到问题喋喋不休时,不如转为思考如何有效进行学习,强化自身素质。

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否则,营营嗡嗡的文化,是自我埋葬的预兆。[6]

[1](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M].刘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321-330.

[2]余秋雨.行者无疆(序)[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3](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M].刘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14-126.

[4]孙冰,王辰越.彪悍的微信[J].中国经济周刊,2013(12).

[5]江东.江东舞蹈文集(评论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60.

[6]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413-419.

米克拉依·依布拉音,女,维吾尔族,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创研室副主任,研究领域:舞蹈编导。

J70

A

1007-0125(2017)09-0158-02

猜你喜欢

大众舞蹈艺术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冰上舞蹈搭档
纸的艺术
我和舞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