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为啥不能自行?
2017-11-16毕明
毕明
自行车为啥不能自行?
毕明
关于“自行车”一词的来历历史是这样记载的——1866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于是自行车一词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还有叫它“脚踏车”或“单车”的,有人解释说就像英文里不是也有bike和bicycle的不同叫法吗?因人而异而已。但本人还是有疑问——明明需要“手扶脚踏”,哪里可以“自行、自己行驶”了?!也许仅仅是清朝少年的印象中中国的车一般得别人或牲口拉着,而两轮的自行车只要“自己踩踏就可行驶”,只是这种“自行”而已。
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还查出了自行车是德国看林人德莱斯发明的。估计他老人家怎么也想不到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自行车还位列当时中国家庭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首哪!“三转一响(收音机)”是那个年代结婚是否有面的幸福标配。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与自行车结下了毕生情缘。
学车季:上小学时先用老爸的二八男车“掏裆”由半圈到整圈学车,后来改为妈妈托人从东北买回的二六“坤车”,轮子小了一圈,很好骑,骑起来也“与众不同”,结果本人顺着房前的楼房后坡飞了下去,好在人没大事,车没大事,隐瞒下去,终得车技学成毕业。
买车季:在北京上大学自然要买辆车,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了,可一辆二手的二六自行车也得百十来块,为了方便也得买呀,同学都买了,咱也不好意思拖后腿啊。没等大学毕业就丢了,很正常,那是个买车丢车都很频繁的年代。
丢车季:上班后买了辆二六永久自行车,一次去岳父家停在胡同大杂院里,前后不到十分钟就不翼而飞,气愤中发誓不再买自行车了。后来大学同班同学去我住的地方玩,附近广场上正在搞抽奖,他幸运地抽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可他已经有一辆了,于是就让我先用着,没过几个月,又丢了。同学说,正常,到你这儿来本来就没打算带回啥东西嘛!哈哈,只能高呼理解万岁。
结婚以后还是违背了誓言又买了一辆山地车,保管的比较仔细——因为现在都改开汽车了,自行车只好瘪了胎,至今仍在阳台上闲置。
记得自行车作为北京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语——没丢过几辆车就不是北京人!这调侃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些年自行车对于市民上下班出行是何等的重要啊!买了丢,丢了再买,离不开啊!
猛然想起上大学的时候和三个同学骑车去八达岭长城的事儿,还没出北三环,我就被迎面逆行的三轮车怼了个人仰马翻,车圈瓢了,人没事。于是去同学家换了辆车继续前行,夜宿“民宿”,被当地村民拿刀吓唬,还好没出事,于是第二天早晨,我们看到了一生难忘的长城日出,瑰丽得让人想哭。
如今自行车不用买了,满大街的“共享”了,骑共享单车你得手机刷了,当然更不用担心丢自行车了。自行车代步时代被共享经济给召唤回来了,谁能料到呢?手机居功至伟!
原来本以为自行车渐渐沦为奢华健身工具,看来剧情随时可能反转,自行车厂又火了!
对了,谁知道自行车为啥不能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