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T女投身“北京绢人”传承

2017-11-16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7年17期
关键词:穆桂英娃娃北京

本刊记者 彭立昭

IT女投身“北京绢人”传承

本刊记者 彭立昭

新北京人

绢人,又称绢塑,是以金属丝为骨架,棉花、纱绢为肌肤,真丝为发,绸缎为衣,全手工制作的人形艺术品。因为其采取的主要原材料是中国特产的绢纱绸丝,以北京制作为上乘,且京味浓郁,故被称为“北京绢人”,以表现中国古典人物、戏曲人物为主。“北京绢人”在2009年成为了北京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千余年历史。《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北宋民间艺人“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的记载。“北京绢人”多为仕女形象,是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绢人”的头脸、双手都用蚕丝制作,身体、服装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因此得名“绢人”。

走进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唐人坊发展有限公司,恍如走进了千百年前的旧时光,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二十多个产品系列、五百多个品种,Q版萌偶系列、Air呼吸系列、清宫系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丽人”,或妩媚娴雅,或飒爽英姿……她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唐娃娃”。董事长唐燕告诉我们,每一个“唐娃娃”的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故事。

20年前,唐燕是中关村第一批成功的创业者,人见人羡的IT女。事业正处于蓬勃上升之势时,她却突然心生改弦易辙之意。原来,唐燕第一次在中国工美集团的百盛“珍宝馆”里看到“北京绢人”——京剧《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就着迷了。一袭白衣,飒爽英姿。她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娃娃,美国有芭比,俄罗斯有套娃,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中国娃娃?”唐燕决定投身于“北京绢人”的传承。决定之时,却正是“北京绢人”没落之时。当时流行“下海”,很多人热衷于“经商”,一个“绢人”要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几十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收益慢又少,能够静下心来学做绢人的人寥寥无几。唐燕千方百计地遍寻北京绢人的制造厂,好不容易找着一个,却发现厂子里只剩下一个库房,里面的绢人像被打入冷宫的佳人,布满了灰尘与沧桑,这种情景让她心酸。而制作绢人的老师傅们更是不知去向,唐燕多方打听得知,那件穆桂英绢人的制作者是工艺美术大师杨乃蕙,却遍寻无果。直到有一天,杨老师主动打来电话问唐燕是不是在找她,唐燕惊喜若狂。从此,她义无反顾地跟随杨老师系统地学起了绢人制作工艺。

在杨乃蕙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唐燕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精心做出的十几个栩栩如生的绢人,却一个也卖不出去。后来,唐燕组建了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用自己的方式来挽救这门濒临失传的工艺。她将现代的材料、科技融入创新。例如用热转印和丝网印技术取代服装上的刺绣与手绘;且以特殊石膏、陶瓷塑脸,以树脂制手,取代贴绢。经过技术改良,改善了传统绢人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缺陷。她给改良产品取名“唐娃娃”。尽管改变了技术和材料,但因保留了一些传统工艺,如捻丝编花、立体丹青等,因此绢人的特征与韵味都较好地“遗传”给了“唐娃娃”。脱胎于“北京绢人”的“唐娃娃”价格低廉得多,终于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15年,在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唐燕设计的穆桂英与杨贵妃人偶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铜奖。唐燕说中国文化就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她要尽力挖掘宝藏,制作出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娃娃。目前,她打算开办一个绢人大型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爱上绢人,将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穆桂英娃娃北京
我的“穆桂英”太姥姥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婺剧《穆桂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