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时期小说的电影改编
2017-11-16母华敏滕朝军
母华敏 滕朝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本文的“河北省小说”指的是在河北省长期生活、工作的作家创作的小说,“新时期”指“文革”结束的1976年至1991年。①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国进入了拨乱反正阶段,社会主题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议题,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开禁。在这种宽松的社会语境下,河北省的小说和电影改编创作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前所未有的旺盛时期,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上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元。从题材上说,可分为描摹革命战争、控诉“文革”暴行、反映现实生活三类,尤以反映现实生活类题材居多。
一、描摹革命战争
新时期由于社会主题的改变,革命和战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河北省这方面的小说和电影改编作品也骤然减少,只在一些老文学艺术家的作品中,才可以看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和勇敢无畏的革命英雄人物。
1977年,徐光耀发表了他新时期的第一篇小说《望日莲》,讲述了“五一大扫荡”期间勇敢机智的女地下交通员望日莲护送八路军干部过封锁线的故事。后来,徐光耀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1986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韦林玉导演,普超英、吴若甫、张志坚等主演)。电影做了三处较为明显的改动:一是增加了望日莲和大三的感情戏份;二是大三父母等一些配角的形象更为丰满;三是大三由不知所终改成了为掩护“过路人”英勇牺牲。这些改动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望日莲的形象,使其更加有血有肉,而且使作品的冲突更加激烈、更加富有戏剧性,为电影增加了不少看点。
《瓜棚柳巷》是刘绍棠发表于1983年的中篇小说,主要讲述农村侠女柳叶眉的爱恨情仇和抗日事迹。1985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瓜棚女杰》(王毅导演,于力、吴培民、黄善飞、杨集富编剧,林泉、张九妹、徐东方等主演)。影片着重塑造了柳叶眉这位淳朴、痴情、热心而又豪爽的北方民间侠女形象,歌颂了她重情尚义、屈己为人、善良正直、英勇豪迈的高尚品格。影片有几处改动较大:一是把吴钩的名字改成了吴镰;二是柳叶眉和吴镰没有结合的原因由吴镰对柳叶眉没有感觉改成了两人命相不符;三是增加了吴镰和花三春婚后生活的细节和场景;四是花三春死于人贩子汤三圆子的刀下改成了死于父亲花子金的枪下。最后一处改动非常失败,因为虎毒尚且不食子,何况花三春也是因为救柳叶眉心切,并不是故意杀害自己的父亲,但中弹的父亲却在临死之前残忍地枪杀了亲生女儿,这一不合人之常情的改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控诉“文革”暴行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一场大浩劫,它不仅摧毁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体制,而且拆散了无数家庭,戕害了许多无辜的生命,制造了数不清的人间悲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时期伊始,河北省出现了大量控诉“文革”暴行的小说和电影改编作品,这些作品侧重揭示“文革”给人们爱情和婚姻造成的破坏以及身体和心理造成的摧残。
较早的要数浩然的长篇小说《山水情》(又名《男婚女嫁》)了,这部小说于1979年问世,主要描写地主遗腹子罗小山崎岖的爱情之路。1980年即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花开花落》(孙羽导演,肖尹宪和孙羽编剧,林强、赵凤霞、徐美娜等主演)。电影除结尾稍做改动外,在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没有大的变动,仍以罗小山找媳妇为线索,重点展示罗小山和刘惠玲及康秀云的情感纠葛。电影巧妙地运用花开花落的意象来象征罗小山爱情的成败,罗小山对果树开花结果的发问“为什么有的花开了能坐果?有的花开了坐不了果?”其实也是对自己爱情的质问,他的爱情之花开放了两次,但第一次由于他的地主出身有花无果,第二次也险些夭折,不过从康秀云对他热切深情的呼唤以及他培育的果树开花结果的意象上可以推断出:善良聪慧的罗小山这一次的爱情之花应该会结出甜美的果实。这部电影虽是控诉“文革”的“血统论”和“唯成分论”,但是“叙事平实、生活化,风格含蓄、不张扬,一改伤痕电影的哭诉、呼唤风格,在淡淡的生活流中,在几个家长里短的故事中,发出对现实命运的质问,虽没有振聋发聩的力度,但却不失引人思考的深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佳作。”[1]
刘绍棠的《芳草满天涯》(后更名为《碧桃》)也发表于1979年,主要讲述农村姑娘碧桃因收养下放的知识分子戈弋的儿子沉香被迫害致死的故事。1985年被西安电影制片厂和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为电影《野妈妈》(姚守岗导演,方义华、姚守岗编剧,迟蓬、米迪奇、徐为平等主演)。影片格调沉郁悲凉,故事感人至深,一个纯洁无瑕、待字闺中、善良淳朴的农村姑娘碧桃,为了养育一个非亲非故的孩子,遭致了亲人的误解,毁弃了美好的前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累垮了健康的身体,最后被打成“反革命”病死狱中。碧桃,人如其名,犹如怒放在春天里美丽鲜艳的桃花,给世界带来了芬芳,给人间带来了香气,但这么一株鲜艳娇嫩的桃花,却由于风雨的过度摧折花落人亡;虽然花落人亡,但其香气犹在遗韵仍存。电影情节一波三折,催人泪下,再配上凝滞悲咽的音乐、柔和美丽的画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尤其女主角迟蓬的表演可圈可点,她对碧桃这一角色的拿捏非常适度,情感张弛也较合理,既没有流于煽情夸张,又具有足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电影获得了第1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银孔雀奖及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影片奖。
铁凝的中篇小说《村路带我回家》发表于1984年,主要表现女知青乔叶叶与农村青年盼雨、金召及男知青宋侃的爱情纠葛。1988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为同名电影(王好为导演,铁凝编剧,李羚、王咏歌、丛林、梁冠华等主演)。电影最为人称道之处有两点: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即运用一系列农村景物和意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命运。比如用杨花乱飞渲染乔叶叶送尤端阳上大学的离情别绪,用枯黄的小草在风中颤栗比附乔叶叶的孤独无助,用农民强迫羊洗澡隐喻知青的被强制劳动……这种以景喻人的手法使作品平添了许多浪漫诗情。二是色彩的精心搭配和组合。比如,“金黄的麦秸垛,在雨雾中能呈现冷紫调子;蜿蜓的村巷在夕照中闪烁着灿烂的金色调子,在晨雾中却透露出奇异的土绿;柿子林在沉重的深褐的树干中点缀出马斯桔色的落叶和沃土;柠黄的晨光渲染着知青宿舍,温暖的桔黄调子给新婚洞房平添了生气;黝黑的色调给厨房以厚重和宁静;银色跳跃的棉田的出现给银幕凝重深沉的基调带来强烈的反差;白皑皑雪野树挂的冷色调的铺张,最后把观众带进一个纯净的世界”[2]。这些色彩的精心调配和组合使画面唯美精致、颇有韵味,从而减少了“文革”时代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增加了一些恬淡隽永的乡村风味。整部影片犹如中国的写意山水画,诗意盎然,朴实空灵,清幽舒缓,意蕴悠长,因而获得了中国第九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三、反映现实生活
“文革”结束,人们的思想经过长期的幽禁之后突遭解放,异常活跃和灵动,整个中华大地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奇人异事接连不断。河北省的小说和电影艺术家也非常活跃,纷纷重拾笔杆或摄像机,把笔触或镜头对准了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记录现实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作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歌颂,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谴责与批判,更有对人性的反思与叩问,表现内容较以前更为多元,揭露现实较以前更有力度,对人性的剖析也比以前更为犀利和深刻。
这一时期河北省的电影改编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以铁凝的作品为最。铁凝先后有4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除了上面提到的《村路带我回家》之外,还有《哦,香雪》《红衣少女》和《安德烈的晚上》。
《哦,香雪》是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讲述的是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1989年被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王好为导演,铁凝、汪流、谢小晶编剧,薛白、杜丽、唐烨等主演),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影片除表现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外,还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对民族性格的讴歌等元素,正如导演王好为所言:“自给自足,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的生存状态,我们要真实地表现它的笨拙,它的质朴,它的温馨,它的诗意,它的封闭和贫困。”[3]22这部影片最为成功之处是运用平淡如水的笔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没有巨大的社会矛盾,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没有因果式的情节链条,只是姑娘的生活片段的铺陈,像一幅幅素描……它的魅力在于真实的生活氛围,盎然的情趣,传神的细节,性格之间的映照对比,声画所造成的诗的意蕴。”[3]19电影因为特殊的表现需要,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细节、场景和画面,如香雪喂羊吃草,香雪和父亲垦荒,香雪爹给香雪做铅笔盒,香雪娘用高粱穗做盖帘、推碾子熬油、用油提子往菜里滴油、给香雪绣花书包,凤娇和“北京话”交往,凤娇和父亲晒花椒及擀毡,姑娘们下河游泳、摘柿子,等等。最让人难忘的是香雪在学校吃黑窝头的细节:香雪上学之前,香雪娘拿出家底连夜为她烙了一些白面饼,香雪情不自禁地吃了一小口,虽然香喷满口,但是想到爹娘劳动的艰辛,香雪又悄悄把它放了回去,拿着黑窝头上学去了。吃饭的时候,周围同学吃的都是白面饼,香雪先是不好意思拿出黑窝头,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终于毫无顾忌地啃吃黑窝头……香雪吃黑窝头的那种坦荡、从容,不仅感动了其同桌,也感动了镜头前的观众。因为从这一动作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香雪的自尊与自爱,也能感受到香雪的懂事与早熟——对贫穷家庭的接纳、对父母艰辛的体恤及对父母厚爱的感激。这一细节的添加,对整部影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这部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既没有失去原作的散文美和诗意美,又使原作的情节更加充实、故事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当之无愧为河北省电影改编的典范之作。
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发表于1983年,通过初中女孩安然的眼睛审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恶,表达了对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呼唤。1985年被峨眉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红衣少女》(编剧和导演都是陆小雅,主演为邹倚天、罗燕、朱旭等),获中国第5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及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影片一等奖。改编之后,叙事视角由安然的主观视角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由安静的心理活动线变成了“安静的心理情绪线”“以安静为主的社会活动线”“以韦婉所代表的庸俗势力线”的三条线索;情节和细节上也做了很多补充,比如补充了“白杨树路上安然看‘眼睛’”“白洋淀安然和同学抒怀”“刘冬虎少给五角钱”“米晓玲和安然在教室告别”“安然和刘冬虎在楼梯告别”“安静的回忆”“安然跟踪观察安静上桥头”“姐妹最后的告别”“爸妈谈政治”“妈妈找辞海”等若干细节。这些改动非但没有破坏原作的神韵,反而使原作的诗意美和生活美得到了强化;非但没有使人物走形,反而使人物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因而上映后大获成功,致使国内到处流行“红衬衫”,街角里行争谈“安然”。安然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楷模。著名文学和电影艺术家夏衍评价道:安然“不是50年代,也不是70年代的少年,而真正是80年代的一个典型。她不盲从,也不信说教……她不接受社会上的旧风俗、旧习惯,是一种开放性、积极性的典型。她善良、纯洁,但她又有不迷信、敢碰硬的精神”[4]。安然之所以能引发人们如此关注,主要是她身上的精神特质应和了“文革”后人们的共同情绪:对共性的反感和对个性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发表于1997年,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安德烈婚外恋无疾而终的故事。2001年被青年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视电影(陈国星、夏蔚导演,夏蔚编剧,沈慧芬、毕彦君等主演)。电影的改编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过于拘泥于原著,演绎和加工不够,缺乏打动人心的情节,缺少令人难忘的细节;二是男主角的表演较为生硬和呆板,没能表现出原作主人公丰富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没能较好地传达出作者对人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力感和无法走出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
四、结 语
新时期,由于思想开化、政治宽松,河北省的小说和电影改编创作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改编的电影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对革命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歌颂,也有对迫害摧残人的“文革”暴行的揭露和批判;不仅有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事的呈现和展示,也有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思考等充满深度和力度的作品。改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电影表现形式,也有散文电影、诗化电影、电视电影等新型电影表现形式;不仅讲述故事的技巧更为圆熟,而且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更为多元。总之,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河北省新时期的电影改编创作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和高度,这为后新时期河北省电影改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此处采取胡景敏先生的分期法。他认为,终止影片统购统销的发行放映体制等多项电影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初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电影改革至此达到了临界点;其次,电影市场化、商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并趋于成熟,《烈火金钢》于1991年上映并引起轰动,其革命英雄传奇的娱乐化也表明电影对河北经验的描述发生了新的转折;再加上1991年是20世纪90年代开局的第一年,因此,把这一年作为河北省电影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的分界点是较为合适的。参见王长华主编的《河北文学通史·第四卷·下》,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