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建设中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
2017-11-16刘逊
■刘逊
家庭文化建设中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
■刘逊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频频爆出的一些新闻,却似乎给礼仪之邦的光环上添了些许阴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丢掷垃圾,任意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在景点墙壁上乱涂乱画……如此种种,令人叹息费解更令人反躬自省:我们的礼仪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礼仪之风流传至今是消减弱化还是变形走调了呢?无论如何,加强礼仪教育、提升国民素养势在必行,而从家庭文化建设入手,将礼仪教育的起点开端回归到家庭内部,也许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传统家庭文化对礼仪教育的重视
“礼”之一字,在儒家学说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仁”之一字相对照,一为儒家道德修养之内核精华,一为道德修养之首要表现形式。一表一里,缺一不可。《论语》提及“礼”字七十五次,仅次于“仁”字的出现频率,孔子对礼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的儿子孔鲤对父亲如何教导自己的会议,可以看作是家庭礼仪教育的生动模本: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在这个有声有色的片段中,“鲤趋而过庭”,孔鲤小步快走经过父亲所在的厅堂,对父亲的敬畏几乎成了一种本能,这充分说明孔子不言而行的身教之成功。而“不学礼,无以立”的论断,则道出了礼仪的最大特点:它应当是社会个体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绳和标杆。
既是准绳,那就带有了某种半强制化的规定和仪式,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时,也可采取由表及里的形式。“例如,出于亲情伦理的孝文化,年幼的孩子尚未获得深刻认知时,也必须学会每天向父母亲请安。这种请安就是半强制化的行为规范,也是孝文化得以延续的缆索。”(余秋雨《礼仪之道》)这样进行家庭教育的好处,可以与孩提时分教孩子背诵诗歌相类比:虽然当时不见得能够理解,可是将这种真善美的因子储存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无疑将成为滋润他们一生的财富:让他们举手投足文雅有度,让他们遣词用句美不胜收,让他们认同并深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礼节如果叠床架屋过度繁琐,那就完全失去了儒学家们的本意,更不适合在家庭教育中实行。因此孔子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也就是说礼的本意不是规定某种外在的形式,而是要使人们通过适当规范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情。切勿本末倒置,忽视对内心道德修养的锤炼和追求。像冯友兰先生说的那样“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因此我们要追求的,仍然是从外在礼仪教育出发,真正理解其精神内核,然后深入贯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境界。
二、东西方礼仪教育的几点差别
从礼仪教育的起源和功能来看,东方将礼仪作为提升道德修养、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是等级秩序和尊卑位次的重要体现,所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礼记·曲礼上》)。西方将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此出发,把礼仪看作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文雅举止先于并且导致善良的行为。道德犹如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一种内心生活的礼节,一种我们责任的法规,一种最重要的仪式。反过来说,礼貌好比一种身体的道德,一种行为的伦理,一种社会的法规。它只是美德的表象,却能使美德变得可爱。因此,道德通过礼貌,从最底部开始”。
从礼仪教育的施行特点和效果来看,西方的礼仪教育注重多样化和全面渗透性,通常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并非强行灌输,学校很少开设一门单独的道德教育课,而是通过其他课程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将学生看作是半社会人的存在,通过让学生处理问题、参与活动来提升其公共道德和礼仪水准。此外,西方的宗教体系对其礼仪教育也有很大影响,如宗教仪式活动、宗教礼节的教育等等。东方的礼仪教育作为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系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出相当的国家干预性和较为明确的主体性,并十分注重礼仪在道德生活中的运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无不如此。系统化的礼仪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能够掌握相当数量的礼仪知识,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东西方文化的结晶。人类共有的伦理道德在其间交流碰撞、融合共生。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礼仪成为国际公共礼仪的基础,而古老的东方礼仪文化则以其独特魅力,开始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重要性来。
三、当代礼仪教育在家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途径
当前,我国的礼仪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崇礼尚德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弱化。许多孩子缺乏礼仪常识,不了解最简单的礼仪规范,在家中被过度娇宠,以致于“唯我独尊”,不懂得去尊重、体谅、谦让他人,团队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倾向突出。对此,家庭文化建设中,应着力创建重视礼仪、遵守礼仪的良好氛围。
首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所谓“养正于蒙”,家庭是实施少年儿童礼仪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中实施礼仪教育的关键点,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简便易行的家庭礼仪规范。通过家庭礼仪文化建设,让每位家庭成员都要在生活中学会使用日常礼貌用语,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通过具体的礼仪规范和生活实践,让家庭成员特别是少年儿童“养成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追求高档、时髦,塑造青春自然美;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举止大方,谈吐文雅,热情诚恳……塑造风度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以‘纯洁健康、互助互励、取长补短、竞争进取’为择友、交友准则,塑造人情美;丰富家庭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塑造艺术美。”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精华,重建家庭礼仪文化。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从最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入手,像《弟子规》所表述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包括对亲属的称谓、进退出入等细节、寒暄应答问候的语言以及端茶递饭的规定性动作等。随着儿童年龄的日益增长,长辈还要在日常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对晚辈进行勤学、修身、养性、立志、处世等方面的原则或规范的教育。例如《童蒙须知》中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及杂细事宜等五大方面的礼仪规定,朱子《家礼》中包括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方面的日常应用家庭礼仪规范等等。
让礼仪教育渗透进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应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使身教与言教并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促进家庭成员共同进步。最后,家庭礼仪教育还应与学校、社会礼仪教育同步推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家庭礼仪教育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实施礼仪启蒙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重要渠道,更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我们应以家庭礼仪教育为基点,让礼仪成为“中华文化的简要读本”(余秋雨),让礼仪成为东西方交流对话、和谐发展的一把钥匙。像冯友兰先生说过的那样:“宇宙本来即有天然之秩序,即是一大调和,而礼乐则此秩序和之具体例证也。”方能不负礼仪之邦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