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在融合中发展
——浅谈文化馆服务理念的创新
2017-11-16徐珏
■徐珏
群众文化在融合中发展
——浅谈文化馆服务理念的创新
■徐珏
群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群众精神层次的表现,也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群众进行集体活动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以,对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更是要以需求为导向,融合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方能在创新中有所发展。
一、“群众文化+”融合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好比是雌雄两颗果树,依托的都是文化的主干,都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土壤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为文化艺术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市场,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一切文化的根源——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形态的代表,其自身拥有的原生态、亲和力以及活跃的因子,无疑对开展当今社会良性的精神疏导,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积极沟通、交流和合作,并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进一步理顺事业与产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尽早形成事业与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群众性活动一直以来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就要不断推出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借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之帆,行文化产业发展之船,夯实文化基础,在有效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同时,使文化事业真正“惠民”。
其次,要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其一是通过争取财政支持来增加文化产业设施。其二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的潜能,改进群众文化工作的效益。其三是树立文化就是服务产品的概念。作为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产品意识,文化就是一种产品,同样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和接受市场的检验。四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要争取打响自己的品牌,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吸引融资,不但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还能取得经济效应,把经济创收投入到群众文化事业中去,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群众文化+”融合金融发展
随着新一届政府践行中国价值,组建丝路基金,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大国的愿景,中国的文化事业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空间。中国文化产业每年增速在15%以上,比同期GDP的增速高6-8个百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而金融则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文化产业如何与金融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文化从业者与金融从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今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无锡市宣传文化及产业园区负责人培训班,在对上海和杭州两地的文化实地考察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碰撞金融的魅力。上海与杭州在文化方面,更是无可质疑的佼佼者。他们以骄人的数据奠定了文化建设领域的龙头地位,打造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发展双繁荣的“上海模式”、“杭州模式”。我觉得两地成功还在于注重打造“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务质量高”的创意品牌,通过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出台有关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投融资扶持、园区建设、人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系列扶持政策,加强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加强文化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无锡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金融合作,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无锡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以江南吴文化为底蕴,提升传统文化的附加值。2014年无锡成立了全省首家经银监部门批准的专业文化金融机构——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太湖文化支行。2015年设立了2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用于投资我市文化产业类企业,以股权的形式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拓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的渠道。根据文化事业的特点,缓解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约束,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多元化文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依靠社会,走向市场”的发展道路,通过招商引资、转让经营,以优势资源、重点项目招揽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增大文化事业信贷投入,采取政府贴息、补助的办法,扶持个体、私营业主兴办文化事业,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
PPP模式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它的运营程序是由公共部门根据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提出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确立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并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在和群众文化的融合方面,很多城市已经成功探索运用并成为了争相效仿的案例。比如可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文化走基层行动,通过宣传、志愿、党课、文艺等形式,由讲师团、惠民服务志愿者和群文特色团队,将文化内容“打包”送到百姓家门口;以众筹方式组建“志愿服务联盟”,开展固定的便民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大型活动等等。还可以坚持政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主办、承办、协办冠名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通过竞标等方式参与政府投资文化设施的运作。把部分的艺术团队冠名到企业,让企业来支持运作,既提升了企业的文化水平,又达到企业和文化事业共赢发展。PPP模式放开了体制的束缚,让更多层面资金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释放公共文化设施的活力,创新了运营理念,实现了公共资源配置的多样化。
三、“群众文化+”融合互联网发展
网络是群文工作的无形抓手。群文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互联网+”,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式,打破以往固定呆板的模式,灵活机动、积极向上、与时俱进。
1.充分利用互联网应用。构建完善的公共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丰富舞台艺术、电子展览、知识讲座、培训普及等数字资源,借力“数字平台”搭建服务捷径,启动集活动预约、场馆预定和需求反馈等功能的市域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推动我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展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依靠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充分展示我市群众文化的精髓。
2.做好APP的发展。在国外有一种叫做“智能手机文化馆”的手机APP,比如美国自然博物馆的应用软件能够模拟还原发掘场景;伦敦博物馆的手机软件可以将博物馆的历史文物拍摄成为照片后上传来展现该地区文物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国外APP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馆、图书馆等手机APP为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变革基础。苏州博物馆就曾开发了童工语音、地图指引等方式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手机软件;国家数字化文化网、国家地理杂志等也相继推出手机应用,向用户提供文化检索、查看资源等功能。这样不仅保障促进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加强国家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3.做好其他互联网的应用。群众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的及时传播功能准确地传递信息,让关注的群众及时了解到培训、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实现在线互动,提高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型,促使更多群众融入到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中来。
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金融、互联网等融合发展,使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传播和利用,积极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形成特有的文化优势,保证群众文化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得以延续壮大。
(作者单位:无锡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