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去咖啡馆一样去美术馆
——浅谈美术馆的服务创新意识

2017-11-16夏春子

剧影月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本馆塑形版画

■夏春子

像去咖啡馆一样去美术馆
——浅谈美术馆的服务创新意识

■夏春子

2017年初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展览时长4个月。笔者去时展期已过大半,观众仍然很多。詹姆斯·特瑞尔善于使用“光与空间”作为媒介,来表现与探索人们对于感知、感官刺激、空间转换的视觉与心理反应;擅长利用光线与空间创造艺术作品,使参观者感受到人类感官的界限和奇迹。单从视觉效果上看,展览本身就很科幻、“时髦”。颜色、空间、光影等展示方式无一不是当下青年们喜爱的元素,而看展的也大多是20—40岁的青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看展的年轻人,排着队在作品前拍照、合影,摆出各种造型,脱去外套,露出华服,呈现最美的笑容,拍完后再去寻找下一个时髦瑰丽的场景,随后在社交网络展示照片,标注地点,配上文字。也许他们并不关心詹姆斯·特瑞尔是谁,有哪些艺术成就,有哪些代表作品等,也没有仔细用心地看,只是把作品当作背景板、一个时髦的景点,留影说明来过看过,没有错过上海近段时间的时髦话题,和朋友们在一起也有了谈资话题。

这是一个“不算完美的完美”现象:首先,展览的票价并不便宜,但能吸引人来,说明展览本身亮点多多。在有学术支撑、有极简单色光影的展示现场,很多作品需要观众调动感官去适应去感受,效果壮观,观看者顿时变得渺小犹如蚂蚁一般。仅仅从感受上说,看这个展览本身就是好玩有趣的体验。其次,能将公众吸引到美术馆,就是好事,至少人们愿意把闲暇时间花在美术馆,选择来美术馆消磨时间。不用在意人们是为了美术馆的艺术品商店、咖啡馆,还是仅仅为了与作品拍照,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来到美术馆”这是第一步。和作品合影,选取作品的同时,不也在看吗?选取就是在“看”,是另一种方式的“看”,无形中也与展览互动接触,“在某种意义上,这将是一个反向展览。”

这些都是艺术家美术馆喜闻乐见的,因为观展的目的达到了。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触碰的神圣场所,它应该服务于公众,奉献于社会。“美术馆参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我们每个人为它带去了什么,我们身处那独特的艺术空间是会发生什么,以及最终,我们在与艺术邂逅之后,会从中收获什么。”让“逛”美术馆成为常态,就如去咖啡馆喝杯咖啡,“高大上”的同时又很日常,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让公众乐意逛美术馆,除了展览,公共教育也必不可少。公共教育除了配合展览开展活动,也应创立自主品牌,推出长期有时效性的项目。提供互动体验活动,让各个年龄层的公众都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体验,把美术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学习的公共空间。

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也在今年做出了多样化的探索:

一、基于传统艺术门类的公共教育项目

我们结合江苏省美术馆资源,以及江苏省的传统艺术强项,推出了“黑白交错——我做版画”、“浓墨淡彩——我画国画”、“我型我塑——塑形体验”、“油光溢彩——我画油画”四个主题活动。活动都以实际操作体验为主,并且结合展览、节日、热点话题等,推出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年龄层不同的活动。例如:版画公共教育针对儿童、低年级学生开展了纸板画、吹塑纸版画、粉印版画。用铅笔替代刻刀,吹塑纸替代木板,水粉替代油墨,同样可以做出版画,而且安全、简单、快捷、成品效果好。面向成人则开设了水印版画和木刻版画。水印木刻是江苏的特色,印制出来如国画一般,有烟雨江南的特征。木刻版画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刻福字、刻吉祥纹样印制出来,可贴于门上,喜气洋洋。塑形体验主要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运用不同的塑形材料——玉米粒、轻型粘土、橡皮泥等,结合材料的特质塑造物体。例如南京青奥会期间的塑形活动,用轻型粘土捏制吉祥物砳砳,紧扣了时下热点,且轻型粘土的易操作性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塑形的乐趣,激发想象捏出了各种各样的砳砳。国画开设了团扇、折扇扇面、镜片等不同的材料绘画,根据材料的特性,绘画形式内容也有所不同。写意、工笔、山水、花鸟针对成人。考虑到油画较难表现,因而对参与者提出绘画基础标准。

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在日后我们将尝试更多的创新:版画体验,以木刻、儿童版画为主,在原基础上发展,成立版画工作室,拓宽版画形式,如丝网版画、铜版画、石膏版画等。表现手法也需创新,打开视野,与本馆艺术品商店合作推出艺术衍生品。木刻、水印版画结合本馆的建筑特色,老馆的民国建筑,新馆的现代建筑分别刻制一套,可用于本馆的明信片、信纸、信封,有特色又有意义。丝网版画可把馆藏印制于T恤、帆布袋、丝巾、海报、明信片上。让难得一见的馆藏被大众所熟知形成馆藏活化的效应。塑形可开发衍纸画的形式,紧扣节日主题,例如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较火爆的节日,推出立体的衍纸画,可做圣诞树、花朵、动物等,不仅与塑形紧密结合,形式上又有所突破。油画打破原有的思维固化,开设零基础油画,聘请高校教师,制定方案,如:临摹的画作,风景还是人物;画作构图难易、画笔颜料配比;老师如何示范,都要考虑细致全面。让无基础的绘画爱好者画出一幅油画,并且是较完整的,使更多的公众走进美术馆体验油画的魅力。让儿童爱上国画,力求新颖打破常规。如:让孩子在影印的大师画作上任意添加,可动物、人物、不局限内容,在河上添一座桥,在房顶上画动漫人物。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领略笔墨的特性,弘扬传统绘画发现国画的美从而产生兴趣。

二、基于跨界融合的公共教育

在过往的活动中,本馆结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社交休闲方式和后窗看电影合作,推出大学生艺术沙龙——艺术电影放映月,放映了《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青春小说》四部艺术水平较高、内容积极健康的小众电影。每逢周末放映,放映前有推荐人介绍电影内容以及拍摄的台前幕后,反响热烈。本馆为青少年在暑期间策划了《不止是怀旧——爸爸妈妈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等经典动画片。如《大闹天宫》《金猴降妖》《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等六部,此次活动不仅让现代的青少年感受到传统动画的精良制作,也拉近了父母和孩子之前的距离。为了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本馆策划定期放映艺术纪录片。如《艺术影像沙龙—殿堂内望》世界艺术博物馆系列纪录片,分别介绍了卢浮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博物馆,并由本馆的研究员在开场前做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提出问题,让观众带着疑问在电影中找到答案。

我们发现艺术电影的放映反响很好,但项目缺少循环滚动,未来应尽量将项目制度化,培养固定受众群。开设长期的艺术电影放映,大致分为三块:艺术纪录片、文艺小众电影、经典动画。艺术纪录片可常年推出,选取放映主题,既要经典又要浅显易懂,以普及大众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趣味为目标。如人物传记(梵高、毕加索、伦勃朗、维米尔等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各大著名美术馆博物馆漫谈(乌菲齐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等)、艺术史与艺术研究系列(文艺复兴、中世纪艺术等)。每期放映都由主讲人推荐,提出问题,让观众带着问题观看电影从而解决问题,带动大众观影积极性。文艺小众电影以电影节形式开展,电影节能吸引大众眼球,并且深受年轻人喜爱。影片多放映时间长,辐射人群面广,开展多项配套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可请影片导演演员与观众见面,互动交流,拉动气氛。还要紧跟时代每年推出主题不同的电影节,让公众来美术馆参加电影节看电影形成习惯。经典动画推出不一样的动画,如青少年动画、成人动画影片等,并以动漫结合为选题开设讲座,谈谈现在年轻人流行喜爱的cosplay等。

除此之外,美术馆应尝试和话剧、实验舞剧、传统剧种相结合,推出有学术支撑、艺术性强、又有看点的项目,如“互动剧场”:让每个前来参与的观众将获得独特的身临其境的活动戏剧经验,现场通过提前处理的声音技术广播,观众可获得行动、文字的角色特征描述线索,经由自己的理解加工带入到真实的剧场情。“身体剧团”:创造孩子们喜爱的表演和戏剧,通过声音、音乐、语言和肢体动作与小观众展开一场生动的探索。不是简单说教道理,而是带领孩子们发现自己和世界,虽然一切都在剧场里进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走出剧场在生活中能获得什么启示。“音乐物体剧”:介于音乐与物体剧之间的一种音乐演出方式,用可见的物体(餐具、工具、机器等)进行一次声音和视觉旅行。通过演出可以让大众对艺术的种类有了更深的理解。

美术馆一旦有了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跨度久的教育活动,就能产生时效性,让美术馆成为不仅可以观看展览,还可以让公众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各色活动工作坊等。美术馆不仅是作为展览机构,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馆,敞开大门,为公众提供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让公众把空余时间融入美术馆,使来美术馆成为习惯,成为常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本馆塑形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石宏伟版画作品选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老约翰绘本馆
美女塑形计
绘本馆:童书营销新支点
我们的都市有童话
超声吸脂塑形11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