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三策
2017-11-15林诗慧
林诗慧
【摘 要】受应试教育功利化影响,考试本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教师为“考”而教,观念滞后,学生为“考”而学,兴趣缺失,导致学科育人效果不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难以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困境和严重挑战。文章就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兴趣培养;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81-02
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考试本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教师为“考”而教,观念滞后,学生为“考”而学,兴趣缺失;课程资源类型单一,生活化不强;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政治学科失去吸引力;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欠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难以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困境和严重挑战。为此,笔者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学观念:站在生本中心的立场上
1. 转变角色定位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高大上”的角色定位,着力构建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在不断自主反思中,提升乐业、敬业的职业境界,彰显立德育人的大爱情怀,塑造德高为范的人格魅力和嚴爱有度的教育艺术,让学生“亲其师”。
其次,教师还应有渊博的学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超的教学技艺,让学生“信其道”。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学生,给予学生要做“当代好人”“身边好人”的原动力,自我培养健康向上的优良品格,主动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为推动学生“我愿学”“要学好”的行为提供持久的精神支撑,忘我拼搏,锲而不舍,牢固掌握必备本领,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法与学法
教师应立足学情和学生需求,创新“主动前置学习—课堂协作探究—自主反思共进”的相对稳定的动态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课前,引导学生围绕拓展思维空间的“问题导学案”,在相对自由的平台上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并即时进行激趣训练。课中,带着各自的疑难杂症,生生合作探究释惑,师生互动化解疑难,并当堂进行拓展综合思维的提能训练,引导学生自主连环式反思——多维度立体反思——多层次深度反思,在全方位反思中互相交流借鉴,寻找良策,对症下药,共进互生,并在课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拓展性训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反思和深度训练,实现由“无趣学”“不懂学”到“有趣学”“我会学”的根本性转变,逐步提高学生“我想学”“持续学”“终身学”的兴趣,增强快乐学习的幸福感和“我在进步”“我能成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 走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实施之路
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载体。教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实施的主导者,负有开发和实施多样化、特色化课程的责任。那么,如何走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实施之路?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意识,努力提高开发和使用校本化课程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素养。其次,在具体开发和使用中,要切实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导,将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精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遴选核心知识内容——优选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选择、整合、优化多样化课程资源要素。(多样化课程资源要素,从主客体上看,既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也包括家长、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等社会成员;从横向上看,既包括教室内外资源、校园内外资源,也包括国内外资源;从纵向上看,既包括现时代的文化资源,如鲜活的时事文化资源、网络媒体文化资源,也包括传统的文化资源等。)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化、生活化、信息化融合开发和创造性使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优质需求。最后,积极探索建立多主体、多视角、多层次的动静结合的立体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科学性评价促进开发者、使用者、研究者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校本化课程的魅力,以创新性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校本化课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魅力教学:变“不愿学”为“我要学”
课堂是思想道徳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教师如何实施魅力教学,变“不愿学”为“我要学”?
1. 创设多维情境
将多维情境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我愿学”“主动学”的积极性,自主感悟、体验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解掌握学科必备知识,在掌握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并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在知行合一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提升客体综合素养,增强持久学力。
2. 设置多元问题
将情境——问题融为一体,变多维情境问题化、多元问题情境化。在多维情境中呈现问题,在多元问题中融入情境;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遴选思想政治学科必备知识,将必备知识转化为学习目标,再将学习目标设置为一个个递进式的、相互衔接的、有较强思辨性的、感兴趣的真问题,引导生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在生生、师生共同探究中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发现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对策,在解决新问题中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辨力和批判性思维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实施微课题研究
首先,在微课题研究中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情境问题化、现实问题课题化,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微课题,并自主成立研究小组并明确分工,拟定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利用网络平台或走出课堂和校园,查找相关资料和有用信息,通过深入社会,实地观察、走访、调研、实验设计,分阶段详细记录实验研究过程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归纳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小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意识,在研究意识增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自然生成观察、辨析、判断问题的智慧,在智慧形成中实现问题的解决,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主培养综合研究能力。endprint
其次,在微课题研究中培养研究兴趣。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课题总结,在总结中全面反思,在反思中找準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带着遇到的新问题,跨界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在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的基础上,推动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热情和继续探究的持久兴趣,在兴趣不断激发中拓展新思维,获得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进而大大增强学生“要学好”的内驱力。
三、着眼立德树人:加强思想道徳教育
思想政治课堂是加强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加强思想道徳教育?
1. 精准选择思想道徳教育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性,教师需要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和层次又相互衔接的思想道徳教育目标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具体化、形象化,落小、落细、落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自我陶冶高尚道德。
2. 榜样带动,典范引路
加强思想道徳教育,教师要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立标杆、作表率,引导学生在自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素质。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的典型事例,通过开展评选“我身边的好人”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置身于鲜活、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产生强烈的道德共鸣与道德认同,激励学生争当“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激情以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公民道德规范。
3. 活动育德,文化塑造
教师应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打造多样化、系列化、精品化、个性化的思政活动课程,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如升旗仪式、时事报告会、道德讲堂、道德风尚辩论赛、体育比赛、书画比赛、科技小发明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多样化的社会公益活动和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针有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系列主题活动中升华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水准。同时,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道德熏陶,培育道德品质,加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学好思想政治的使命感和强化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思想政治学习兴趣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站在生本中心的立场上;关键是实施魅力教学,变“不愿学”为“我要学”;根本在于着眼立德树人,加强思想道徳教育。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和健康成长,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