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感悟途径的探索
2017-11-15陆早才
陆早才
【摘 要】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立足于新课改背景,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感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58-02
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的感召下,学校教育更加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新时期基层学校及其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并且已逐步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劲发展之势。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教育正处于积极培养并推动学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奋力冲出“应试教育”怪圈现象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积极转向并深化“素质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感悟能力呢?笔者主要从“质疑、情感、实践、想象”等角度,试对此做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善于从质疑提问角度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疑乃思之源,学之始。”这是强调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阅读问题法”,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不断寻找、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讨论与梳理后形成更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一些问题,并予以研讨和解析。其关键不在于问题解析能力的培养,而是问题意识的有效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不敢提”与“不愿提”“不能提”与“不善提”等成了比比皆是的问题现象。
如何培养阅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鼓励小学生敢疑敢问。斯霞老师说过,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也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而是要努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的好学精神。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敢问多问,而且要本着“问题无错”的教学原则予以珍视并做出必要性保护,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唤醒、鼓舞”他们的问题情趣和意识能力;二是要注重传授寻疑提问的基本方法和相应技巧。以课题提问为例。课题是每一语篇的“眼睛”,既有纲举目张的功能,往往又可透视或直击文本主题。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可引导小学生发问:“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棒打的过程和结果分别如何呢?”“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课本?说大自然是‘绿色课本究竟什么意思呢?”又如,善于引导小学生挖掘文本“留白处”进行提问:在《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省略了哪些具体内容?诗人对童子提出了哪些问题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小学生就文中人物、文末结尾和内容“矛盾处”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质疑与提问。
二、善于从情感体验角度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普遍存在“复制式喂教”现象——教师习惯于先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方面,再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心全意的“文理解剖”,不仅很少为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而且情感体验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如此情形下,又如何谈得上阅读创新呢?反而养成他们的阅读惰性和依赖性!
究竟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活动呢?一般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入手:一是通过多元化“读”的形式,让师生共同创造适合情感体验的教与学环境,如教师范读、优秀生范读,众多学生之间的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对读等;二是让小学生通过“个体+群体”方式进入情感体验的良好境界;三是在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感悟与体验中不断地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学为例,笔者课前从网络中下载并制作了相关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还配备了《长征组歌》音乐,为小学生提供了非常精彩的“视听盛宴”,从而在“整体感知”中帮助他们对全诗意境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尤其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还特别选取了“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会宁大会师”等历史性精彩画面,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比较与品味、欣赏与想象,在集体交流中进行体验与共享。如此而为,既让他们切实体验了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又促使他们成为语言品味、意象创造和文学欣赏的“主角”,逐步趋向创造者的意境。
三、善于从自主实践角度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荀子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这着重强调“实践感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与“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有着实质性的异曲同工之妙。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对于实践感知具有强烈的情趣性和依赖性。图画阅读法的实践与运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优势,而且能够逐步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图画法的自主实践活动呢?以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双龙洞》教学为例。本文中具有“一明一暗”两条记事线索:其一是按照作者一行上下山游览顺序的“明线”:首先写了从罗店入山沿途上山所所见的各种美妙景象,如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等,继而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描写了“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返回)”这样的路径;另一条是泉水自高而低流经的“暗线”。笔者认为,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如果教师仅仅以文字来简单示意的话,许多小学生则难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明朗的游览行踪。正因为如此,笔者引导小学生通过“动手图画”把这些线索描述出来,从而为他们的阅读学习活动发挥了“助威给力”的正强化效用。
又如《詹天佑》一课,其中“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尤其是关于青龙桥附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既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难以规避的难点,笔者以课文语言为有效支撑,引导小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自画简图——讨论修改——完善评比——总结提炼”等系列环节,边阅读边作画,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和思维创新。
四、善于从迁移想象角度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什么是“迁移想象法”呢?通俗地讲,就是指摆脱文本的固有束缚,并从局部或部分地方旁逸斜出,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康德说过,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小学生具有极其强烈的求知欲和无可比拟的可塑性,只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落实对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培养,久而久之,定能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迁移和想象创新能力呢?比如,在《牧童和狼》这一经典童话教学结束后,笔者组织并引导小学生开展了以“小牧童最终能否在狼口下逃生”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由于这一童话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情趣性,还有所讨论的这一话题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在“情绪智力”的作用下说出了许多个性独特的观点。有些小学生说,小牧童在没有村民的帮助下,自己带着羊群跑向附近人群中,最终既保全了自己又保住了群羊的生命。有些小学生说,小牧童在狼真的来临后,一边大呼救一边奋力逃命,结果还把自己的腿摔断了。这对于他来说,虽然保住了自家性命,却落下了断腿残疾的后果(不道德的人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难能可贵的是,在后来他吸取了教训而变得非常诚实;还有些小学生说,小牧童后来练就了一套专門对付“狼吃羊”的本领,最终成了既诚实又有本领的一个人……如此而为,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强化了对他们的人文性教育功能。
以上是笔者对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途径的简要性实践与思考。当然,创新阅读感悟的方法还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值得强调的是,上述所说各种途径和方法,既可自成一体又能相互联系。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实践与运用这些方法,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共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