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7-11-15岑美秀
岑美秀
摘 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阅读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从兴趣习惯的培养、内容方法的选择、实践活动的开展几方面入手,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习惯
一、激发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求知欲,但也存在贪玩好动、注意力容易涣散等特点。因此,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找到其兴趣所在,以此深入挖掘,让兴趣成为他们的指引老师,并坚持下去,逐步把兴趣培养成习惯。教师若忽视其兴趣爱好、心理特征,采取机械式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让学生极易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共性,抓住个性,采用普遍方法、针对性措施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首先,设置悬念,吊起学生胃口。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相比于寓言故事,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较低,甚至很多学生都读不下去。教师不妨以神话故事来导入,先大致讲讲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故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神秘感,促使他们了解更多与黄河有关的知识。或者,直接给予视听觉刺激,播放黄河咆哮的视频资料,继而结合任务让学生认真阅读全文。
其次,创设情境,贴近实际生活。小学生的想象力固然丰富,但经历少,其想象力带有局限性,通常只倾向于特定领域。如果教师的导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能力相距太远,学生便会如坠云雾中。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现代的小学生很少再见到爬山虎,教师不妨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中或者见过的植物,详述其生长习性。然后开始介绍爬山虎这种长脚的植物,学生自然心生好奇,对爬山虎的印象便会更深刻。
最后,教师还应督促学生长久地坚持,掌握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令学生感受到新鲜感。同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比如每天课前抽查,令学生阅读一小段,可以是课文节选,也可以是课外阅读、新闻时事等。
二、掌握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将阅读中的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包括写作、口语交流、人生感悟等。而人类书籍浩如烟海,又逢信息时代,阅读内容和方法效率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精挑细选内容,并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已经进行了筛选,所选课文均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且涉及领域较广,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推荐好的刊物、漫画等,令学生逐渐熟悉各种阅读渠道。
阅读方法亦有多种,诵读、默读、精读、细读、角色扮演朗读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尝试,根据自己的习惯,找到最高效的阅读方法。而且,阅读过程中最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阅读后及时写感悟、反思。
三、参与实践,增加阅读体验
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文字,还要学会运用,把在阅读中的收获分享出去,因此教师要经常开展与阅读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每周一抽两节课举办,学生可以自发地上讲台讲故事,不得照念,而是经过准备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复述一遍。让参与者都能得到小红花,表现优秀者还有其他奖励,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或者举行小品比赛,教师给出几个命题,或者给出一段不完整的故事,令学生组成小组继续编写,并演出来,其实就是团队阅读。此外,也可以开展诗词大会、作文小行家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都有助于让学生把阅读内容转化为综合能力,而且还能增加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結语
阅读不仅对语文教学有用,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家长和孩子都应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阅读没有多大效果,应将阅读培养成伴随学生一生的习惯。语文教师要从小学抓起,逐步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及时将学到的知识消化掉。
参考文献:
[1]陈红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5(6):165.
[2]翟冬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7(3):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