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释义
2017-11-15秦洁
秦洁
摘 要: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Facebook、blog、微信、论坛贴吧等应运而生,增进了大众交流,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也造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景象。人口多、普及广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催生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然而,何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界对此暂时还没有统一定论。文章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网络发展现状,从相关的概念界定开始,探讨网络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挖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
一、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界定
根据构词法:无损为“安”,无缺为“全”,“安全”是主体完整无损的状态。《当代汉语词典》中的“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新华汉语词典》将“安全”定义为无危险,没有威胁,不出事故;《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全”的含义界定为:没有危险,不受损失或平安,不出事故;《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中,“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用来形容生命、财产、地方、环境、措施、事故和行动、感觉等。国家标准(GB/T 28001)对“安全”给出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总的来说,“安全”是系统中的主体免受不可承受的伤害的状态,是主体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其中主体既要解除外在威胁,又要消解内在疾患。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意识形态问题对于安全状态的破坏力极大,意识形态安全从古至今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何为“意识形态安全”?我国学者有不少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下文从概念和所包含内容两方面来概述意识形态安全内涵:
学者莫岳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袁三标指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 郭明飞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指导思想的安全、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 田改伟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包括道德安全、舆论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等。 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作为主体的“安全”状态,即主流、核心价值观持续发挥引导作用,不受外界影响与破坏的稳定状态。
网络这个新载体的产生,使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域扩展到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牽扯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综合性挑战。”将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对网络治理进行统筹规划,彰显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全域治理的思想,充分展现了在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安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针对网络信息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其中“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意识形态形式。在网络这个载体和平台上,传播着各种各样的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思想和观念,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和意志,其丰富性、多样性、易变性和复杂性是传统意识形态内在结构和传播形式所未有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能够引领各种思潮,掌握网络舆论发展方向,并且不受威胁和消解的相对稳定状态。
结合上述有关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现状和当下我国实际情况,可知“安全”是系统中的主体免受不可承受的伤害的状态。“意识形态安全”是主流、核心价值观不受外界影响,持续发挥引导、人心凝聚、行为导向作用的相对稳定状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在信息化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核心价值观不受外界影响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计算机网络,任何一台计算机只要支持TCP/IP协议就可以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互联上数据实时更新,每个客户端发表、上传的内容实时显现;互联网上“不分等级”,一台计算机与其他任何一台一样好,没有哪一个人比其他人更好;在互联网内,你是怎样的人仅仅取决于你通过键盘操作而表现出来的你。互联网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通过信息的流动来代替传统实物流动,使得互联网通过虚拟技术具有许多传统现实实际中才具有的功能。这些特点铸成了互联网“自由性”“开放性”“实时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性。网络的这些特性促成“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交流盛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此同时也造成网络上各类意识形态盛行。网络的虚拟性和实时性使得网络舆论导向难以把控,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部署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在信息化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核心价值观不受外界影响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有以下基本特征:
1.网络意识形态秩序稳定性
网络秩序有条不紊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特征。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中国建设,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路上。以道德为准则,以法律为底线,把握好法律底线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空间治理去死角,违法不良信息被清理,网络犯罪行为得到法律制裁。完善的网络治理条例、清晰的网络犯罪法则,无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状态下的常态。endprint
2.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动性
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和灵魂,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动形象,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特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想、新举措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强调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指在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等方面的能力。生动形象的意识形态话语,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能够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
3.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先进性
网络平台上意识形态内容先进性,具有表率、引导作用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列宁强调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毛泽东指出要建立一个具有先锋队性质的党,特别着重从思想上建党。邓小平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内容有必须具有先进性。
4.网络意识形態监管严密性
“安全”就是能做到外避损害,内清疾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亦是如此。网络意识形态监管严密性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必备特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状态下网络空间必然是“绿色”清朗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无死角严密网络监管,对外网络意识形态防渗透到位,对内网络不良意识形态“垃圾”处理及时,有效避免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疯传与发酵。
5.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正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到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占主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的行动指南。网络平台正能量遍布,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网络受众言行举止积极向上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现。
6.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技术先进性
传播技术的先进性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另一特征。传播技术的先进性是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加速度,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一把利刃。保障传播技术的先进性,软、硬件自主研发要满足时代要求。此外,网络工程师等技术人才培养与管理也要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判定标准
1.领导标准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明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稳固,先进阶级掌握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话语权。
2.管理标准
网络监管到位,及时发现不良信息,防止外来意识形态入侵。网络行为规范有序,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信息泄露等不良现象鲜见,网络平台网民言行文明、准则法律明确。
3.话语标准
网络平台上的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生动形象,是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影响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理想状态。
4.技术标准
网络信息部工程师、网络监管、维护等技术人才以及网络维护资金充足,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先进,效果明显。
5.内容标准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先进、正面、积极的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形式,为网民树立良好价值导向,引导网民积极向上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态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我们应注重强化网络舆论的引导、监测、应对和管理,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着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网络强国建设已落下基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紧跟步伐,清朗网络空间还需全民共同打造。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5(1).
[5]高 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