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分析及早期干预
2017-11-15郑雅双
郑雅双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传统手机仅有的通话和短信功能拓展到通过移动网络了解新闻时事、导航、交友、购物、阅读电子书、看视频等,手机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一些人也越来越不能脱离手机,沦为“低头族”,成为了手机依赖症患者,初中生便是其中一个群体。本文就初中生手机依赖症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干预手机依赖症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手机依赖症;初中生;心理分析;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0-0048-03
即便绝大多数中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学校,依然有很多初中生持有手机。手机作为一类通讯工具,为学生和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带来了便利。但是随着手机在初中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慢慢衍生出了“手机依赖症”,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
一、手机依赖症及危害
(一)手机依赖症的含义
手机依赖症又被称为手机综合症、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瘾以及手机焦虑症等。主要指的是个体由于运用手机而行为失控,以至于其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功能均明显被损害的一种痴迷状态[1-2]。在信息化时代下,智能手机的功能也由传统手机的打接电话和发短信逐渐扩展到上网、购物、游戏、聊天等,并且智能手机因为造型美观、携带方便等优点,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衡量是否有手机依赖症主要从以下三个标准入手:(1)滥用手机,即在不需要使用手机时也频繁使用;(2)手机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3)当手机停机或者未携带时,会出现焦躁、不安等生理和心理反应。
(二)手机依赖症的危害
归纳起来,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的学习。个别初中生私自将手机带入教室并且上课时不关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第二,影响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初中生过度使用手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实际,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交友”,而在现实生活中同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影响其正常的人际往来。第三,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个别初中生过于依赖手机,手机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个别网站通过手机发送交友信息,有的还附带黄色信息,这些容易吸引好奇心强的初中生阅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初中生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分析
(一)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从众行为主要是个体在面對群体压力而寻求解除自身和群体之间的冲突,提高自身安全感的途径。在现实中,很多人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常常采取从众行为来减少自身和他人的冲突。而对初中生而言,当看到其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滋生出拥有手机的欲望,从而以各种理由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手机,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智能手机是身份的象征,经常通过在朋友圈中晒自己的照片、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使从众攀比心理得到满足。
(二)满足心理需求
使用手机能够充分满足初中生的社会需求,特别是个别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往往一个月才能出校门一次,他们渴望通过手机了解社会信息,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他们认为手机上保存的电话号码越多,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获得的社会资本越多,因而对手机的依赖也更加严重。另外,智能手机中常常含有很多附加功能,能充分满足初中生获取信息的需求,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接打电话和发收消息的功能,还具有听音乐、上网、游戏等功能,并且还能根据使用者的需要下载各类应用软件。而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好奇心重,手机的蕴藏的丰富信息、强大的功能均吸引着初中生使用。
(三)排解不良情绪
当前,绝大部分初中生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长辈的呵护和关爱下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当面临挫折、学习压力过大等时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拒绝和逃避的情绪,将自己孤立起来,越来越无法适应现实生活[3-4]。面对不良情绪时,智能手机成为了很多初中生的选择,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和不快时,网络上的虚拟生活则能够慰藉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导致对手机依赖越来越严重。
三、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早期干预对策
(一)学生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对学生而言,必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沉迷于手机的危害,进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不可将手机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更不能将私自携带手机进入学校当作自我炫耀的资本。其次,作为学生,要始终明确自身的职责为学习,要始终将自己的精力放在知识的学习上。再次,初中生要选择正确的交往对象,慎交异性朋友和网友。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手机,要将其作为一种普通的通讯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担当的青少年,学会控制自我,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二)家长要监督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除了学校,学生待得最多的场所便是家庭,因此家长的有效监督是预防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症的重要前提。首先,在经济方面铲除学生形成不良消费习惯的土壤。对初中生而言,其经济来源主要由家长提供,因此家长在学生日常消费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限制,例如:家长可以在每个月固定时间支付给孩子生活费,尽可能不余留过多的零用钱,避免孩子通过手机消费,或者购买手机流量等。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适时提醒孩子远离手机,不可观看网络上的不健康视频,多向其讲述身边同龄孩子因为长期玩手机而引起成绩下降、视力下降等事例,使其引以为戒,从而帮助孩子自觉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最后,增加亲子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逢周末或者节日,家长可以多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或者户外运动,开拓学生的眼界,充分享受亲情时光,减少学生因为无聊而用手机打发时间。另外,家长在跟孩子相处时,尽量平等对待孩子,少用训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以便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寻求家人的帮助,而不是寄希望于手机 。endprint
(三)学校要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公告栏、校园广播等宣传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必要时还可以在学校中开设有关正确使用手机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依赖手机的危害,从而树立起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良好的学风。通过上述途径,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让手机依赖症学生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己的社会交际圈,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四)建立健全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
学校应该密切联系时代特点,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教室。例如,有个别封闭式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同家长的联系,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但是不能在教室使用,一经发现有学生私自将手机带入课堂则全校通报批评,并通知家长,家校共同努力帮学生改掉依赖手机的习惯。为避免个别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沉迷于玩手机,教师可以在学生进校时便没收手机,再与家长约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打电话联系,其余时间手机均由教师保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初中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严重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为此,无论是学生自身、家长还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均要高度重视该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莉.移动互联时代下初中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6(10):26.
[2]陈思.农村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湖南省T学校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業技术学院学报,2016(2):97-100.
[3]龙晓国,黄立跃.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分析和积极干预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2016(1):228-229.
[4]丁冬泉.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早期干预研究[J].考试周刊,2012(46):180-181.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龙侨中学,晋江,362241)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