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心教育”但不是积极语言,教育效果会怎样

2017-11-15陈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0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

〔摘要〕教师如果能够应用积极语言技术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我可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我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困难,我使多大劲能达到什么水平,我需要多长时间能达到要求,我努力的最后结果是什么”,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和自主选择权,教育效果会好很多。

〔关键词〕积极语言技术;哭泣;无助;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0-0070-02

大伟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大伟关怀备至。但照顾大伟时总是没完没了地叨唠,搞得大伟特别烦,所以,大伟特别爱发脾气,有时一天不吃不喝,连喊带叫,甚至有时靠墙站着,闭着眼睛,一句话不说。两位老人哭笑不得,只好又说好话,又给买好吃的,才能解决问题。

在学校,大伟和同学在交往方面有问题,比如,在别人看起来不会引起争执的事情,大伟就可能和同学打架,导致同学们都不敢和大伟说话。

一天,大伟和同学打了架,老师把大伟叫到办公室,耐心地讲道理。老师是这样说的:

“你这样做就是不对,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然谁愿意和你玩?”

“这是学校,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

“你看你多孤独,就是因为你脾气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你。”

“你这样做是破坏班级纪律,你要明白。”

老师说着说着,大伟眼泪流了下来。老师不停地说,而且特别耐心:“你看,你知道自己错了,是吧?你得向同学承认错误,要不然谁都不爱理你。谁都不理你,你舒服吗?”

大伟点点头,说自己知道不该这样做,但控制不住自己,表示愿意向同学承认错误。

可好景不长,没过两天,同学收作业时,不小心碰掉了大伟的铅笔,大伟拿起同学的书包把东西扔了一地。课下,老师再一次耐心地说服教育大伟,又把大伟说哭了:第一,让大伟承认错误;第二,让大伟向同学道歉。大伟低着头、流着泪向同学承认自己错了。

老师无奈地说:“我觉得自己是有爱心的,而且也尽量克制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有耐心,回回都能把孩子说哭,但却屡屡没有教育效果。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学生犯错,批评教育,学生哭泣,表示改正,再犯错,再批评教育,再哭泣,周而复始。我困惑极了,真不知如何面对犯错的学生?”

这位教师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她提出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学生哭了,是不是代表教育就有了效果?学生承认错误了,是不是代表学生就会改正错误?教师有爱心和耐心,是不是代表教育方式就是得法、有用的?

一些获奖的辅导案例或一些教师在分享经验时常常这样表述:经过我的批评教育,经过我多次的家访,经过我耐心的辅导,学生泪流满面,终于在我面前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

我看到这些文章或听到这种经验时,不免为学生们捏一把汗,为学生们感到痛心,更为教育的无法、无助和无奈感到悲哀。把学生们搞得落下了心酸的泪、低下了头、承认了自身的不足,说出了心中的痛,就是教育的“成功”吗?成功的教育就让学生听话吗?我还多次听到教师们说:“我今天要不把学生说哭了不算完。”学生落着泪,低着头,说“我错了”,就说明学生从内心深处与教师保持一致了?学生是真心体会到教师的“爱”了,还是更“烦”和“恨”教师了?学生们是弱者,当他们没有办法说服教师时,当他们没有话语权时,他们会不会假装服从?

一场痛哭流涕的发生,意味着某些美好和信念刚刚遭到摧毁,是失望、绝望、无望最直接的情绪表达与倾诉。虽说哭泣之后,能让人得到暂时的平静,但明天或下一站,依然有伤痕累累的现实境遇无法避免。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罗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和劳伦·拜尔斯马(Lauren M.Bylsma)发现,哭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表达。罗滕伯格说:“哭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的生命历程一直有哭相伴,从婴儿降生到重要的情感大事,如结婚、生儿育女和死亡,人们都会哭。”

从调查的3000人次的哭泣事件中,他们发现,60%~70%的人称哭泣有益健康,1/3认为无助于好转,1/10则是哭过后感觉更糟。在这60%~70%的人中,也只是當哭泣的原因得以消除时,哭泣才会有帮助。如恋人之间的争吵经常会以亲吻结束,小孩子的哭叫经常以被爸爸妈妈抱起来而结束。也就是说,哭泣的原因被重视后,“伤口”才能愈合。

如果哭泣的原因没有得以解决,哭泣会不会让学生感觉更糟?如果教师不知道学生为什么泪流满面,比如,学生是被教育得喜极而泣,还是被说服得感激而泣?是有说不出的痛苦又不敢言而流下委屈的泪水,还是被压抑得痛不欲生而流下绝望泪水?这些如果不搞清楚,就说“我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因为学生已经泪流满面,在我面前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未免有点儿荒唐。我们只能把学生的哭泣作为教育的新起点,下一步是否真的成功,就要找到学生为什么哭,哭过之后,我们还能怎么做,把学生哭的原因搞清楚并加以解决,这时才能说,教育是有效的。否则,如果我们仅是把学生批评、教育得哭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更不能说明教育是成功的。上述这位教师的困惑就很典型,她每次都以为学生承认了错误,低下了头,掉了眼泪,就解决问题了,其实没有,是因为没有解决承认错误之后如何改正错误的问题,眼泪流了,头也低了,错误也承认了,然后呢?没有然后,所以,就出现“犯错—批评教育—改正—再犯错—再批评教育”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当我们调查那些自杀“未成功”,就是实施了自杀行为还活着的孩子们时,大部分孩子都说,我完全是在被羞辱中长大的,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被家人痛骂,被教师羞辱,而来自同伴的则是语言冷漠,部分孩子还伴随着身体上不断遭受伤害的痛苦,这些都让他们无力、无颜、无心再活下去。这些孩子的“控诉”让人听了心痛。居然有的大人一点儿都不注意自己说的话,没完没了、没头没脑地批评、指责孩子,怎么难听怎么说,而且还反复让孩子说“我错了,我的错误有多严重”,全然不知孩子有多么痛苦。最后,还说孩子“这么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力这么差”。

一些教师也同样在“耐心地说服教育”时,批评多,肯定少,指出负面的东西多,看到积极的东西少,如上例中教师说:“你这样做就是不对,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然谁愿意和你玩呢?”“这是学校,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你看你现在多孤独,就是因为你脾气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你。”“你这样做是破坏班级纪律。”这些话包含的意思是“你不对,没人愿意和你玩;你脾气不好,大家都不喜欢你;你总是破坏纪律”,学生无言以对,知道自己错了,但如何改正,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如何让同学喜欢自己,他搞不清楚。而这些正是他所需要的,教师却一句没说。

如果教师能够应用积极语言教育学生,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具体可以这样做:

问询:什么原因?(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

共情:我能理解,是有原因的。(与学生共情)

表达信任:我相信你是能够控制自己,很少或不发脾气的,要不要试试?(表达信任,并指向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期待行为:如果你想做某事,但目前不被允许,你是可以控制自己不做的,是吧。(表达学生是有希望改正错误的)

明确目标:老师很希望你慢慢做到能按时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今天能做的事争取不留到明天,好吧。同学们都会慢慢喜欢你的。(让学生清楚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一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二是和同学的关系会好起来)

这样一来,学生便会知道“我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我得做出多大努力,我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是使学生顿悟和修正自己的过程,而不是把学生“教育”到自卑、无助和自暴自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73-76.

(作者单位:开明出版社教育与心理分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北京,100089)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
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潜入”化学课堂
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发挥探索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高校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及其教育效果
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