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工矿业发展述略
2017-11-15李雨桐
李雨桐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长春 130033)
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工矿业发展述略
李雨桐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长春 130033)
东北地区的工矿业在民国初期有了一定的发展,既有国人经营又有外国势力浸透,尤其是日本势力。由于日本资本的介入,伪满时期东北工矿业呈畸形发展态势,一方面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使得东北整体工业发展极不平衡;而同时,中国民族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毫无存在和发展的余地。
伪满;东北;工矿业
东北地区的工矿业在清朝后期起步,民国初期有了一定的发展,既有国人经营又有外国势力浸透,尤其是日本势力迅速扩展。1905年日俄战争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旅顺口、大连及其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长春至旅顺口之一切支路,并在该地方铁路内所附属之一切权力财产,以及在该处铁道内附属之一切煤矿,或为铁道利益起见所经营之一切煤矿”让与日本,至此,日俄完成了对东北的瓜分。
这一时期促进东北地区工矿业发展的政治背景有两方面:1.日本人占据了大连地区并设“关东州”,夺取了南满铁路支线并设立满铁株式会社,占有满铁附属地并开展大规模的市街地建设。这导致日本的投资和日本人移民急剧增加。2.清朝统治的崩溃,大量的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导致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工矿业的发展[1]。
一、东北工矿业结构与格局
东北工业布局的特点是集中在“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的狭长地带,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大连、奉天、哈尔滨、鞍山、新京、抚顺等城市。此外,在东北地区北部的东支铁路沿线分布有俄国人建设的制粉、建材和酿造厂。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榨油工业分布在东北地区南部,以大连为中心,包括丹东、营口、长春、公主岭等城市;北部则以哈尔滨为中心。1932年,大豆粕和大豆油的产值占大连市生产总值的64.8%,长春市的11.6%,哈尔滨市的17.2%[1]。根据史料记载,1930年至1944年,东北地区工矿业各项生产指数统计如表1[2]:
由表1可见,一些重工业项目发展迅猛,增产1—2倍,而民生用品的生产增长缓慢,尤其是面粉大量减产。
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大连市为食品加工业中心,沈阳市的烟草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4.8%,长春市以生产面粉、建材和家具为主,合计占43.7%,哈尔滨生产的面粉、烟草豆粕和大豆油占工业总产值的63.9%。
二、日本资本的介入及影响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之初,日伪着力于发展与扩大侵华战争相关的基础工业和军需工业。在日本侵占东北的十四年中,东北的工矿业一步步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及控制。1937年以前,日本帝国主义依靠政治、军事力量已经垄断了东北的新式工业。1937年以后,垄断逐渐强化,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东北经济的基本手段。1933年3月1日,《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出炉,这个可称作伪满经济政策总纲领的纲要,把经济“统制”作为关键性和居于首要地位的政策。不过,这次的“统制”范围主要限于重工业。1937年5月,日本侵略者又指使伪满政府公布了所谓《重要产业统制法》,扩大了原来的“统制”范围,规定军火、飞机、汽车、钢铁、煤矿、纺织、面粉、制糖、火柴、烟草等21种重要的轻重工业都必须置于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控制之下。尤其是1942年10月,日本侵略者又用《产业统制法》代替了《重要产业统制法》,使得原来除这21种重要产业外可以自由经营的一半产业也受到“统制”[3]。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东北工矿业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造成与军事有关的工业畸形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大加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资料工业迅速衰落与凋敝的局面。1943年同1937年相比,伪满生产资料的生产指数由100上升到313.51,生活资料却下降到81.38[4],人民生活陷入极端的困苦之中。
表1 东北工矿业的生产统计表(1930—1944年)[2]1-6
注:均指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包括雇工5人以下的小厂,不包括公营厂、满铁铁道工厂和未公开的军工厂。棉纱、棉布为11家纱厂产量,糖为4家糖厂产量。
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工矿业的控制主要依靠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主的“特殊会社”。满铁1906年设立,它的任务是所谓的“经营满洲”,拥有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所能得到的一切特权,包括修筑和经营铁路、港口、电信、航运、开采煤矿和山林等。1937年以前,“满铁”是日本控制东北经济的核心机构。1937年12月,日本财阀鲇川义介在关东军支持下,建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从此,除抚顺煤矿外,凡附属“满铁”的工业、矿山以及“满铁”以外的重大企业,都交给“满业”经营。“满业”垄断了东北重工业。但由于“满铁”垄断经营东北铁路交通,拥有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又是煤铁工业原料产品的最大供需者,所以,“满铁”也未完全失去它的地位,对工矿业仍有很大的发言权。可以说,1937年以后是“满业”与“满铁”共同控制东北的工矿业,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战败投降。
在日本控制和掠夺的工矿业中,以战争需要较多的重工业和战略资源为主,尤其是煤铁业。当时,日本煤炭进口总量中,60—70%为抚顺煤,生铁进口总量中,鞍山生铁占50%以上[5]。1937年,为了更系统地掠夺东北的资源,日伪开始推行所谓“产业五年计划”。这一计划的各项指标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也确实加快了日本侵略者掠夺东北资源的进程,这从当时的工业产量可以看出来,如:煤产量,1933年为1 088.8万吨,1937年增至1 438.7万吨,1943年更增至2 539.8万吨;生铁,1933年43.3万吨,1937年为81万吨,1943年更增至179万吨;钢,1933年为2万吨,1937年激增至52万吨,1943年更增至87万吨[6]。这只是年产量的递增,从总的情况看,日本侵略者掠夺去的资源数量更为庞大和惊人。据统计,从1935年到1944年,日军共掠走钢材1 308万吨(精钢数量不在内),而此时的东北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可见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东北资源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三、东北工矿业发展的指数与规模
通过以上数据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东北的工矿业几乎全部是重工业、军需工业和基础工业,控制了以上这些工业部门,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命脉。日本帝国主义统制东北的工矿业,其目的是为了把东北变成其吞并全中国并同苏、英、美对抗的军事基地。所以,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工矿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矿业迅速壮大。工矿业总产值由1931年的22 000万元,增加到1937年的142 000万元[2]12。而这一切都是服从于日本吞并全中国需要而应激产生的。
表2 东北工业总产值指数[7]
平均年增长率:1920—1930年:6.4%;1931—1936年:6.1%;1937—1942年:10.4%;1931—1942年:8.7%。可见,1937—1942年东北工业生产指数猛增,平均年增长率远超其他各时期。溯及原因,1937年是伪满洲国经济进入统制开发的新阶段,为保障产业开发计划的顺利推行,伪满洲国在工矿业管理、市场干预等方面都进行了强化。
按重轻工业划分,两者的生产指数变动如表3。
由表3可见轻工业或生活资料的生产竟是下降的。这固然与统计方法和选样有关(见注),但已足以证明,伪满重工业的发展是以人民生活资料的生产为牺牲的。这种计划经济的基础是殖民地统治,即可不顾人民死活来发展重工业。但是,这种否定经济发展规律的计划经济,到头来势必造成工农业脱节,比例失调。1943年以后伪满工业的衰退有战争失利等多种原因,但也反映了国民生产的结构危机。
表3 重轻工业生产指数[2]2
注:原据伪满中央银行所编产业生产指数改编,重工业包括电、煤气、金属、机械、化学、窑业;轻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卷烟、火柴。各类和总指数均按1937年产值加权几何平均,重工业总权数28.71,轻工业总权数26.34。
表4 1940—1942年伪满工矿业各部门投资比重[8] 单位:%
1943年以后,伪满工业衰退,并因停工、轰炸等略有损失,1945年8月苏联进军东北,日本投降。苏军占领期间,拆走重要生产设备。以鞍钢而言,运走设备和物资7万余吨,约合投资额的30%,选矿、炼铁、轧钢生产能力损失2/3以上。苏军拆走的全部设备价值有两种估计:一为8.95亿美元,一为12.33亿美元。以铁路、电力、钢铁、机器拆走最多,使东北工业生产力损失50%—80%。
综上所述,伪满时期东北工矿业呈畸形发展态势。一方面,日本资本的介入,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使得东北整体工业发展极不平衡,殖民地性质非常突出。1931年以食品工业为主,其资本约占全部工业资本的41.1%。到1940年,金属工业上升到首位,占32.8%,其次是化学工业,占24.8%,而食品工业只占8.3%,纺织工业占3.8%。这说明此时的东北工矿业已有一半以上与军事有关。不仅工业发展不平衡,而且工业体系也未形成,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都依赖于日本。另一方面,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控制下,中国民族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毫无存在和发展的余地。1942年,在民营公司内,日本私人资本占97%,中国私人资本只占3%。1945年,在“特殊会社”的资本中,中国民族资本只占比0.2%[9]。由此可见,此时的东北工矿业已完全纳入日本殖民体系中,东北的经济彻底变为殖民地经济,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
[1] 陈才,等.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产业对接与跨区域合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33.
[2] 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东北经济参考文献(二)[C]//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沈阳:东北经济委员会调查统计处,1949.
[3] 董长芝,李帆.中国现代经济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1.
[4] 靳润成.中国城市化之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34.
[5] 邴正,邵汉明.东北抗日战争研究:第6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485.
[6]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46.
[7] Kungtu C.Su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nchuri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M].Cambri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102.
[8] 孔经纬.中国东北经济变迁[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07.
[9] 赵士红,杜本礼,刘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0.
[10]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 鲍振东,李向平.辽宁工业经济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 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 齐福霖.伪满洲国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 高秀清.“九·一八”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经济侵略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3(5):197-201.
[15] 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6] 史金生.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17]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8] 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东北经济掠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andminingindustryinNortheastChinaduringtheManchukuoPeriod
LI Yu-tong
(HistoryInstituteofJili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angchun130033,China)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industry of Northeast China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in initial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re are both national industries and companies with foreign capital,especially Japanese capital.Due to the involvement of Japanese capital,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showed an abnormal development trend during the period of Manchukuo.On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ies was accelerated,which made the overal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China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China’s national industry has suffered a crushing blow.In addition,there is no spa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industry.
Manchukuo;Northeast China;industrial and mining industry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3.001
2017-06-13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满铁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 项目编号:17KZD001) 2017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规划项目成果
李雨桐(1987—),女(汉),吉林长春,助理研究员,博士 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东北区域史。
K265.6
A
1009-8976(2017)03-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