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11-15王丽颖郝秋实

关键词:工程硕士开题专业学位

王丽颖,郝秋实

(1.长春工程学院 建筑与设计学院,长春 130012;2.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丽颖1,郝秋实2

(1.长春工程学院 建筑与设计学院,长春 130012;2.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建筑类专业的共同特点,以提高人才质量,满足工程一线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工程意识、人才素质、创新能力的“三强”培养,提出了“一心两翼、三环四段”的人才培养框架;探索了将企业引进校园,成立创作研究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思路,完成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建筑类专业;教学模式;创作研究院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繁荣,社会对建筑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针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内高校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尤其是部分工科院校陆续开办了建筑类工程硕士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许多考生和家长的愿望。短时间的扩大规模招生,使一些高校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师资队伍更显得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也不能满足要求,不可避免地让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下滑。另外,大多数普通院校从来没有办过研究生教育,且办学的时间短,没有办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在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是按照重点大学的学术硕士的路子进行培养,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计划,根本没有自己的办学特点,更不能满足工程一线的要求。本项目研究的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想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探索适应我国教学定位及发展的建筑类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为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1997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同时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教育的开展,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和人才培养的结构,主动适应了经济建设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即对专业工程硕士招生,招收全日制的工程硕士学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大招收,改变了专业学位原有的生源结构,使各类专业学位有全新发展,我校2012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内下设了建筑及其理论的研究方向,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项目组完成了多项省级教研、教改课题的研究,发表了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教研论文,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要对建筑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内涵与特点进行梳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各自建筑类工程领域学术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工学硕士学位培养模式的差异进行比较,得出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硕士学位培养模式间的差异,提出工程硕士培养的侧重点。针对我国全日制建筑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进一步找出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同时结合进一步的访谈调查,获得有关我国全日制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更深入的信息与资料,为提出我国全日制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创新培养模式提供依据与借鉴,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建立

围绕“建筑类”专业的共同特点,以提高人才质量、满足工程一线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工程意识、人才素质、创新能力的“三强”培养,建立了“一心两翼、三环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心两翼”就是将建筑创作系列课程作为编织课程体系的主轴线,通过它将相关课程结合成为整体,总体上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建筑技术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三环四段”中“三环”就是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第二环节是校内创作研究基地的常态化的课外实践,第三环节是注册建筑师岗前实践,每一环节富有不同的实践涵义;“四段”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分成理论阶段、实践阶段、调研阶段、论文阶段。见图1。

图1 人才培养框架图

(二)理论教学环节

课程体系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及实践必修环节组成。学位课程由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必修课组成。其中公共课程由政治理论、外语等课程组成;基础理论课由工程数学、力学等类基础课程组成。上述课程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本课题主要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研究为例。见表1。

在执行的过程中将专业实践2、3进行了合并。专业课程根据研究方向选取,它和学科领域前沿专题系列讲座构成了人才培养的“两翼”,主要是由技术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组成:建筑设计研究1、2、城市设计理论、风景园林及设计、建筑节能技术、节能计算及日照软件等构成技术类课程 ;创新方法理论与实践、结构选型、建筑美学、当代西方建筑史、工程经济与管理等课程构成拓展类课程。“两翼”并驾齐驱,同时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选择性地上课,在建筑学本科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课的充实,满足了工程硕士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满足了理论基础扎实、够用为度的原则。

表1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表

注:执行计划时将2、3专业实践合为一个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分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外实践主要安排在企业进行,分为两个阶段,总学分6学分。

1.建筑施工图实习。到企业了解本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中小型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任务,从中学会如何解决设计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技术与造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工程项目完成论文的选题、论证、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安排在第2学期,为期8周,1.0学分。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2.专业深化实习。主要在企业参与大型的工程项目建筑方案的设计、投标、建筑施工图设计等综合性、复杂性高的技术工作,并针对论文选题完成相关设计、实验、项目开发等相关工作。安排在第3、4学期,为期32周,5.0学分。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这段实习是学生上岗前一次大的实践活动,也是对理论教学的综合检验,更是工程硕士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40周的专业实践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建筑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一线建筑师所具有的能力。在企业学生们扮演着设计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投资者、管理者等不同的角色。以这样的心态做设计能得到使用单位的满意,在社会的大熔炉里,他们学会了如何让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认可的技巧,学会了以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博爱之心来关爱用户的方法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本科阶段基本不能完成,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完全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为全面提升一线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基础。

二、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模式

工程硕士在学校期间有一年或一年再加几周的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都是在本科基础上开设的一些拓展类的课程,在本科期间学生们已经具备一些建筑师的基础训练,他们也初步对设计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有了一些理论上的认识,但比较欠缺的是如何开展研究性的工作、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一线、如何进行专业之间的配合等更高层次的专业训练,为了弥补这点,近年来我们也经常请设计院的建筑师来指导设计、开展学术讲座等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学生们更渴望尽早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要浪费课外的大好时光。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及建筑与土木工程的生源情况,越来越感觉到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足以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需求,尤其是学生入校的第一年,课余闲暇时间较多且利用得不够充分,如果一边上课一边去企业实习,时间都浪费到路上了,校企之间来回奔走不是十分的安全。为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引进设计能力较强、经营有方、效益较好的建筑企业到学校,作为学生们课余时间参加工程实践的基地,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来,企业的责任是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条件和保障,指派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协助学校做好实习安排、实践期间学生的安全教育、实习管理等工作。学校的管理方式是本着相互协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建筑创作研究院,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共同完成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企业的引进与合作可实现建筑设计与国内外前沿设计理念的接轨,将形成高校与外埠建筑创作中心的资源共享,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实际工作锻炼的场所。创作研究院首先是给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研究、实践的最佳场地,同时还能接触到设计院的建筑师,学习他们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际项目的问题处理能力等,给理论教学提供补充的机会,做到真刀真枪地接触实际工程,弥补了学院教学选用假题作为设计课题的缺点,丰富了学生课外的生活。

三、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

毕业论文是工程硕士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是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核,是研究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起步,是在“双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总结,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毕业论文的流程如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列出论文整体框架、草拟提纲、开题报告、初次草稿、修改草稿、中期检查、初次定稿、中期检查、再次修改、最终定稿、公开答辩、修改装订。

(一)选题过程

本项目研究的做法是学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给出学生论文的研究方向,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有的放矢地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收集论文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论课结束后,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两个阶段的实习,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自己论文的内容,基本确定论文的提纲,并在实践中收集更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作为论文的论据。少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经过校内导师同意也可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

(二)调研过程

调研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学生们利用工程实践、网络查询、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收集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经过整理形成综述报告。通过调研掌握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学到一些新的技术,了解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及新的施工方法。

(三)开题过程

在学生实习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之后,进行开题答辩,一般情况下,选题意义和目的作为开题报告里面重点检查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检查学生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一般有5—7位导师参加开题讨论会,学生们在开题过程中,聆听老师们的评论与指导,开题通过者可继续往下进行,不通过者给出一段时间重新进行开题。

(四)中期检查过程

学生第二阶段实习结束后,要进行论文的第一次中间检查,中期检查就是老师们对于学生论文的一种汇报性检查,中期检查的目的是督促论文的进度,主要就是看论文的思路、主要内容、主要章节结构、完成的百分比、已完成内容、待完成内容、难点、参考资料、预期完成时间等等,检查一般是5—7人组成,在学生汇报之后,导师们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只要论文结构和内容框架没问题就可以通过,中期过不了,等待二次中期检查,二次检查要求学生完成论文的80%以上,主要研究内容要全部完成,如果二检不过就取消答辩资格。

(五)答辩过程

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检查研究生们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还要考察论文的内容是否符合工程硕士毕业的标准,答辩老师会结合毕业生现场的答辩情况来评定答辩成绩。学生们根据现场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最后修改、整理、装订上交。

四、结语

本项目的教学研究,首先明确“一心两翼、三环四段”的人才培养框架及职业建筑师工作模式的“引进企业”体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培养了工程硕士特有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12、13、14、15级进行了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从长远来看,建筑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真正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才是教育的立足之本。

[1] 王丽颖.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1):25-28.

[2] 商政亭.我国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30-40.

[3] 邹树梁.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5):142-145.

[4] 李冰.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下):104-106.

[5] 刘显成.安徽建筑建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安徽建筑,2007(1):8-9.

[6] 白林.建筑学专业应走双向培养的道路[J].建筑教育国际论坛,2003(3):194-196.

[7] 李晓峰.建筑设计与历史课教学整合的尝试[J].建筑学报,2003(12):58-59.

Researchandpracticeoftrainingmodeofmasterofengineeringinarchitecturalspecialty

WANG Li-ying,et al

(Changchun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in some of Chinese colleges.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major should be centered on,by tak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o meet the skill requirement for the engineering front line.Thus,the “Three Enhance” training strategy has been proposed to emphasize engineering awareness,talent quality,and innovation ability,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alent cultivation,namely “One Core with Two Wings and Three Circles with Four Phases”.The new ideas has also been explored such as introducing enterprises into the campus,setting up the creation-research institute,forming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so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and method to master’s thesis of engineering has been completed.

architectural specialty;teaching mode;creation-research institute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3.021

2017-06-25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研课题“建筑类专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丽颖(1962—),女(汉),吉林通榆,教授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

G64

A

1009-8976(2017)03-0084-04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开题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开题会议在京召开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孙思扬作品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