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分析
——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
2017-11-15宋风长
王 云,宋风长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合肥 238000)
安徽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分析
——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
王 云,宋风长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合肥 238000)
随着2014年安徽划归长三角,安徽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影响愈加重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安徽省产业梯度优化升级,本文基于区位商原理,结合比较劳动生产率理论,测度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三十三个相关行业产业梯度系数,实证分析安徽省产业发展不平衡现状,明确安徽省内优势产业,并针对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提出完善产业分工与协作等建议,从而深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合作格局,着力推动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地区;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梯度系数
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研究。谬尔达尔(Myrdal,1957)和赫希曼(Hirschman,1958)[2]先后提出并逐步完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该理论指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通过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或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发生作用,一般情况下,由于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因而区域增长差异将扩大。此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5),弗农(Vernon,1966),弗里德曼(Friedman,1966)[3]等也从不同视角提出相关理论,为区域经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方面,戴宏伟(2003)[4]指出产业梯度能综合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阶梯层次差异;李志松、骆华松和武友德(2006)[5]针对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区域产业梯度进行了比较和优化探讨;肖美香(2009)[1]从产业转出模式角度,探索了高梯度区域对低梯度区域的四种产业转出模式;张玉、江梦君(2011)[6]从产业梯度转移的微观主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长三角地区企业向安徽迁移的原因;魏力(2014)[7]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的视角,对安徽省产业转移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安徽省拥淮河,跨长江,邻江浙,连鄂豫,接鲁赣。随着2014年安徽省划归长三角,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其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影响正不断增强。因此,基于长三角比较视角研究安徽产业梯度现状,明确安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完善产业分工和协作,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一体化合作格局,全面发挥安徽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国内大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1模型设定
目前,以产业梯度系数(IGC)方法来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应用比较广泛,其计量公式为:
IGC=LQ×CPOR
(1)
其中,
(2)
(3)
式中,区位商(LQ)又称“地方专业化指数”,作为集中因子表示专业化生产程度;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作为创新因子,表示一个部门的产值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通过二者的乘积得出的产业梯度系数(IGC),综合反映区域产业梯度水平。i表示产业,共m个;j表示地区,共n个。X可以是产业销售收入、企业数量、企业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等指标,表示地区j的i产业的就业人数。
1.2数据处理
根据2013—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在充分考虑安徽省产业发展特点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选择包括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内的三十三个相关行业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标,测算安徽省2012—2015年相关行业的区位商(LQ),进行时间轴上的纵向对比。测度结果如下表1所示。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理论和计量公式,以长三角地区合计数为基数,测度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产业梯度系数,横向对比2015年长三角地区的IGC,测度结果如下表2所示。
2 安徽省产业梯度优化
2.1安徽省产业梯度系数(IGC)分析与比较
首先,根据表1与表2的计算结果,结合LQ及CPOR数值,得出安徽省2015年在长三角地区LQ、CPOR及IGC排名靠前行业(前五)如下表3所示。
表1 安徽省2012—2015年区位商(LQ)纵向对比
资料来源:2013—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统计年鉴。
表2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相关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IGC)横向对比
资料来源: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统计年鉴。
表3 安徽省在长三角地区LQ、CPOR及IGC排名靠前行业
其次,通过对比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IGC数据,不仅得出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在三十三个行业中的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还得出具有行业发展前景的比较占优行业,如下图1、图2及表4所示:
图1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部分行业IGC对比图(优势)
图2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部分行业IGC对比图(劣势)
表4 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行业比较
再次,根据上述图与表,得出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具体行业比较如下:
其一,安徽的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数值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在长三角地区占据优势。其中,2012—2015年间安徽采矿业的区位商一直遥遥领先,产业梯度系数也居于长三角地区之首;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数值较高。
其二,安徽省食品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虽然IGC数值不高,但在长三角地区较占优势。究其原因,一方面食品制造业等是安徽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近年来,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正逐步从数量集中型向集群化发展模式转变。
其三,在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上,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差距较大,化学纤维制造业更是处于明显劣势。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优势行业对比可见:江苏省的产业梯度系数较为平均,产业集群如“无锡工业设计”“南通家纺”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发展迅速;“中国常熟服装城”“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强。浙江省优势行业主要有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但近年来存在低端锁定、同质竞争、产业链不完备、外部竞争激烈等问题。上海市竞争优势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其汽车制造业整体实力雄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各具特色,以较高的LQ和明显的CPOR优势,使得其IGC数值远高于其他两省一市。具体见表5所示。
表5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优势行业比较
2.2安徽省产业梯度优化分析
首先,目前,安徽省已逐步形成以采矿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行业为代表的多个优势产业。安徽省应充分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其次,要实现安徽省产业梯度优化,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必不可少。安徽省三十三个行业的区位商(LQ)中,大于1的有15个,但是由于较低的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的限制,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中,IGC较高的行业只有4个。只有大力提倡技术进步,将包括劳动密集产业在内的轻型工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互动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安徽省劳动生产率,顺利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再次,正由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安徽省产业梯度转移成为可能。安徽省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速度较快,可以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形成产业互补,构建具有安徽省特色的产业集群,实行区域内产业差异化发展和协调发展,提高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最后,安徽省工业发展仍处在初级到中级的过渡阶段,发展中除了面临体制、资金、人才和认识等方面问题外,如何将传统领域产业集群逐步提升,将传统产品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推进,降低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都将是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需注重的问题。
3 结 论
综上所论,要顺利实现安徽省产业梯度转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安徽省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以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应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充分利用产业互补,避免内部竞争;此外,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进步,逐步融入长三角的产业网络中,以更高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优势,推动安徽省更快更好发展。
[1] Perroux F.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 64(1):89-104.
[2] Hirschman A 0.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82-98.
[3] Friedma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London:Cambridge : MIT Press, 1966:71-77.
[4] 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127.
[5] 李志松,骆华松,武友德.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产业梯度比较及优化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78-83.
[6] 肖美香.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8-40.
[7] 张玉,江梦君.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微观视角研究——基于企业迁移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9-94.
[8] 魏力. 安徽省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2):99-101.
[9] 张继良,胡荣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J].产业经济研究,2010(6):72-80.
[10] 钱方明.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对策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视角[J].嘉兴学院学报,2015(2):57-61.
[11] 王泽华.上海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和特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5):40-42.
[12] 刘剑钊,李秋淮.安徽优势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外贸,2010(4):166-167.
[13] 吴福象,朱蕾.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全国、广东和江苏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1):18-28.
ComparisonandoptimizationofindustrialgradientinAnhui:Empiricalanalysisbasedon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
WANG Yun,SONG Feng-cha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ourism, Hefei Technology College, Hefei 238000, China)
In 2014, Anhui joine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or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impact of Anhui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gradient i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ocation quotient, it combines the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theory, and measur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cluding Anhui) thirty-three industrial gradient coefficient. It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balanc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so clear in Anhui province advantag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n other provinces of Anhui province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so as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operation patter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efforts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nhui province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location quotient;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gradient coefficient
2017-05-12
2017-08-18
本文为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产业升级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SSK2015B12)的阶段性成果。
王 云(1978— ),女,安徽合肥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管理;宋风长(1964—),男,安徽庐江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成本会计应用研究
F127
A
2096-2371(2017)05-0060-06
[责任编辑:王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