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万关东军为何敢挑起“九一八”事变

2017-11-15

新传奇 2017年39期
关键词:关东军东北军石原

一万关东军为何敢挑起“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八十多年,至今很多人还是不明白:1931年9月18日,为什么仅有1万多人的日本关东军,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他们的对手比自己多30倍?到底是什么原因成就了他们的军事冒险?

1万多关东军叫板30万东北军

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之时,驻东北日军部队为:陆军驻扎师团(第二师团)近 5000人,独立守备队4000多人,旅顺重炮兵大队,宪兵分遣队500多人,飞行队240人等,中方估计日方总兵力在1.5万人左右。中方的统计包括铁路附属地内的日本武装警察3000多人。9月 8日,关东军发出密令,各地“在乡军人”(日本退出现役的军人和预备役军人等)到沈阳、长春等地集中,应召者近万人。他们与日本武装警察一道,直接参加了“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行动。因此,“九一八”事变时在东北的日本武装力量实际上在3万人左右。但这与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相比,仍是绝对的劣势。

1930年中原大战后,东北军成为中央军以外旁系中最强大的武力。

1931年5月,根据国民政府陆军编制改编后,东北军取消了军和师的编制,以旅为平时最大编制,分国防军和省防军,总兵力约30万人(亦有26万人之说)。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在关内的兵力约为11.5万人,在关外的兵力近19万人,其中辽宁驻军7.5万人,吉林驻军 8万人,黑龙江驻军 2万人,热河驻军 1.5万人。看着这么庞大的东北军阵容,任何人可能都想不通:关东军仅凭1万多人怎么就敢挑起“九一八”事变?这就要从两年前的一次事件说起。

说到“九一八”事变,就不能不提“中东路事件”,因为这件事对“九一八”事变造成了直接影响。

1929年5月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当时中国东北当局与苏联政府驻哈尔滨领事馆就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民国以后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发生纠纷并引发的武装冲突。交战双方是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和中国东北边防军。中东路事件造成东北军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苏军仅伤亡800余人。

日本在此战中观察到东北军损失惨重,认为东北军“简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这激发了日本的军事冒险欲望。石原莞尔奉命起草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狂妄地宣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

“九一八”事变资料图

关东军少壮军人迫不及待地要挑起一场战争

1931年6月,在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主持下,永田铁山、冈村宁次等参加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明确规定了日军侵略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把张学良的胳膊使劲反拧上去”的时间定在1932年 6月。后来因发生了“中村大尉事件”,认为机不可失,发动事变的时间提前到1931年 9月 27日。到了9月中旬,为了摆脱军部干预,石原和板垣等人连十天都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提前到9月18日行事。由于这次事变是佐级参谋军官策划和发动的,被称作昭和时期三大“下克上”事件之一。

另外,关东军少壮军官敢于进行一场军事冒险,还有一层原因。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至 1930年日本的军费由七亿三千万日元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大规模裁军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而军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日益下落,更使青年军官不能接受。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从20年代起,狂热的少壮军人陆续形成了一批秘密社团,“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以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石原莞尔为首的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

日后日本军国主义领导人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皆为这些组织的开创人,可谓是战犯的摇篮。这些组织大都主张采用激进、强硬的措施,从下至上地改造军队,并借发动对外战争实现其大陆侵略政策。他们希望挑起一场战争,就是想把事闹大,把国家和民众都卷进去,非此不能改变军人的处境。

而这一目的果真达到了,《日本陆军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着这一事变的扩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对军人的严厉批评,至少在表面上销声匿迹。轻视军人的风潮也退去。军人反而得到了国民的欢迎和喝彩。”

而“九一八”事变正是日本军队中最大的法西斯组织“一夕会”骨干一手策划的。“一夕会”骨干、关东军的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板垣征四郎等人,对武力解决满蒙问题和占领整个满洲蓄谋已久。

早在1928年河本大作预料在北伐中奉军将注定被击败:“要趁此机会一举将张作霖除掉,将天下交与没有什么自我主张的伪新人张学良一派手中,然后把他的胳膊使劲反拧上去,一气呵成地解决满洲问题。”

不抵抗主义成就了关东军的军事冒险

不过,我们经常说的一万多关东军对战三十多万的东北军,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东北军留驻东北的尚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炮兵 1个旅和省防旅,虽然人数有 19万之众,但装备都较关内精锐部队差,尤其是省防军,一个旅的作战能力抵不上国防旅的三分之一。而且兵力部署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东北军19万人部署在南起山海关北至满洲里的东北广大地区,没有重点。

而日军的主要力量则都集中在以沈阳为中心、以南满铁路为线的地区内。占据交通要冲,便于迅速前出。并且,驻附近的日本海外兵团之一的朝鲜驻屯军可迅速增援。

《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认为:“对满洲的张学良军,开战之初即予以严厉打击,以摧垮其战斗意志为根本方针。开战后短期内集结全部兵力于奉天,以全力进行决战。在一夜之间占领奉天,在列国干涉尚未开始以前,必须迅速完全占领预定地域。”

参与制订该方案的人们从开始即认为“必将采取军事行动。但在 20万张学良军的包围下,1万日军以寻常交战方式不能与之对抗。倘至事态紧急,一触即发之际,如不抢先发动攻击,断难取胜。”石原更认为,“如今正是日本兴亡关头最关重要的天赐良机,确信不致扩及满洲以外即可收拾时局,以周密计划与闪电行动断然予以实行”。

因此关东军从一开始就采取突然袭击,迅速占领要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式,以弥补与东北军在兵力上的差距。以石原为核心的关东军,其作战态度是“即使杀鸡用牛刀,也要一刀做个了断”。

而中国军队的克制和忍耐,更是大大出乎关东军的意外。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被只有700名左右的日军一个大队击溃。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辽、吉的交通要道和城市,因兵力严重不足,一再电催增加兵力。

为此,日本军部从朝鲜、上海和日本先后增调第二十师团、第十师团、第八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六师团进入东北。加上原来的第二师团和独立铁路守备队,总兵力近10万人。中国军队错失了最好的防守反击时机。

无论怎么说,东北军在兵员数量的优势是绝对的,正是奉行不抵抗主义,使得看似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军事冒险侥幸获胜。

(《北京青年报》2017.9.19、《沈阳日报》2008.11.15等)

猜你喜欢

关东军东北军石原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倒立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倒立
倒立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灭亡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