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渡边淳一作品影视化的死亡美学

2017-11-15张文池

电影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渡边淳失乐园渡边

张文池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一、渡边淳一作品影视化状况及特色

作为日本现代文学三大家之一的渡边淳一,其一生著有50余部长篇小说,基本主题是描写当代都市社会中男女的纯爱情感。他从小说《光和影》获直木文学奖开始正式走上文坛,但真正意义上为人们所熟知是在1995年,是年他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失乐园》,描写夫妻情爱与婚外情感的纠葛纯爱,引起巨大反响,继而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在其近30部电影化作品中,尤以男女主人公的一方或两者死亡为结局的故事受大众追捧,如《失乐园》《爱的流刑地》等。

文学作为一种纯语言艺术,通过语言符号构建慰藉心灵、提供想象的空间。其需要读者通过字面的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内省反刍。而电影则通过图画、影像等直观明确的方式,强调视觉冲击力,进而追求内蕴品味。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性和媚俗性。《失乐园》《爱的流刑地》等影片却能够较好地体现原著原旨,一方面固然与导演森田芳光、鹤桥康夫等对原作较深的把握有关,更重要的想必在于其原著的大众文学性质。

在大众媒体《日本经济新闻》上以“报纸小说”形式走进大众视野的《失乐园》以中年人的情爱世界为主题,描写了各有家室的久木祥一郎与松原凛子邂逅而坠入游离于社会伦理道德之外的婚外恋情,为了将爱情定格在激情状态,两人选择在激情巅峰时刻一起服毒自尽。在著名导演森田芳光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失乐园》中,较为准确地抓住了原著创作的精神主旨,将这段走向自我毁灭的人间悲剧,通过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将原著各章节截取必要的部分演绎出来。影片节奏如同两人不伦之恋的升华一样,从低往高,静谧而躁动、舒缓而紧张。而这在影片《爱的流刑地》中同样表现不俗。

二、神道教、佛教影响下的日本传统文学的死亡美学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指出:中国人“重生安死”,日本人“惜生崇死”。对待生死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下的生存论强调“生生不息”,即所谓生命连续体的筹划。注重“生命的延续”,“上通千古下通万世”,向前追慕,向后传承,是故“生生不息”①。在儒学中,更讲求“在现实人生中积极进取,通过创造不朽来否定死亡的终结意义达到对有限生命的超越”②。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国文人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云生不云死。

相对而言,日本人“惜生崇死”。身处岛国,四面环海,位于地震带,独特的岛国环境造成日本相对中国,诸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现象呈现出常见性、突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岛居的人们 “人生无常的观念比中国似乎带着更沉重的悲凄感伤而无可奈何”③。同时,日本神道教强调“大和魂”,佛教禅宗赋予日本人无常意识。如此影响下的日本人和日本文学形成“惜生崇死”的美学观。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对于生死观念的糅合,自然而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生死观。日本神道教强调“大和魂”,其要义就有不畏死的精神,因为神道本身也包含神人生死相互依存和转化相连等观念。无论生前是好人还是恶人,死后都能成为受人供奉的神。神既无处不在又主宰一切。而与之相对,人则生命短促又无能为力,日本人不免对自身的存在产生困惑。而佛教禅宗的传播,暗合了这种无常的意识。佛教有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所谓要完全抛开包括生死灭亡等一切,看破生死才能进入寂灭入定的境界,从而永离人世各种苦难而享乐。业报悲苦、厌离秽世、往生净土的意愿,加深了他们视世界和己身为空无虚幻的感悟。佛教宣扬人的轮回转世,灵魂可以获得永恒的记忆与智慧而进入涅槃的极乐世界。日本文学家小泉八云指出:“没有人比日本人更热爱生命,也没有人比日本人更无畏死亡。”④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为了强调某种价值而进行的自杀,就算这种价值是政治性的也罢,是感情性的也罢,或关系到琐碎的责任也罢,在这个国度里,不管它的价值如何,大多还是会获得好评的。通过歌舞伎和净琉璃,赞美情死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⑤

正如日本病源学会理事吉村博任指出的,“在日本若论哪位作家把自杀和死写得最多, 恐怕除了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外别无他人”⑥。日本文学标志性人物如此寄情死亡,由此也可见死亡在日本文学中俨然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作品中不断暗示人物终将死亡,死亡的阴影随处可见。即使是抛弃一切伦理道德,肉体被毁灭的瞬间美、永久美。日本人和日本文学作品中常以樱花自比,追求所谓的瞬间美,视死亡为人生之最美极点的行为。死亡的意义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闪光,在死灭中探求永恒的静寂,而这也与日本文学的重要特点“物哀”契合。作为“否定的美学”,自往昔即认为世界万物最终均会走向灭亡,当然包括我们自身,只会留下一个空寂的结局。这无疑是与佛教虚无、无常的观点相合的。无论是《源氏物语》写尽人世繁华与奢靡,还是《平家物语》极尽浩气阳刚与激扬,最后都不免繁华落尽、烟消云散。这是日本传统文学自古以来的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本身就融会了日本式安慰与解救。川端康成认为,自古以来宗教所解决的生死问题,在新时代应该是文学的责任。他认为,文学要避免走向衰落,必须从宗教中汲取必要的养分——文学应该更加重视死后的问题,应该致力于解决死后的问题。⑦也就是说,要如佛教所言的了脱生死,只有觉悟了才能从无尽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的烦恼也就超越了死的绝望,而视死为一种必要和必然,而坦然、悠然、淡然面对。物质的轮回不能完全肯定,灵魂的转生也是不容否定的。生是无常,死是永恒。死亡并非意味着终结,而是通向永恒的捷径。死亡在文学中无疑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这其中,情死无疑是最具有魅惑力和煽情性的,极佳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悲剧美学和悲剧精神。正如戴季陶所指出的,“有很多情死的人,不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不是为达共同的目的,是为达所爱对方的目的,很勇敢地积极地做所爱者的牺牲”⑧。川端康成《雪国》中纵身跳入火海的叶子,三岛由纪夫《爱的饥渴》中苦苦寻觅真爱的悦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为情所折磨的直子……在日本作家笔下,为情而亡俨然成为津津乐道的重要主题。

三、渡边式死亡

作为大众文学大家的渡边淳一,无疑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极响应者和引导者。正如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采访渡边时的提问:“我想您的好多读者……尤其会关心的是,最后主人公是不是活着?”⑨《失乐园》中男女主人公久木与凛子在情爱的顶点毅然赴死,《无影灯》中男主人公直江庸介在对生命和恋人的不舍中身投支笏湖,《萍水》中女主角梓希冀将美好印象留在情人心中而自绝,《夜潜者》中女主角向井东子得知丈夫情人生育的消息时悲愤求死,《深夜起航》中男主人公能登高明在洞悉情人背叛自己之后悄然自尽……

日本文学评论家小松伸六指出渡边“从一只眼投射出主刀者(外科医生)的目光,另一只眼则投射出缝合者(作家)的目光,这就是渡边淳一作品的特点”。对于死亡,渡边甚至撰写过《自殺の進め》一书,书中极力讴歌自杀的乐趣,甚至提出在雪中自杀为极佳的方式。正是主刀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缔造了渡边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正如渡边自己所说的,“我在小说(《无影灯》)中将直江推入湖里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这就是生死轮回、皈依涅槃,人生只是暂时的依附,死了才是真正的归宿”⑩。

但渡边文学所创造的生死感受并非是令人窒息的,相反,是给人以心灵的自由与欢乐的。这一点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影片中,追求死亡的人们看似是同令人沮丧甚至绝望的人世做着无奈的抗争,实则希冀借此带来的美意识,让读者抵御精神的病患,摆脱死亡、病痛、人世的苦楚,从而让人置身于生命的自由翱翔。死亡是信手拈来的一种精神境界,无疑这也是一种救赎的方式。在渡边笔下,赴死者的心路历程是愉悦甚至享受的。《失乐园》无疑是渡边式死亡美学的极致代表作。久木与凛子各自拥有看似幸福、令人艳羡的家庭,因对固有爱情疲倦而走上游离于社会伦理道德之外的婚外情感之路。这无疑是充满危机的爱,是陷于肉体与灵魂挣扎的爱。渡边为男女主人公赴死之路费尽心机,如铺垫凛子从小受到传统教会教育,让其失去自己母亲的信任与宠爱,同时让久木失去自己的事业、朋友,最终让他们只能深陷所谓的两人世界,最终在轻井泽共赴死亡之旅。在赴死之前,渡边为他们精心挑选死亡的方式、地点,考察著名自杀圣地华严瀑布,追忆阿部定与情夫轶事,借鉴有岛武郎与波多野秋子的情死,最后确定“让他人见证我们死后也同样完美地在一起”为最高准则。在电影中,导演让两人通过情爱顶点互喂毒药赴死,进而通过漫天的白雪来衬托孤寂无奈却释然愉悦的心境。强调最后的死亡检查报告也很好地诠释了两人的愿望。主人公的情死并非国人理解上的“悲伤”,而恰恰是“愉悦”。赴死一章渡边命题为“至福”,可见他是带着激情甚至是羡慕的笔调去抒写这一过程的。渡边认为:“死,不应该是毁灭,伴随着死亡,会有爱的重生。死,绝对不是一种完全消失的东西。”在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的死亡已实质成为一种“化蝶”。以死亡为结局的作品,将渡边式情爱文学理念牢牢地定格在了“爱的极致是死亡”上。人世间所有的美好,比如爱情,在死亡后得到永生。通过在美好满足之时的死亡,让时间定格,让美好永恒,让爱情保质,这无疑是渡边对无常爱情的一种救赎。

如果说《失乐园》通过死亡来表现对爱情无常的抗争,那么传记体小说《女优》主人公之死则是对孤独者内心的开掘,演剧研究所学生松井须磨子与已有妻室的负责人岛村抱月相爱。她性格桀骜不驯,任性刁蛮,可他对她疼爱有加。在他因病去世之后,她自觉在人世间再也寻找不到爱情,便追随他而去,留下遗书希望与他共葬。松井须磨子之死,与其说是她对恋人爱情的追寻,不如说是对因为失去自己灵魂支撑而带来的极度孤独感的一种逃避。这种死亡,对于当事者来说同样是愉悦的。可见,渡边式死亡正是通过愉悦地表现死亡来实现对无常爱情的救赎。

注释:

① 金泽、赵广明:《宗教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

② 海波:《佛说死亡》,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③ 王永娟、姜俊燕:《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④ [日]小泉八云:《日本魅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227页。

⑤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叶渭渠、唐月梅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382页。

⑥ 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史论》,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⑦ 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⑧ 戴季陶:《日本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⑨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86页。

⑩ [日]渡边淳一:《我的,伤感的人生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猜你喜欢

渡边淳失乐园渡边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屈服于内心
屈服于内心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渡边淳一小说中自然意象的作用分析
从《挪威的森林》看友情
北海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