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使用“可”的偏误研究
2017-11-15孙羽
孙 羽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使用“可”的偏误研究
孙 羽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的“可”的偏误语料为研究对象,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可”一词的偏误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文中总结“可”的偏误类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可”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可 偏误 语料库一、研究现状
“可”的本体研究理论系统,成果颇丰。下面根据四本词典的注释,对“可”的本体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现代汉语八百词》(2012)增订本中收录的词性有三:(1)助动词,一是表示许可或可能,同“可以”。用于书面,口语中只用于正反对举,如:“不可分割”、“可望而不可即”等。在这些语境中会有与“可”相反的否定词,或是由“可”连接一对反义词。二是表示值得。多用于“可+动词+的”的结构,如:北京可游览的地方不少。(2)副词,一是表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都有,“可”用于一般陈述语句,有时稍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常见有“可+动词”和“可+不+形容词”两种句式,如:他可没说过这话。还可以用于反问句和祈使句,用于祈使句时强调必须如此,有恳切劝导的语义;也可以用于感叹句,同时句末用语气助词。二是表示疑问。多用于比较早期的著作,现在少用。(3)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可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中收录“可”的词性有二:(1)副词,一是有“确实”、“的确”的意思,表示强调的语气。二是用在祈使句里,强调某种要求、劝导或者希望。三是用在感叹句或者疑问句里,表示加强语气,句子末多用语气助词。在反问句里,“可”用在句子开头;“可是”作为副词,意思同“可”一样,只是语气比“可”重些,一般不用于反问句。(2)连词,有“但是”、“却”的意思,表示转折,可以用在主语前面。
杨惠芬在《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1993)中,按不同的句式对“可”的语义和语用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根据句类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在陈述句中,是轻说语气,表示所述之真实性,含有“真的”、“确实”、“的确”的意思,主要有三种句式,分别是:①可+不+形容词;②可+动词结构;③可+“是”字结构。(2)在感叹句中,有轻说、重说两种情况:①轻说,有“确实”的意思,表示强调,带有感叹语气,主要有三种句式,分别是:a.可+形容词+了/啊;b.可+真+形容词/“有+名词组”+呀;c.可+动词/动词结构+了/啊。②重说,主要有两种情况:a.可+形容词/心理状态动词+了/啦/呢;b.可+动词/动词结构+了。(3)在祈使句中,有“一定”、“千万”、“无论如何”的意思,即“强调必须如此”,它表示说话者的恳切之情,有拉近祈使距离的语法功能。“可”的这一语法功能决定了它多用于表示叮嘱或告诫、请求或要求、规劝或禁止的祈使句中,而不能用于强制性命令(如军队的命令)的祈使句中。(4)在疑问句中,有两种类型:①“可”用在询问中主要有两种情况:a.“可”用在是非问的句子中,表示询问的语气,有“是否”的意思;b.“可”用在特指问的句子中,起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有“到底”“究竟”的意思。②用在反问句中,同样有两种情况:a.“可”用在是非问的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有“难道”的意思;b.可”用在特指问的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有“到底”“究竟”的意思。⑸在复句中,“可”用在转折复句的后一个分句中,或者在单句中,用在具有转折语义的语境中(如对话),表示语义的转折,轻说。
罗晓英、邵敬敏在《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2006)中通过对比的方法,逐条分析副词“可”的语义,描述语义框架,划分不同的层级。用“可1”和“可2”来分别表示顺承和逆承,进而细致描写“弱式转折”与“强式转折”的差异、“隐性对比”与“显性对比”的不同、以及“隐性转折”与“显性转折”的不同,最后运用语义特征和焦点理论分析语用特点。
二、语料来源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源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按关键词“可—按词搜索—错误(所有)”进行搜索,共有“可”的偏误语料105条。本文对这105条偏误语料进行大致的分类和分析,所举例子均为语料库内容,不保留编号,括号内为偏误者的错误用法,括号前面是正确的词。遗漏例子中,括号内为学生遗漏的部分。
三、偏误类型
“可”的语义系统较为复杂,语用功能较为多样,交际价值极高。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收录的“可”的105条错误使用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误用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误用的主要原因是词义相近。“可”的105条偏误语料中,误用的有54条,据此,可以总结出“可”误用的主要规律。
(1)“可”与“很”的误用:在54条误用的语料中,“可”与“很”的误用有10条,是情况比较严重的误用偏误。例如:
①在那个公司我的成就是很(可)显著的。
②“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在我们社会里很(可)容易找到例子。
③在形成孩子性格方面父母的性格以及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很(可)重要。
“可”与“很”误用的主要原因是词义相近,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区分两者相近的词义。语料中这一类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可/很+形容词性短语”这一结构上。首先,“很+形容词性短语”的结构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定语、补语和状语。做谓语、定语和补语时主要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客观评述;做状语是强调动作的程度,有主观评价的语义。“可+形容词性短语”的结构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和补语。做谓语时强调语气,多用于感叹句,句末大多有语气词,有夸张语气。做补语时动词多为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前多有“真”、“太”等副词修饰。其次,“很+动词性短语”一般表示主观评价或强调,有重音,语用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可+动词性短语”结构中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这里的动词性短语一般不再受其他副词成分修饰。
(2)“可”与“可以”的误用:在54条误用的语料中,“可”与“可以”的误用占7条,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常犯的错误,其主要原因仍是两者的语义太过相似。例如:
④对服装设计这一门学问是从小就深感兴趣的,特别是对女性服装的设计。这也由于我个人的身材矮小,故专读此科以可(可以)在服装方面突出我自己。
⑤我对于这次旅游所见到的可以(可)说开了我的眼界也带给了我丰富的经验。
“可”与“可以”的误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该用“可”却用了“可以”,“可以”是助动词,没有连词的用法,也没有表转折的语义;不可以用在成语当中;不可以用在一些“可”的固定搭配中。“可”的单音节决定了它可以用在一些语音紧凑,或者文言的句式中,“可以”不可以。二是应该用“可以”却用了“可”,“可以”的词性决定了它的主语是施事,后面一般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可”的主语一般是受事。
(3)“可”与“会”的误用:在54条误用的语料中,“可”与“会”的误用占5条。例如:
⑥老三也不甘示弱,表示不干,他表示,老大当掌拒,钱收了,或许会(可)放入自己的袋子,这有欠公平。
“可”与“会”的区别在于:(1)“可”的主语为受事,“会”的主语是施事;(2)“会”表示客观环境或情景上的许可,“可”表示对行为动作可能性的一种估计、认定;(3)“会”还可以表示推测判断出来的可能性。
(4)“可”与“能”的误用:在54条误用的语料中,“可”与“能”的误用占5条。例如:
⑦对人来说水是不能(可)没有的。
⑧如果我的家人得了不能(可)治好的病,每天看到他痛苦的样子,我心里也会很难受。
由上可知,“可”与“能”的误用主要是在“不+可/能”这个结构上。“不能”表示的是对能力或主客观条件的否定,“不可”多用于情理上的否定和一些固定搭配。
(5)“可”与“也”的误用:在54条误用的语料中,“可”与“也”的误用占4条。例如:
⑨就是中国人听到我的汉语时,也(可)听不出来我是外国人。
⑩现在我也(可)不能算是聪明的人,但我考上了国立大学。
“也”的基本语义是类同,引申出表示强调或关联的小句;“可”的基本语义是表转折、强调或许可。在复句中,“也”可以表示让步、条件和假设的关系,但“可”不可以。
(6)“可”与“就”的误用:在54条误用的语料中,“可”与“就”的误用占3条。例如:
⑪四岁那年,瞧着小姐姐每天穿上雪白的校服,背上书包顶神气地去上学,我就(可)每天吵着爸妈要上学。
“可”与“就”的语义差别较大,二者词性相同,但“就”表示一种紧密衔接的顺承,“可”表示一种转折。在复句中,“就”表示一定的逻辑关系,“可”没有此种用法。
(7)“可”与转折义连词的误用:因为“可是”、“但”、“却”同是表示转折义的连词,常常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误用。例如:
⑫留学的时候,虽然有时间,但还想做工作,可(可是)真有意思一旦上班就很想休息,需要假期。
⑬我们想一想,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产量大大地提高,但我们受到的影响却(可)是大的。
⑭但(可)不能忽略一点,就是权利不在伤害别人的牙益的范围内。
“可是”的转折程度大于“可”;“却”常与其他一些转折词连用;“可”不表示让步转折关系。
(二)遗漏
“可”的遗漏语料共有7句。其中,有规律可循的是关联结构中“可”的遗漏。例如:
⑮虽然他已有一个孙子,(可)还想得第二个孙子。
⑯虽说是“姐姐”,(可)她和我同岁。
⑰人们吃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农作物以后会身体不健康,得病的人会越来越多,得病而死亡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饥饿的人减少了,(可)有更大的问题了。
由上可知,这一类型的偏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与“虽然”等词连用,表示转折,“可”前后所表达的状况同时存在。二是在复句中,前后句不是顺承关系,要用“可”加以转折和强调。
(三)误加
误加语料共有44条,是“可”的主要偏误类型。误加的情况相对复杂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语义不符;(2)不符合语法规范或固定搭配。具体来说每一条偏误都有其自身的原因。
总的来说,“可”强调程度高,它含有“真的”、“的确”的意思,表示某件急切盼望的事情好不容易成功了,含有“总算”和“终于”的语义,它还有必须如此、一定、无论如何的意思。除此之外,它作为副词,还可能与“偏”、“倒”发生混淆,“偏”和“倒”都有一种相反的语义,“偏”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愿望正好相反,还含有故意的意味;“倒”表示某种结果与应有的结果相反,有反而的语义,它表示转折时的语义较轻,多用于后一个分句的开头,表示让步的语义时,后一分句常用“就是”、“但是”、“不过”等与之呼应。
四、偏误原因
偏误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方面:首先,“可”有三个词性,任何一个词性的意义和用法都比较丰富,“可”的本体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可”丰富复杂的用法和教材中对“可”间隔式的编写方式使得教学者很难对其进行整体性把控,若在教学中不能进行预设,容易造成学习者的目的语负迁移。其次,专门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工具书匮乏,理论系统尚不全面。
(2)学习者方面:这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以英语为例,“可”作为助动词对应的是“can”,但是“can”转换成汉语可以对应“能”、“会”等,做连词时的差异更大,它直译对应的是英语中的“but”或“yet”,但是“but”对应的汉语可以是“但是”、“除了”、“而是”、“只因为”,甚至是“除……以外”;“yet”可以译为“还”、“但是”、“已经”、“又”、“再”、“然而”等等。由此看出,无论是“but”还是“yet”,翻译为汉语时,都可以对应很多意思,“可”甚至不是它们的译文,只有在语境中,转换成符合英文语境的句子时,我们才能把它们与“可”相关联。因此在误用偏误中,汉语词与词之间难以区分的相近语义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母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可”偏误的重要原因。
(3)交际策略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会学习“可”的相关用法,在交际中的运用频率较高,因此常用它代替一些还未学习的词,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这些词通常是不能随意代替的,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就会常常产生偏误。
五、解决策略
探究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一词使用偏误的策略主要还是从教学方面入手:
(1)本体研究:“可”的本体研究的不足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一词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可”与其近义词“可是”、“可以”、“很”、“能”等词有诸多的交叉用法,有些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有些条件下则不可以。但是这些异同点并没有完善明晰的条例,也缺少供第二语言学习者专用的辨析这一类近义词的工具书。
(2)教材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可”出现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入有针对这些偏误的相关近义词的辨析、练习,以及“可”的固定搭配和相关的语法句式。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的对比要充分,尽量减少“可”与学生母语中某个词之间的直接性关联,可以适当加入语境式翻译,母语与目的语的直接性词汇关联是偏误产生的隐患。
(3)教学者:教学者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控,如“可”的助动词、副词、连词的习得顺序,相关近义词的习得顺序等,以便进行对比式教学;适当加强练习量;讲解要深入浅出,切忌复杂化,多用语境带入讲解,以便于学生整体感知。例如,“可”在不同句式中有不同的语义和语用规律,可以举例说明:
他这个人不可信。
你人可真好!
你可曾去过北京?
对“可”的偏误进行分类,探讨偏误形成原因的重点,在教的方面尽量解决“可”的偏误隐患,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可”一词使用的偏误率就会大大降低。
[1]高环生.留学生“可”使用偏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南学报,2006(2).
[4]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杨惠芬.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下),1993(3).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孙羽(199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