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视角下信用体系构建的研究
2017-11-14阚闯
阚闯
摘 要 本文通过共享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当前信用体系约束共享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阐述了信用体系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而提出健全信用体系规章制度及将信用体系数据同共享平台数据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 共享经济 信用体系 交易成本
企业家茹·罗杰斯和作家雷切·布茨曼曾合著的《我的就是你的》一书中,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共享经济是人最初的某些特性,包含仁慈、合作、个人选择等。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引致的产业变革,使得“共享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风靡全球,它促使人们对物品或服务由强烈的消费意愿向基本的使用价值回归,合理高效地配置闲置资源,降低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用其灵活的交易模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态势
2008年以来,以Uber及Airbnb为代表的行业带领下,共享经济风靡全世界。国内以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小猪短租为代表的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陆续出現。
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快速成长,市场规模实现翻番,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可知,交易额约为3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生活服务、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等领域的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共13659亿元,比上年增长96%;资金分享领域交易额约为2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除了用户认同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等因素外,共享经济快速增长还受益于资本市场,共享经济企业融资规模持续扩张。2016年,共享经济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
此外,共享经济新业态非常活跃、新模式快速兴起、新领域不断拓展、新平台发展壮大,其中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迎来“发展元年”。共享经济发展精彩纷呈,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
二、当前信用体系制约共享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
信任、便利性和参与感是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其中,信任是最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共享经济定义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陌生人作为交易主体对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陌生人的共享经济更接近于“信用经济”,保证二者之间交易效率的根本是信用水平,若信用水平高,交易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虽然在共享经济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易双方的效率,降低搜寻成本,但交易平台却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交易成本依然很高。当前,国内信用体系尚不完备、信用环境仍不透明,单独的个体作为供需双方,缺少行业监管和商业道德制约,诚信缺失情况频发,信用缺失给共享经济带来的弊端越发明显。回顾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信用病症,小则提供虚假信息,线上与线下不相符的困境已司空见惯,大则出现恶意事故,比如多地的共享单车都有恶意破坏、盗窃、违规停车及爱彼迎短租房买卖不符、临时解约的不良事件。共享经济想要更好地发展,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刻不容缓。
三、构建信用体系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分析
为共享经济建立信任基础是当务之急,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保证共享经济有序、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量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第一是基础维度。基础维度是完善的信用体系提升共享经济的可获得性。第二是质量维度。质量维度包含信用体系促进共享经济广度的扩大和深度的延伸。第三是检验维度。检验维度是共享经济的成效。
(一)提升共享经济的可获得性
共享经济的可获得性是指通过共享交易平台,交易双方获取产品或服务的基本能力。互联网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共享性和开放性。共享经济正是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共享和开放的互联网世界里,供求双方能更容易通过平台知晓彼此的供求状况和信用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双方信息沟通成本。供给方闲置的产品和服务终于可以分享给陌生人,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将闲置转化成利润;需求方通过被分享得到产品和服务以方便工作和生活,提升共享经济的可获得性。
(二)扩大共享经济的广度
共享经济的广度是指共享经济所涵盖的行业或领域。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充分利用分享经济升级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供给、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背景下,完善的信用体系能使行业间、行业内信用环境更加透明,分享经济平台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更多行业或领域都会登上共享平台,实现闲置资源的利润再造。
(三)延伸共享经济的深度
共享经济的深度是指共享经济涵盖的行业或领域内各个环节的延伸度。信用体系的完善也能促进行业内各个环节的延伸,它能提供共享经济行业内创新的动力。实体企业与共享经济有机地融合会在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虚实融合等层面显现,企业的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会更多地与“分享”概念融合,实现市场细分,细化产品和服务,延伸共享经济的深度。
(四)提升共享经济的成效
上述三维度输出的成果和检验为最后一阶段,即共享经济的效果。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况的层出不穷会被完备的信用体系解决,减轻了供求双方的信用约束,增强了供求双方对彼此及平台使用的信任。同时,供求双方会得到更加多样的因共享经济带来的增值服务或配套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动态性、协同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以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就业形态、引领创新机制。
四、政策建议
基于信用体系影响共享经济发展的四维度分析,本文提出健全信用体系规章制度及拓宽信用数据渠道的建议,以优化信用体系同共享经济之间的互动。
(一)健全信用体系规章制度
征信业方兴未艾,立法应先行,政府应该继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适度治理失信行为频发阻碍共享经济发展的情形。共享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建议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规范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和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公示、评价、应用、服务体系。同时,建议征信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增强信用监管威慑力,加大失信行为曝光力度,强化失信联合惩戒,设立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信用监管体系,使共享经济发展不仅有规章可依,还有制度可寻。
(二)将信用体系数据同共享平台数据融合
当前,信用体系数据渠道对接银行、政府等公众机构,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一定规模的信用数据库。但共享平台数据更多依托于平台的自身积累,如个人提交的基本信息、服务结束后互评的信息。更能体现个人道德信用和经济信用的原始数据是信用体系数据,这与共享平台相对脱节,造成平台掌握的供求双方信用信息受限、单一,信用信息的可获得性先天不足。建议将信用体系数据同共享平台数据融合,一方面能拓宽信用体系数据的渠道,另一方面能丰富共享平台数据内容,加入后有助于完善共享平台的前端审核。一旦共享平台同信用体系数据形成闭环对接,供求双方在平台上的失信行为也将记录到信用报告中,能够对双方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力。[2]
(作者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抚顺分行)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吴博.共享经济2.0: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80.
[2] 杨雅清.征信服务与共享经济呈协同发展之势[N].人民邮电报,2016-11-18(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