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实际检测值检影响研究和质控体会
2017-11-14程卫红
程卫红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小板实际检测值的影响和临床质控体会。方法 采集7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后,分别于采集后即时、1 h、2 h、4 h、8 h、12 h和24 h进行血小板检测,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检测值的差异性,总结质量控制体会。结果 血样采集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实际检测值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0~4 h组间的幅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8~24 h组间的幅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样采集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血小板的实际检测值随之升高,尤其以采集4 h后为显;临床工作中应尽量在标本采集后4 h内进行检测,并做好室间质控工作,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
【关键词】血小板检测;标本放置时间;检测结果;质控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血小板计数(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临床检验中常见和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1]。在实际工作中,血小板的检验过程和结果受到各种因素的感染,包括血样采集的途径和方法、标本运输和保存的方法和时间、患者的生理因素和病情特点、仪器试剂的质量、操作流程和方法等,对试剂检测值带来较大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其中血样采集后的存放时间,是影响实际检测值较大的因素。临床检验医师应严格控制和减少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力争获取最精确的检测结果,以免给临床诊疗作出错误或偏差的依据[2]。近年来,我们将血液标本采集后在常温下放置不同的时间后检测血小板系指标,观察和比较在各个时间段的检测值,并进行室间质量控制,现分析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门诊健康体检的人员70名作為研究对象;经体检者知情同意选择,自愿参加该研究。其中男40名,女30名;年龄25~55岁,平均37.8±4.5岁。排除急慢性感染、急慢性肝炎和肾炎、肝肾功能异常,脾肿大、血液性疾病,检查前3天有酗酒、剧烈运动和使用药物史。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精神状态、样本采集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器材
使用的仪器设备为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Sysmex XS-800i型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公司生产的STROMATOLYSER-4DL 配套的稀释液和溶血剂。山东华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采血针和含有EDTAK2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细胞分析仪每年均经县技术监督管理局进行质量检验合格,生化分析仪每季度均参加如皋市卫计委组织组织的检验科室间质控评比,成绩优良。
1.3 研究方法
受检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来医院检验科,休息30分钟,保持心情平静,取坐位。检验人员用70%酒精棉球消毒受检者左手中指末端,待干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皮肤,让血液自然流出,弃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置入含EDTAK2的真空采血管内,将采血管轻轻颠倒3~5个来回,使血液标本和抗凝剂充分混匀;记录标本采集的时间,将血液标本置于22~25℃的室温中静置待用。采集后立即取适量血液标本,在保证仪器正常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血球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检测值。分别于采集标本后的1 h、2 h、4 h、8 h、12 h和24 h,进行血常规检测,分别记录各时段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实际检测值。以即时检测的结果为参数基准,将各个时段的检测结果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代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血样标本采集后,0~4 h之间的PLT、MPV和PDW的实际检测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各组建升高幅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8~24 h之间的PLT、MPV和PDW的实际检测值明显逐渐升高,各组间升高幅度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血小板检测值的比较(x±s)
时间段 PLT(109/L) MPV(fL) PDW(%)
0h 174±13 8.22±0.34 12.2±0.41
1h 175±13 8.23±0.34 12.3±0.41
2h 177±14 8.24±0.33 12.4±0.42
4h 180±14 8.26±0.34 12.8±0.42
8h 186±15 8.34±0.35 13.3±0.43
12h 192±16 8.41±0.36 13.6±0.44
24h 201±15 8.51±0.37 14.3±0.45
3 讨 论
在血液标本采集后的4小时内,血浆中的葡萄糖能够对红细胞提供能量供应,红细胞能基本保持正常的生理形态结构。但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血浆中的葡萄
糖逐渐消耗殆尽,部分红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红细胞被破坏而发生溶血,血细胞计数仪可将红细胞的碎片误认为是血小板,造成重复计数[3]。加上采血管内含有抗凝剂,在采血后的一段时间内,能抑制标本内血小板的凝聚,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暂时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血小板计数短期内变化不明显。但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抗凝剂的效果逐渐下降,加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玻璃抗凝血管壁诱使血小板的结构发生改变,血小板体积出现肿胀,使MPV和PDW等指标逐渐增加,血小板计数或发生显著的假性升高。endprint
经过研究发现,在放置后短时间内0~4 h,PLT、MPV和PDW等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实际检测值逐渐轻度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明显,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标本静置较差时间后8~24 h,血小板主要检测项目的检测值均逐渐明显升高,变化的幅度较为显著,差异显著(P<0.05)。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可以证实,血液标本采集后在常温下放置时间的长短,血小板系的检测值会出现较显著的变化[4]。从本研究可以得知,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即时进行检测,检测的时间也不宜超过4小时,从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般情况下,检验科采集受检者的血液标本后,在条件允许下,大多即时进行血常规检测。但因为当受检者的数目较多时,往往采用冷藏或者常温下降血液标本放置后,待条件允许时分批进行检测。我们对血液标本采集后在常温下放置不同时间,是否对血小板的实际检测值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科学的论证。做好血小板检测的室间质量控制,需在分析前做好试剂要证照齐全,最好使用配备的试剂[5];标本采集应符合要求,严格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后对样本进行登记报告,不能过分依赖仪器,必要时多次、多人检测或者使用显微镜观測,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发现,血样标本采集后,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血小板相关的PLT、MPV和PDW等各项实际检测值逐渐随之升高;0~4 h之间检测的的实际检测值变化的幅度不明显,8~24 h之间的实际检测值明显升高,且变化的幅度较为显著,明显偏离了正常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即时进行检测,最迟应不超过4小时,并做好室间质控工作,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真实准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陆启斌.试剂质量对血细胞分析的影响因素探讨[J].实验与医学检验,2011,29(3):304.
[2] 卢艳改,任俏梅.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干扰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9):900-901.
[3] 廖仕生.血液标本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J].当代医学,2013,19(7):82-84.
[4] 马 俐,许 鑫,黄凤霞,等.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58-59.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