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七步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临床体会
2017-11-14马积和
马积和
【摘要】目的 推拿七步法对小儿脾虚泄泻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将145例对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儿推拿七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儿泻止散治疗,比较二者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七步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效果明显,并且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脾虚泄泻;推拿;七步法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8..01
小儿脾虚泻是小儿泄泻类型之一,症见久泻不止,时作时止,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日泻数次或十余次,精神疲困,面黄,舌淡,苔厚腻,脉沉无力[1]。我院对收治的患儿采取推拿疗法,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5例均为2007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脾虚泄泻型患儿,分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45例,女40例,年龄3个月~6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个月~5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差异,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1)揉中脘:患儿仰卧,医者掌根紧贴于患儿脐下2寸处,中指指腹放于患儿中脘穴处,中指力度以皮肤下陷3~5 cm为宜,掌根力度稍轻,逆时针方向揉腹3 min。(2)揉关元:患儿仰卧,医者以拇指指腹放于关元穴,力度以皮肤下陷2-3cm为宜,点揉3 min。(3)揉足三里:患儿仰卧位,微屈双下肢,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双侧足三里,力度以皮肤下陷1~3 cm为宜,点按3 min,或者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方向旋揉2~3 min,频率50~80次/min[2]。(4)推上七节骨:患儿仰卧,医者用拇指指面放在长强穴,其余四指分开助力,自长强穴推向第四腰椎,力度以皮肤下陷2~3 cm为主,次数为150次。(5)捏脊:患儿取俯卧位,医者以双手拇食两指自尾骶沿脊柱向上推捏,随推、随捏、随放,按照捏三下提一次的原则,先从脊柱两侧开始做一遍,再从督脉经做一遍,一直从长强穴处推至大椎穴为止,如反复操作5~7次。(6)清补脾土:患儿取坐位,医者一手扶患儿手背,另一手用拇指旋推患儿拇指末节螺紋面,如此推拿300~500次。(7)擦脾胃俞:患儿俯卧,医者掌面放置于患儿脾胃俞部,力度以皮肤下陷1~2 cm为主,做往返左右摩擦运动,摩擦1 min,以操作部位温热为度。
以上操作以滑石粉为介质,总时间约10~15 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一疗程后有明显疗效[3]。
1.2.2 对照组:1岁以内每次服1/3袋,1~2岁每次服2/3袋,3岁以上每次服1袋,1日3次,6天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2 结 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小儿发病容易、转变迅速,往往一日多变,导致五脏、表里同病,病因病机并存。因此,中医学中,小儿泄泻可分型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及脾虚泻等型。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减弱,水湿停留于肠胃则泄泻。所以,在治疗时,表里、病因病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推拿七步法是通过揉中脘,揉足三里,揉关元,推七节骨,捏脊,擦脾胃俞,补脾土等方法对小儿脾虚泄泻进行治疗的,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清灵,只要在脏腑相关的部位施以手法刺激,便可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扩张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4]。应用推拿治疗小儿脾虚泄泻重在调整阴阳,协调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推拿治疗对脾胃功能的加强更显著,从而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使用手法治疗脾虚泄泻时应以补虚为主、泻实为辅,以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本组结果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推拿七步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效果显著,运用价值高,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君英,赵君平,王爱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1241-1243.
[2] 王菊菊,陈秀珍,吴云川,等.推拿干预小儿脾虚疾病临床疗效类相关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2017,04:730-732.
[3] 崔瑞琴,肖 靖,闫亚飞.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07:99-100.
[4] 李 博,孙东平.小儿推拿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2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10:111-112.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