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7-11-14刘俊
刘俊
【摘要】目的 评价强加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5月,入选对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综合营养支持管理。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经口进食开始时间,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营养支持管理可加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康复。
【关键词】肠梗阻;营养支持;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8..01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病,可原发也可并发症,是手术常见并发症。肠梗阻危害较大,可并发穿孔、肠坏死,科学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1]。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以及手术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梗阻治疗有明显的时间窗,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保守治疗成功的机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8月开始筛选患者。以医院外科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采用超声+X线和/或CT明确确诊,为炎性肠梗阻;②具有一定的进食能力;③年龄18~65岁;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动力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伴肠粘连、肠扭转、肠粘连、疝气形成;②腹部压痛包块、高热、腹痛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成功率较低的患者;③拒绝参与研究。截止2016年5月,入选对象80例,其中男男49例、女21例,年龄(45.6±12.4)岁。伴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53例,合并糖尿病10例。手术时间(2.1±1.4)日,均采用全麻。术前积液、腹膜炎体征36例。小肠分辨征15例,肠鸣音减弱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前积液/腹膜炎体征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严格禁水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改善代谢,联合抗炎、改善胃肠道动力药物、生长抑素治疗。胃镜下洗净胃内容物,直视下活检钳将导丝带入十二指肠降部,固定导丝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留置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早期从导管注入或口服液体石蜡,缓解腹胀等症状。
1.2.2 观察组采取更积极的营养支持管理,主要内容:①营养免疫支持,静脉营养支持,联合谷氨酰胺双肽、w-3多不饱和脂肪酸、精氨酸,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需求稳定,个体化,持续5~7日;②采用PC-SCA量表评价法,评估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制定调整营养支持策略,强调低氮低热量,必要时添加结构脂肪乳,积极纠正营养不良。
1.3 观察指标
中转手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经口进食开始时间,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中转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肠道功能恢复相关指标
观察组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经口进食开始时间,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大量研究显示,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2]。但对于肠梗阻患者是否应及早肠道营养支持争议较大。笔者认为,对于单纯的炎性肠梗阻,机械性作用在梗阻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无,控制炎症后,肠道功能将明显恢复,胃肠道动力整体上是向正面发展的,过去完全禁水食5-6日显然是不可行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尽管中转手术率无明显下降,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肠道功能恢复、症状缓解更快,术后住院速度缩短,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石 帅,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对策[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8):1041-1043.
[2] 崔熙娟.早期肠内营养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效果的系统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536-538.
本文編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