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2017-11-14姚春燕
【摘 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更要关注行为背后的东西。正确的教育理念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我们要把孩子当做一个人而不是学习机器,用心去倾听孩子,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而这,就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最智慧的爱——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键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不否认智力因素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但是,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聪明,为什么同是一个老师任教,有的成才了,有的没有成才,有的发展全面,有的发展不均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对我校新入学一年级家长做过一些问卷调查,根据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此问题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浅看法:
一、家庭环境因素制约孩子的前期发展——文化水平差异
家长掌握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对我校一年级入学儿童家庭教育方面调查情况显示:①从家庭基本情况看,家长主要由个体户和公务员构成,家长的文化程度80%是本科,13.6%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其中父母亲都在身边关注、教育孩子的占95%;有5%的孩子平时都有老人负责看管。②从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来看,家长都能够经常检查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大部分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有50%的家长能主动陪孩子看课外书。针对孩子的写字姿势是家长最不满意的,有部分孩子每次书本都是家长帮助整理。③从家庭教育的认识来看,所有的家长对能够陪同孩子一起学习,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部分家长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寻找不足,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还是很缺失,大部分孩子偶尔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活,对于家庭教育有少数家庭夫妇意见不一,57%的家长最大的烦恼是不知道教育方法,有65%的家长认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学校、老师。④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方面看,每位家长都能够和孩子无话不谈,时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孩子的缺点大部分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粗心大意,有少数孩子胆小,脾气暴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综上所述,家长目前最需要的帮助就是能够和老师多沟通,多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让家长能够科学的有效地教育孩子,让孩子不仅学会知识,更应该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寓教于乐在玩乐中学到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做孩子的知己。
二、社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家长教育观念随大流
(1)重智育,轻德育。家长面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他们更加重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在子女的智力开发方面,家长不遗余力,费尽心思,但对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心理了解极少。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孩子谈心,很少去关心孩子,即使是关心,也只是关心孩子的考分,其他都不是主要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单元,父母亲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对子女产生正面和负面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自古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主题之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观在今天被许多家长给歪曲。
(2)教育方式严重分歧。当前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严厉粗暴、强制型。有些父母对待子女过分严厉、粗暴,会严重伤害子女的自尊心,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溺爱、迁就型。现在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迁就几乎是无所不给、有求必给的程度,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三是冷漠、不一致型。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存在着不一致,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一方对孩子管得过严,孩子见到就害怕,另一方又管得过松,任其为所欲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因此成绩也就不如人意。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时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三、家校共育——唤醒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家长的认识和习惯养成教育水平。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家长陪孩子学习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班里有這样一个孩子,回家后,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然后又看书,又看会儿电视,到了已该洗脸刷牙,休息时才想起来作业没写,急得哭起来。父母其实早就着急了,但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此时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家长的批评,开始和家长对抗却忘记自责。如果家长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不少,很快会和父母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自那以后这个孩子再没有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应该抓紧时间,要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
家校共育,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只有家校携手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
[2](德)卡尔·H.G.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
[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姚春燕(1983.7.31~),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籍贯:宁夏,现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家校共育促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