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2017-11-14陈环
陈环
【摘 要】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142-03
语言作为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记载、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成果。反之,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渗透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已经成为语言教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也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的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和传播,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只顾学习、了解和模仿西方文化的现象,反而不熟悉中国优秀文化的英文表达,造成沟通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和吸纳中发展。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不同学段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教育在引导学生领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起着的重要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践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需要。语言学习重要的是语言输出和应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所熟悉的民族文化,充分调用已知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既能激发兴趣和好奇心,也能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需要。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从课程性质上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文化,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教学目标。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对外交流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使命之一是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素质。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学习和了解。比如中国的京剧、书法、绘画、功夫、中医、传统节日等,都深深吸引着很多外国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地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还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将是中国面向国际交流的主体,因此只有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学习,才能在将来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本科学校大学英语课程学时“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以每个学分16个课时计,大学英语的课时大概为256学时。一般教学时间持续两年,有的开设英语选修课,可能持续大学四年时间。高职高专课程标准规定英语课程学时为190-220学时。大学英语课程涉及所有的大学生,教学时间也较长,是一个极佳的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有利于系统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中华优秀文化。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将是对外交流的主体人群,也将是今后能使用英语宣传、输出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流,因此,融合了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的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无疑就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途径。
从2013年12月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有了一定的变化,增大了翻译的中译英的比重,从原来以考词汇、语法为主的句子翻译,改革成中国文化元素明显的段落翻译。内容先后出现了如中国结、中国功夫、丝绸之路、茶文化、中国画、“四大发明”等极具中华优秀文化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一直以來对大学英语有一定指导性方向的四、六级考试的这一改革,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指明了教学方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和中国文化全球热的升温,英语教师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课堂上不仅开展语言教学,还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跨文化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学习和积累中国文化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外语系老师和中文系老师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引导学生自如地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游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带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担负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的第一节大学英语课,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学习大学英语,不是为语言知识而学习,不是为考试而学习,而是担负着学习和引进西方优秀文化、弘扬和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但是,在实际中,不少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节日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对于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却不清楚,更不用说能够用英语介绍和传播这些节日以及其文化内涵了,这些都是由于在以往的英语教育中过分重视外国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顺利表述中国文化。因此,英语教师要让学生一开始树立跨文化交流中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不能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应认识到学习外来语言和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发展。endprint
(三)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多是介绍西方文化,选取的课文内容也多是西方原版文章或者原版文章的节选,反映的都是西方的生活和价值观。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纯正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但是不利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鉴于这种情况,在新的更科学更完善的教材出现之前,教师要根据现有教材,通过对比、类比、举例等方法,深层次地挖掘,带领学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体会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题目是“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和体会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领略祖国的优秀文化,在课文文化背景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课堂上呈现。结果,学生表现异常活跃,制作了PPT,辅以图片、背景音乐、小视频等手段,呈现了长城、京剧、国宝熊猫、中国书法等中华优秀文化。在学生做完报告之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播中华文化,课时和教学内容毕竟有限,要培养学生文化输入和文化传播的意识,提高文化交流的能力,教师还要利用好第二课堂。
1.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文化信息。为了更多地在英语学习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學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借助各种媒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听读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比如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英语节目、BBC拍摄的美丽中国节目,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以及英国的BBC电台或者美国的VOA等广播节目,利用各种手机APP收看如中国大学MOOC联盟的有关中国文化节目,等等。还可以阅读China Daily、21st Century等英文报纸和《红楼梦》《道德经》等中国文化作品的英文版。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和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片如《刮痧》《饮食男女》等。通过这些课后听、读、看的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构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
2.举办各种中国文化的主题讲座。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课,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渗透。聘请一些专家学者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教育。比如中国名著选读中英文赏析、传统习俗的历史由来及现实意义等,这样,可以弥补大学英语课程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也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而且以讲座性质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比上课更能让学生接受,没有压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在课后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关于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对比活动,把语言学习和传统文化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比如组织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西方美食节活动、中西方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各种中西方文化的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从而能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既是社会发展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大学英语课程由单纯的语言课转变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43页)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无论是英语的学习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世界了解和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刘贞玉,陈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
[4]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5]宋莉.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5)
[6]徐贺斌,赵鹤.“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3)
[7]王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并举教学改革模式下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114)
【作者简介】陈 环(1971— ),女,广西平乐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责编 王 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