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播模式新探

2017-11-14刘萍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

刘萍

【摘 要】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融合,共传播”的校园传播模式,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与第二课堂融合、与办学特色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国际交流融合,同时校校合作,共同传播,从而通过构建师生的文化内驱力丰富学院校园文化内涵,通过人文意识的养成涵养学生品格心性,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奠基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传播模式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07-03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应当承担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衍的历史重任,积极探索有效实践途径,为社会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中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思想,即以儒家的做人文化、孝亲文化、泛爱文化为主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称之为“中华传统美德”“国粹”,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部分,是中国人万千年祖德传承之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因为它,我们有着共同的伦理原则、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思维意识和共同的世界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中国梦和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念的精神命脉,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岗位更换频繁、人文素质偏低的情况,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人才竞争实际上也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用人标准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教育应该顺应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了传统的文化素养,就具备了立身处世之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平台,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力量不可替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渠道进行传播,可以使师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对凝聚校园的聚合力、构建师生的文化内驱力、熏陶和内化师生的德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隐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现状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以各种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中央电视台推出一系列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把当代人越疏越远的国学精华变成文化热点。2016年开始,北京的高考语文分值加大到180分;2016年5月,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改版,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占到40%,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重视度不够。高职教育偏重职业性和技术性,在“为专业服务”和“以就业为导向”等理念的影响下,教学重点基本都放在专业和就业建设上,无暇顾及其他。专业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和经费等方面都获得大比例的关注和资金投入,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其关注度和运营的资金极少,在人、财、物等方面遇到不少问题,没有专项经费,更谈不上顶层设计和传播创新。

(二)教师认识不到位。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他们关系不大,他们只需要上好专业课,而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有所忽视,没意识到要主动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注重切入方式,寻找链接点,探索全方位渗透式教学。

(三)传播渠道和方法不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多停留在第二课堂,以讲座、活动或者竞赛形式为主,各系自由组织,随意性、重复性现象比较突出,且途径狭窄,实施方式单一。就算开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时不多,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主线不清晰,系统性、创新性、现代性不够。

从整体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现状规划和创新不够,还停留在应付总结阶段,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目标尚有一段差距。立足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实践之路,是摆在每个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新模式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一直为建成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精神、浓厚人文氛围、鲜明创新风气、幽雅校园环境和较高文化品位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学院推行“五融合,共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播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项目化,划拨专项资金,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力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傳播的新途径。“五融合”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与第二课堂融合、与办学特色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国际交流融合,“共传播”指的是校校合作,共同传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相融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文字表述来看,“高素质”放在“技能型”的前面,可见,素质是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奠基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坚持从知识本位课程到能力本位课程再到素质本位课程的改革方向,即坚持由专业技能训练到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再到职业综合素质养成的改革方向,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积极挖掘各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课程当中。endprin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化鉴赏、茶艺、国学、民俗、礼仪等选修课,也应该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公共基础必修课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没有空间也分不出课时给一门新的课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必修课程进行融合,根据课程优势找准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全方位渗透到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体育课程为例,学校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大胆创新: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其和谐包容、刚柔相济的思想,对涵养学生品格心性,奠基学生职业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太极文化为切入点,注重切入方式,将太极拳渗透到体育教学全过程:体育课分四个学期开设,第一学期的体育项目确定为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作为全院大一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第二、第三学期为体育专项课程,开设太极拳、民族传统体育专项供学生网上选课,同时确定太极拳作为四大球类课程的课前热身;第四学期采取俱乐部式教学,开设太极拳俱乐部及其他专项俱乐部。体育课程改革从三个维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层渗透到课程当中:以必修课形式构建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以学期渗透的形式巩固、吸收及内化,以俱乐部形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太极文化为载体,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运动中体会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熏陶中强身健体。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运动锻炼,它被赋予了文化教育的内涵,切实发挥体育课程的文化育人作用。

作为语言类课程,英语课与文化密不可分。当前各种西方节庆在年轻一代有一定的市场,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要把握好介绍西方文化的度,加强中外文化的对比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民族节日的重视与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通过课程渗透让学生自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传统最常用的渠道是第二课堂的传播。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各种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互为融通,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举办野战运动冠军赛、打造高校国防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长征文化,夯实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把中华传统戏曲和地方戏曲引进校园,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文化;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实施文化基地拓展项目,开展中国书法绘画展、古诗词朗诵会,儒家传统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专题讲座等进行文化育人;组织学生到结对帮扶的社区、乡村传播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三下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大学院社会影响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建学生志愿者社团、国学社团等大学生社会团体,发挥它们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办学特色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办学特色相结合是打造传统文化播种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而高尚职业道德的双赢工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弘商 兴贸致远”为校训,致力于建立“商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创新基地,学院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使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完美传递。例如,太极拳进校园活动,一方面传播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有益于培养商德,学生在“天人合一”“圆融一体”一招一式的太极文化中慢慢理解“太极商道”即和气生财之理,两者相得益彰。举办“书写汉字,弘扬传统”等活动,把汉字书写与办学特色相关的“商”“德”等汉字结合起来,在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美的同时加深对学院文化的了解,唤起师生的爱国情、爱校情。学院以“诚智仁和塑己身,技精厚德博商海”为人才培养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办学特色融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熏陶、教化学生,为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在新时代、新传播媒体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多,受众人群更广,传播范围更大,形式也更加灵活,群众的接受度更高,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渠道和空间,积极搭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网络、“微”时代的各种“微信”“微博”“微课”“微电影”等手段,与时俱进,通过现代技术和手段,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校园易班网建设,着力增强易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使易班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学院官方微信推送、制作微视频,以报纸、电视台合作报道,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营造智慧校园环境,为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搭建现代化平台。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相融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用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根脉,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还具有世界認可的普遍价值。中华民族的“和为贵”“自强不息”“仁爱”等价值,都与世界文明的追求具有共同的交融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不仅要代代相传,更要让传统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区域优势与专业优势,结合办学特色,在国外打出一张特色鲜明的个性名片。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大学签订了文化交流项目协议,在国外高校开办伊尹学堂,以中华厨祖伊尹命名,以创新的精神和模式传播中华美食文化;在东盟职业教育展上,将中华美食文化与太极文化进行完美结合,让国外民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助力。endprint

(六)校校合作,共同传播。传播中华文化,人人有责,校校有责。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与设有全国首家太极文化学院及太极专业的邯郸学院携手,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培训模式,共同传播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学院聘请太极拳传人为客座教授,定期到校培训,并由该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实习生到校协助太极拳教学,实习生承担全院所有班级的太极拳助教工作,并在课余时间培训体育专任教师,共同辅导第二课堂活动。两校还共同开发了太极教材,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果化。校校传播也体现在与东南亚国家院校的合作。国内国际校际联手,合力共赢,在互动、交流和合作创新中完成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发展,为共同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和培训模式打开了新的局面。

四、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播的效果

(一)通过构建师生的文化内驱力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提升。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举措,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使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

(二)通过人文意识的养成涵养学生的品格心性。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思想行为的准则。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角度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因素,将之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学生理解了传统的理念和文明、知晓道德底线、辨别美丑善恶、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从根本上提升了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三)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奠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除了在知识、技能、体力等资源方面进行“人”的培养,还要在道德、诚信、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德”的培养。素质冰山理论把职业化素质形象地分为显性职业素质和隐形职业素质,露出水面的冰山是通过观察可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资质等“形”,而隐藏在水面之下不可见的则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意识等“髓”。教育不能只传其“形”,更要得其“髓”。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形”的要求,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浸润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心态、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使职业素质的“根”更牢,“本”更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3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 萍(1971— ),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教学。

(责编 黎 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