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化建设研究

2017-11-14林漫森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院校优化

【摘 要】本文梳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分析高职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建设高职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措施:加强校内教师培训,提升“双师”育人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提供展现能力平台;引进社会高技能人才,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补充“双师型”师资队伍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优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90-02

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高职教师作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既应该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者,更应该是技能实训、社会实习、专业竞赛等技能实践的指导者,以实现培养理论丰富、技能扎实现代高职人才的育人目标。这种高职育人的新要求,必然要求文科专业教师在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克服自身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不强的缺陷,强化专业技能水平,重建自身知识结构,实现育人能力的转型提升,以适应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分析

在当前教育界,对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初步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给出方向:专业教师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能推动产学研的发展,或引进有企业或行业从业背景的人才是较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此后,高职教育界对“双师”教师认识呈多样性:一是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进行理论授课,又能指导技能实践的教师;二是认为有企事业工作经历,能盘活社会办学资源的教师;三是认为只要有职业资证书或培训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在对高职教师素质能力培养政策文件中,虽然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但依然没有明确的定义界定。

当然,“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到成熟,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实践而不断完善的。随着国家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各省区市教育部门相继出台“双师型”教师资质评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范畴划定更为清晰。从必要条件来讲,教师要考取有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依据证书的等级及满足其他评定条件,评出初级、中级或高级“双师型”教师。综合上述国家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理论内涵导向,以及地方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笔者认同“双师型”教师应是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具体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能胜任培养德才兼备技能人才的育人工作。

二、高职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纵观当前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还是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到位。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理念也深入人心,但是落实到具体建设工作时,由于一些地方没有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制度,在教育教学及教师考核中没有具体的要求,造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现象。直到近年来才陆续出台“双师型”教师评定制度,明确“双师型”资质标准。二是对“双师型”教师评定的资格证要求认识偏差。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拥有一些行业或协会的技术证书或培训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按照现在评审“双师型”教师要有国家人社部颁发的资格证书要求,这部分教师就不符合评定条件了。三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不强。高职文科类专业教师多是纯理论课教师,几乎没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他们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技能训练或创新课程时,往往会显得能力不够、信心不足,多要借助外聘教师的力量来开展相关工作。四是文科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不系统。高职文科专业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授课、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任务,平时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这不利于他们素养能力的转型提升。五是行业人员引进有障碍。一些文科专业想引进一些有企业或行业经历的人员,特别是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到校任教,快速补充指导学生技能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多因收入差距而引员不成功。六是“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目前基本没有“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没有考核指标系体与考核结果应用要求,造成“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方向不明,不利于促进文科专业教师主动求变,自我提升技能水平。

三、高职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如下:

(一)加强校内教师培训,提升“双师”育人能力。具体如下:

1.鼓励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评审“双师型”教师资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学院要优先安排没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参加考证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具备评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以补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数,且通过系统的考证知识培训,让这部分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和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高职院校对于已评上“双师型”资质的专业教师,要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整体培养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育人能力。具体培养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重点组织教师参加能力提升“国家培训班”。这种培训班是属于国家级别的,也是当前高职教师能力提升最高规格的培训班,一般简称为“国培班”。它的培训时间多安排在暑假中,培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培训内容除有名家名师讲授前沿专业理论知识外,更着重是以企业项目的形式让教师全程参与到实战。这期间,教师的身份转为企业员工,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按项目设计过程去开展实践,以达到预定的项目效果。教师除了用专业理论知识服务项目实践外,还可以感受到企业的团队精神、执行能力、调查能力等,全面提升技能实践能力。

其二,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在适当的时机,高职院校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三个月到一年时间的挂职学习,增加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教师在企业中,一般都担任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听从企业决策层的安排去开展工作,旨在让教师掌握企業的运行程序,提升理论服务实践的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以便今后更好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课程。endprint

其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一些高职院校根据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出台本校教师停薪留职创新创业制度,鼓励有技术特长、社会资源的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创新创业,成立实体公司或创新工作室,带领学生参与开展各种创新创业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的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既丰富专业教师的社会阅历和企业经历,又能为学生提供的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提供展现能力平台。优化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对教师开展后续培养,持续提升育人能力。一是做好“双师型”教师素养能力提升规划。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教师培养三年计划或五年规划,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如开展教授名师培育工程、青年教师培养青蓝工程、博士学历提升工程、技术能手培养工程等,从政策到资金给予充分保障,并作为学校长期内涵发展工作来落实。二是构建多维立体培训体系。高职院校要构建国培、区培及校培的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技能提高培训班,如教学信息技能培训、创新课程培训等,将培训列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三是完善教师服务社会工作机制。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以服务社会项目为载体,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四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高职院校要通过优化科研政策,开拓科研项目,引导“双师型”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他们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完善育人知识体系。

(三)引进社会高技能人才,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施行分级管理的高职院校中,二级学院对教师引进方面有较大自主权,可以对引员条件提出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从引员的源头来加强文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即有意识引进具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最好是有国家职业资格证的人才。二级学院引進这样的专业人员,不失为快速补充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捷径。这些专业人员到校后,能较快评上“双师”资历质,省去培训考证时间与后期培训的成本,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工作经历,对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收效很好。

(四)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补充“双师型”师资队伍力量。高职文科专业的课程中,除了专业理论课外,还有技能实训课、创业实践课、职场体验活动等,需要大量的实训教师来指导,单靠校内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工作任务,可能会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可聘请企业人员或行业能手为兼职教师,在课程安排方面,可重点安排他们负责专业技能实训课。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更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秘书专业技能实训课,可聘请公司集团的秘书或办公室管理人员来指导;传播或新闻专业实训课,可聘请传媒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指导等,增强课程的技术含量与课堂的吸引力。可以说,学院聘请企业人员、行业能人来校兼职授课,建立社会师资力量资源库,是盘活社会人才力量办学的有效途径,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力补充。

总之,文科专业教师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技能实践指导能力;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促进文科专业教师素质能力转型提升。文科专业只有建立一支理论与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适应高职育人的需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炜.高职文科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6)

[2]秦凯.新时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与教育,2016(6)

[3]蒋筱瑜.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职业与教育,2016(5)

[4]赵海荣.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J].时代金融,2016(10)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文科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GXGZJG2016B195)

【作者简介】林漫森(1979— ),男,广西藤县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责编 黎 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师型高职院校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