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研究

2017-11-14孙晓妍吕岩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模式

孙晓妍+吕岩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能不能毕业就上岗,从事本专业的具体工作,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人才,这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实现就业零等待的重要标志。对此,本文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上加以研究,以求寻找学生毕业就业零等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学;实训基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20-02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以外供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能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短缺,是一套有效的提供高职就业零等待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应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实训基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技能和技术的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来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此外高职教育应着眼于职业或专业岗位的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在训练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能实现零等待进入到计算机岗位的工作,克服了传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存在脱节现象,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工作环境,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零距离。

2.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以服务为宗旨就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各个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需求,使得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找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零等待。

目前,计算机专门人才数量的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高职计算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如何定位和发展高职计算机教育,更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指明了具體的方向。

3.突破高职教育办学资源不足的屏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长期面临着短缺的问题,虽然各级政府每年都加大投入,但短时间内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利用社会资源,解决高职办学资源不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只是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也满足了高职教育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如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各种计算机业务的技能,就需要有不同的计算机岗位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高职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校门出来又进校门,缺少实践经验,真正“双师型”教师还是极少数,所以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与教师真正地投入其中加以锻炼,从而解决实习、实践的资源性问题。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模式及其功能类型

国外一些有着悠久的职业教育历史的国家,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教学、程序设计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合作制”和“实体制”两种模式。“合作制”模式是指学校及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采用合同的形式,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为基本准则。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将为学生提供无偿或有偿地实习锻炼机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通过不定期或定期的顶岗实习,将学校学到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强化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实体制”模式是学校自主创办企业,或以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学校即是企业,企业即是学校,两者是一体的。学校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实践学习。毕业后,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训练的学生,可以成为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模式使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自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的机会。它不仅能有效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方便实践教学,而且学生的岗位劳动可以创收,做到“以学养学”。

三、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采用的构建模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构建实训基地:

1.构建“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联系。我国高职课程大多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许多课程使学生感到抽象、空洞,单纯理论上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程序设计课程时,会因为缺乏专业认知,往往难以理解相关的方法,特别是计算机工作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和实习机会;而教师可为企业提供一些专业理论上的技术支持,如:帮助企业完成一些理论上的调研工作,或根据企业的需要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培训。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与学校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较低,岗位意识和实践内容较强,但这种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营造企业支持教育事业的氛围与机制。

2.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效果,学校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实践与毕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学以致用、教为适用”。“合作制”模式,合作范围更广,不仅包括实训安排、技术转让和员工培训等方面。此外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等,可以说合作的层次更为深入,校企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进一步加强。endprint

从高职院校现行的实践来看,“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有效途径有:①成立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引入企业加入。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一般由企业、中介组织、政府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校方授以相关专家客座教授的身份,从而使其拥有政策指导的地位;学校为专业委员会的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信息发展和政策趋势,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并最终建立实训基地;②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院系。企业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事务中,能够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大量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

3.构建“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途径为创办实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师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组建各类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同样学生可以担任校办的各种经济实体中的计算机岗位工作,按计算机岗位配置不同,安排学生实训。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办计算机实体公司为社会服务,让学生在计算机岗位的工作,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同时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

四、几点启示

1.职业的导向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变化应该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变化而改变,通过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等待。

2.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紧密链接。办好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坚持行业、用人单位、专业团体和职业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决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校外实训基地多样化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专业的课程和特点的实际需要为实训目标,实训基地要有不同的功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实践的需要。

4.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

树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立足对计算机岗位和职业特点的综合系统分析,确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进行实训内容和模式的设计,有效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达到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5.突出产学结合的实践性

产学结合是根据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否办成特色教育。产学结合的紧密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爽等.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9).[2]史建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基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03).

[3]马连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

[4]朱春辉.当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

[5]杨云龙等.新形势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2009(02).

[6]马立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助力汽车技能大赛选手培养[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7(07).

作者简介:孙晓妍(1977-),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与研究。吕岩(1970-),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与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模式
制药技术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