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7-11-14董常亮曾繁雄
董常亮 曾繁雄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联网+”的提出对市场营销产生的影响及其给营销思维带来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注重场景化设置;课堂教学中灌输“互联网+”的营销岗位技能知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项目。
【关键词】“互联网+” 市场营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66-02
一、“互联网+”提出的背景
随着4G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亿,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习惯逐渐被移动互联网改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成为“连接一切、聚合天下”的中心,实现了多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应运而生。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注重将国内外前沿成果尽快引入相关专业教学中。
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深刻领悟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一切为了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消费者需求的现代营销思维。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既要注重营销理论的讲解,注意营销内容创新、营销手段的更新,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在此背景下,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现实需求,树立为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的理念,把“互联网+”的思维贯穿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
二、“互联网+”带来的营销思维的变化
(一)“互联网+”是一种融合的思维
“互联网+”的核心是融合,不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去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销售、研发、生产、物流、信息、人力等各方面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的“+”,而且还是思维、观念、模式上的“+”,“互联网+”,关键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及模式的互联网化,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任何企业都要拥抱“互联网+”的思维。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来说,也应拥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滿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二)用户的思维
市场营销是一门满足消费者需求、开发消费者需求、创造消费者需求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互联网+”的终极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而用户运营的前提是,企业必须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他有什么喜好,需要为客户做些什么,等等。要做到这些,企业必须有用户的思维。围绕用户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确定顾客属于哪种类型。一般来说,可以将用户分为三种类型:用户级别(属于萍水相逢型,以交易为主);会员级(与企业多次交易,并对企业进行宣传和传播的会员);粉丝级(对企业死心塌地,以分享“布道”为主)。根据用户的类型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用户属于哪个阶段,不断调整运营方式,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
(三)场景化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消费方式、消费地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户的消费需求和欲望不是静止的,随时随地打开互联网都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因此很多消费行为会由于特定的品牌广告、体验或者互动式场景而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营销就是塑造一种场景,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和冲动,需要商家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当用户觉得场景化内容与自己的需求相关时,可能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且愿意自发地进行传播以及与好友进行分享、点赞和转发。移动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把人和一切供给、需求方便地通过场景化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连接,消费者的需求随时可以被激活。
三、“互联网+”视阈下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注重场景化设置
现代的市场营销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美国著名的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4P原理(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来编写的,这也是营销分支理论的基本框架。在产品维度,介绍了产品的基本概念、产品组合的四个维度(产品组合的宽度、深度、长度和关联度)、品牌等相关知识。在“互联网+”的思维下,我们在市场营销产品这块内容的讲解中可以设置具体的场景,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产品有五个层次的含义,可以赋予产品情景特定的、鲜活的场景。产品不是简单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更应该为产品赋予场景,研究用户场景可以发现新产品机会,制造用户场景可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展示用户场景可以驱动用户产生购买的欲望。这里的场景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设置,例如,咖啡馆卖的不是简单的咖啡,而是一种场景,比如“咖啡+休闲”变成了“咖啡陪你”;影院卖的不是电影,卖的是“电影+爆米花+休闲”;火锅店卖的不是简单的火锅,卖的是一种服务的环境。在一个个通过场景形成的跨界的过程中,产品找到了连接用户的密钥。
(二)课堂教学中灌输“互联网+”的营销岗位技能知识
“互联网+”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主要是以面向传统零售行业的岗位需求为背景,采用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模式下的营销岗位为就业方向,同时也要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运用工具。“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岗位主要有线上销售、线下营销、网站推广、网络客户服务、网络营销、市场调研等,这些岗位需要有网站维护能力、网站推广能力、人际沟通技能、产品营销的技能、文案策划的能力、图片处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产品的营销知识、渠道开发和设计知识、促销策划知识、公关活动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采用“互联网+营销知识”来融入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是探讨互动式学习,“互联网+”下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最大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其角色也应该发生改变。endprint
(三)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项目
市场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象,市场营销是对市场进行运作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学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市场营销的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营销手段、营销方法的更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经历中感受营销知识和理念的重要性,在体验中成长。在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真实的合作项目,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平台、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实践能力以及项目的运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市场营销的项目设计中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接触营销岗位,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线,使学生了解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在校内举办各种市场营销技能大赛,比如每年举办娃哈哈创客营销大赛,由学生撰写比赛方案、销售实战、汇报PPT,邀请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评委共同对参赛选手的比赛情况打分,根据比赛情况给予学生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的参与热情。第三步是营销综合实训,也是以项目分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自拟项目,就自己选定的项目撰写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和营销策划,最后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正是因为我们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在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中采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进行跨界融合的理念,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四、结语
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教学。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营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可行的。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所培养的学生的营销知识和技能也符合行业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7(6)
[2]曹磊,陈灿,郭勤贵,等.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谭承军.o2o微创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学院专项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o2o商业模式下的高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桂工业院科研2017004KY022);广西工业职业技術学院2015年立项课题“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广西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桂工业院科研201507812);广西教育厅2016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广西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KY2016YB711);广西教育厅“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自筹经费重点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桂教科学[2017]9号,2017B128)
【作者简介】董常亮(1975— ),男,湖南衡阳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营销战略管理;曾繁雄(1965— ),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