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17-11-14刘海波
刘海波
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是从出生开始的.人们从一开始对数字的认识,到生活中对加减乘除运算的应用,再到工作中的工程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可以说,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能够锻炼人的大脑逻辑思维,使人有条理、有逻辑地思考,使人的思维更加严密,使人精准、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之所以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主要源于它的精确性、准确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初中数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谈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多维性等特点,促使师生、生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取学生的意见和思想,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能够遥控控制,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讲解,用幻灯片的形式,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三角形”时,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三角形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生活中三角形的建筑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幻灯片后,我让学生总结所看到的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全面展开今天的课程学习.因为有了幻灯片的铺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困难.短短的课前几分钟,就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数学中,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数学存在的奥妙.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导入课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相对较强.在学习过程中,现有的教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不会自己思考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种教学情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改变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使那些原本讨厌数学课堂的学生提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课堂学习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受某种思想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寻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例如,在讲“有理数”时,这一概念学生很陌生,单纯地讲解,会使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还会使一些学生混淆概念,分不清楚哪些数是有理数.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我让学生以前后桌的形式组合成小组.前后桌的小组形式,避免了课堂混乱现象的发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举例说明哪些是有理数.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知道了有理数的大概范围.然后我细细讲解有理数的概念,使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疑惑处.
三、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初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结合了很多的逻辑思维,而初中学生存在玩心大、不能安静思考问题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开展数学竞赛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甘落后,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生易出错的题型,并在总结的基础上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很多粗心大意的学生来说收效甚微.这时开展数学竞赛就能解决这一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专门拿出一堂课,开展数学趣味比赛.在比赛中,由我提问,学生自由发言,或者让学生在黑板上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最终答题多者和正确率多者获胜,并在每次竞赛活动中评选出“数学小能手”.这样的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并以充足的精神来“应战”.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言,使竞赛越来越激烈,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探究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找到教学的突破点,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