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2017-11-14孙艳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置换术康复训练人工

孙艳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骨科,辽宁 鞍山 11401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孙艳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骨科,辽宁 鞍山 114012)

目的整理我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资料,探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恢复关节功能,研究组则加用早期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对比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VAS评分(32.84±5.37)分,HSS评分(83.75±8.36)分,住院时间(9.63±5.31)d,对照组VAS评分(53.48±6.75)分,HSS评分(78.67±8.35)分,住院时间(12.38±6.77)d,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尽快进行康复训练,以便能够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疗效,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巨大的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康复训练;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终末期膝关节炎患者,主要将患者的膝关节取出并换上人工关节,减少患者由于关节病变产生的疼痛与不适,提高患者关节功能与活动范围,尤其对于膝关节因病畸形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治疗的效果更高,能够起到极高的矫正作用。经过临床研究、应用与发展,患者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逐步认可,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膝关节疾病患者带来了康复[1]。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需要通过运动训练进行治疗,且术后训练方法、训练时机都会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产生影响。早期康复训练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当中的应用十分重要,患者能够在早期康复训练指导下进行尽早的恢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效果。本文对所选16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资料进行对比,总结早期康复训练的应用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16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患者。研究组男43例,女41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9.32±8.3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78±4.95)年。对照组男42例,女42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9.35±8.37)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85±4.65)年。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膝关节炎晚期并采用手术疗法治疗,患者均排除据有其他重大器官合并症或手术禁忌证,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主要从患者术后1 d开始训练,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为消肿、止痛以及保证关节活动度,包括患肢抬起训练、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等,时间为3 d,2次/天。第二阶段为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改善CPM角度为主,主要进行患肢等张肌力训练、患者负重训练以及短距离行走训练,2次/天,时间为第4天~2周;第三阶段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患肢肌力训练等,主要包括静蹲训练、患肢单侧负重、上下台阶行走等,2次/天,时间为第3~6周。研究组则加用早期康复训练,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当天进行患肢屈伸训练,屈伸角度为0°~30°,利用冰袋对患者的膝关节位置进行冰敷,并采用按摩方法帮助患者的患肢加速血液循环,按摩由足跟远端向小腿方向按摩,并叮嘱患者适当活动踝关节以及趾关节,在术后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并对患者的患肢血运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术后第1天对患者进行被动训练的引导,训练前关闭患者的负压引流装置,并利用屈曲对患者进行锻炼,注意锻炼角度不可超过30°。术后第2天叮嘱患者自主进行屈伸训练,并根据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进行直立锻炼以及行走锻炼,为期2 d;在术后第4天开始进行更加复杂的锻炼,主要包括坐位抱大腿锻炼、直立行走锻炼、抬臀锻炼等,上述锻炼方法均为5秒/次,15次/天。患者术后1~2周进行抗阻锻炼,将沙袋系在下肢上,进行高抬腿动作进行活动,并在患者拆线后进行自主行走训练。

1.3 疗效判定:对两组患者术后的VAS量表评分差异进行对比,并对患者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进行对比,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VAS评分(32.84±5.37)分,HSS评分(83.75±8.36)分,住院时间(9.63±5.31)d;对照组VAS评分(53.48±6.75)分,HSS评分(78.67±8.35)分,住院时间(12.38±6.77)d,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训练效果比较分析(x-±s)

3 讨 论

膝关节炎晚期患者经常出现膝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度下降,关节功能降低等症状,为患者带来巨大生活不便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忍受巨大的疼痛,临床主要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主要的临床治疗手段,患者通过置换人工关节,有效清除了患病关节的畸形、损伤甚至是活动显示,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由于术后卧床恢复,经常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造成患者的关节不稳,关节功能无法有效恢复,为了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的感染、静脉血栓发病率,尤其是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临床对患者采用术后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带来极大的帮助,随着临床上术后康复训练的不断应用,临床研究证实,越早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对患者日后生活能力的影响越小,但临床上主要以术后3 d后的康复训练为主,在术后1~3 d主要以卧床休息为主,随着临床对康复训练的应用不断增加,临床对于患者术后1~3 d的锻炼价值越来越重视,患者在术后当天即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膝关节适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3]。患者通过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高,除对患者进行积极恢复外,能够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效运动,避免运动不足无法起到锻炼作用,也可避免患者由于运动负荷过重对关节造成损伤,从整体上改善了患者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效果。

本文所选患者中,研究组VAS评分(32.84±5.37)分,HSS评分(83.75±8.36)分,住院时间(9.63±5.31)d,对照组VAS评分(53.48±6.75)分,HSS评分(78.67±8.35)分,住院时间(12.38±6.77)d,可见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的术后预后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有效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术后治疗体验,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减少治疗费用、治疗时间对患者的影响意义巨大。

综上所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后的恢复效果明显,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恢复效果,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孙瑜,丁桃,张琳.术前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20(30):58-59.

[2] 邓珍良,曾文军.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11-12.

[3] 钱玉蓉.术前功能训练指导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2):199-200.

R687.3

B

1671-8194(2017)28-0124-02

猜你喜欢

置换术康复训练人工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从人工到大数据+AI:“一张网”稽核加速中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