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融合性教学探析
2017-11-14杨克菲
杨克菲
(郑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更应该在教学过程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1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
1.1 大学英语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学生专业发展为主要目的来制定的。所以学生课程的基本构成以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为辅。文科生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人文课程。而广大理工科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极为有限,主要是为数不多的公修课,例如思政课、大学英语和有限的选修课。曾经位列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亦不见踪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公修课程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有专门的定位与内容设置,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公修课中的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对于其人文性的一面,该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这个交流工具,除了了解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之外,还要了解其它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就课程定位而言,由大学英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载体更加恰当。
1.2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势在必行
身处一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类似处于一种“文化舒适区”或者“文化安全带”,人们会默认一切皆应如此,于是渐渐失去敏感度与新奇感。“学英语”这股热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至今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出发点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英语学习带来应有尽有的音视频及文字资料。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正在激烈地冲击年轻学子的头脑,不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
去年冬岁,皮克斯出品的动画作品《寻梦环游记》获得如潮好评。观众普遍认为其中所传递的文化习俗充满了人文气息。而事实上,我国的“清明节”和“中元节”、墨西哥的“亡灵节”与西方的“万圣节”在某种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拥有更加久远的历史渊源。但就是这样一部来自好莱坞的英文电影,借助动画手段,设计出人物、背景、故事情节等,将一个墨西哥节日披上了时代的外衣,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其深层原因也正是因为全人类都有类似“感怀先人”的习俗。所以,如何让年轻一代充分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并且对其进行符合全球化时代特色的创新加工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并且在文中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一词。在多次英语教学改革中,文化的重要性被不断推升。然而在加强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本国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性。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能够使用英语将我们的文化精髓传播到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才是我国全面走向世界,获得世界性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2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
2.1 增加授课内容中传统文化所占比重
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已经增加了一部分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后习题,例如翻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敦促学生掌握相关词汇与表达。但教材中占比最大的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就很少。要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就有必要调整授课内容。可以相应增加介绍传统文化的篇章,如古代主要的思想家及流派、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以平衡中西方文化在授课过程中所占比例。促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2.2 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没有刻苦深入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想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渠道,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在提升专业教学技能的同时,应不断拓宽个人的知识面与阅读面。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深度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2.3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英语课的课时数与语文课持平,引发了很多争议。“重英语轻语文”一度成为热词。事实上,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必须拥有深厚的中文功底。而熟练掌握英语,亦可以引发对于母语的深度认知与剖析。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参与国际事务及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一切都要根植于拥有良好的中文与外语(英语)基础,不懂语言,跨文化交际无从进行。
交际行为的双向性决定了要想进行有效交流,必须加强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学习。对话双方既要“输入”对方文化进入个人认知体系,也要“输出”本国文化进入对方的认知体系,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才是有效的。故而,学生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和英语能力,就可以使之在对外交流中游刃有余。
3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深入推进,国内的自贸区、航空港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承载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的使命。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对外交流的有效性。基于这样的要求,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一种可行性及操作性相对较好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增强当代学子的文化自信,进而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 5号.
[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
[3]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 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6,(3):149- 152.
[5] 张学婷.全人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6,(5): 73-7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7] 甘长银.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意义分析[J].课程研究,2016,(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