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科学视角下洪秀全的领导失误分析

2017-11-14周雨沁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20期
关键词:洪秀全集权太平天国

周雨沁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00)

1 研究背景

随着管理和领导在现代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上升,领导力逐渐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关注的焦点,领导科学应运而生。领导科学是研究用科学方法加强领导者的领导力,从而更好行使权力,达成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距今有较长时间,但此次农民起义在领导者层面暴露的问题对于今日管理组织与国家有着启迪与警示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太平天国为案例,用领导科学理论分析其领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可以找到关于科学领导的一些普遍原则与方法。

2 案例描述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高领袖洪秀全领导不力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由于个人原因,导致这场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民起义最终走向失败。他领导过程缺乏科学体系,导致失误频发。

洪秀全对于“一朝二主”的局面无所作为,甚至畏缩退让,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在太平天国的宗教权力等级次序中,东王杨秀清拥有“天父上帝附身传言”的特权,俨然成了太平天国真正的教主。这种世俗—宗教最高权威分离、分置的局面,给太平天国的内讧埋下了重大的伏笔。

任用石达开期间,洪秀全对他百般顾忌,加以牵制,引起石达开负气出走,发生天京事变。在这危难时期,洪秀全非但未能广开选才之路,反而大量任用私人,大搞“家天下”。然而,洪秀全重用的洪姓子侄,大多品行恶劣,骄悍无能。在这些人的统治下,太平天国内外一片乌烟瘴气,忠臣良将纷纷避走。

洪秀全自1853年进南京以来,逐渐沉迷温柔乡,不指挥征战,也不过问朝政,以致清军中很多人认为传说中的所谓“天王”只是个木偶而已。一头扎入温柔乡的洪秀全,此时早已忘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高喊的口号。

在对待儒生方面,洪秀全因对四书五经、科举制度痛恨万分,曾专门颁发诏书,规定“凡一切妖书如敢有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在此种思想主导之下,在洪秀全周围不可能形成一个由精英知识分子组成的幕僚团,由此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3 理论分析

3.1 卓越领导者基本素质

3.1.1 领导者能力素质

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具体包括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领悟能力、计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授权能力等一系列领导者所需具备的能力。在本案例中,洪秀全失败有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具备领导者相应的能力素质。首先,缺乏计划能力和思维能力。石达开在据守南京时候,本可以乘胜追击打击清政府,但是他却选择偏安一隅,全然没有考虑过清政府存在对太平天国的威胁,从而导致最后被清政府镇压,这表明他缺乏领导者应有的计划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在情势有利于自身的情况下做出合理决策。其次,缺乏协调能力。太平天国原有许多优秀组织者,但洪秀全无故随意猜忌亲信,致使石达开负气出走发生天京事变,这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表明洪秀全作为领导者,无法协调好组织内部人员与资源.缺乏这两项必要的能力素质。

3.1.2 领导者道德素质

(1)责任感。领导者的责任感指的是领导者对被领导组织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孔子曾提出“九思”,其中,“事思敬”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是做事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而不能懈怠懒惰。洪秀全窝在天王府中,沉迷声色,歌舞升平,全然不顾太平天国气数已尽的事实,只顾着做自己的春秋大梦,这完全不符合“事思敬”的要求。

(2)宽容。宽容一词对于领导者而言,意味着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对反对自己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要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对于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要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洪秀全在领导过程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于自身,他放低要求沉溺声色,对于比他能力强的下属石达开,他又处处针对处处牵制。这样的洪秀全注定是一个格局极小的领导者,他领导下的组织内部结构涣散、人心不齐也是无法避免的。

(3)真诚。这一条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是:对下属坦诚相待,从心底感动下属而最终获得下属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达到自己的领导目标。对此,史蒂芬伯恩斯曾提出“6C”标准: 可信、品质、关心人、勇气、沉着、能力。本案例中体现出洪秀全缺乏真诚。首先,洪秀全不符合“可信”与“品质”的要求,他沉迷声色,不务政事,任人唯亲更是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水准。其次,士兵征战之难、百姓生活之苦、朝政要务之繁,洪秀全概不与闻,这表现出他对下属的冷漠。一个缺乏真诚的领导人,自然无法让下属感恩戴德,誓死效忠,这也是后来太平天国丧失士气的根源。

3.1.3 领导者逆商

领导者的逆商是衡量领导者身处逆境时的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力的指标。有进取心的卓越领导者会在逆境中观察和评定自己所处环境中积极的方面,发现最有建设性的维度,不断摆脱困境,超越自我。逆商中的进取心是一个领导者脱离惨状,大展宏图的羽翼,也是衡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重要指标。本案例中,石达开据守天京时选择沉迷温柔乡而丧失了继续完成事业的进取心,丧失了这项重要的条件,就必然导致洪作为领导者没有能力处理组织面临的挫折困境。最后被清政府镇压时,太平天国以十分狼狈的姿态被清算。这表明洪秀全没有能力在逆境中寻找有建设性的维度,因此也就没法带领太平天国逃脱败落的命运。

3.2 卓越领导者的用权智慧

3.2.1 专家权和典范权

根据领导者五项权力说的理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五项权力,其中强制权产生权力性领导力;专家权和典范权产生非权力性领导力。领导者在下属中的威望是一笔无形资产。本案例中,洪秀全却没有办法正确行使自己的非职位权力。首先,他没有容人之量,气度太小,作为领袖毫无个人魅力可言。其次,在太平天国运动处在逆境的情况下,他只注重自身享乐而不关心士兵,没有在被领导者中树立个人威望,从而无法获得非职位的典范权,使得权力在行使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最后,作为一场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他自身知识素质不足,在带兵打仗和治理国家方面都没有相应的能力,导致不足以令人信服,没能获取领导所需的专家权。专家权和典范权这两项重要的非职位权力的缺失,是洪秀全领导过程的一大败笔。

3.2.2 集权的好处

集权即权力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向上层次职位集中的过程,即领导者将权力集中于自身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集权能带来以下好处:(1)有利于实现统一指挥、集中领导、果断决策。(2)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以保证合理利用资源。(3)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整体目标。(4)有利于增加对外竞争力,避免内耗。洪秀全的用权措施,可以说错失了上述集权益处。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分离,让东王成了在宗教领域具有最高权威的领导人,这种多头领导的情况,会让整个组织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造成资源内耗和方向不明朗的困境。既不利于实现太平天国的战略目标,也不能增强对清政府的竞争力。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

3.2.3 领导者的集权艺术

集权,是领导者一门“外谋内断”的艺术,概括起来就是“谋之于众,断之于独”。集权并非独裁专权,他是领导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集中的一种组织权力系统,是权力的一种分配方式。而本案例中洪秀全在分析过程中却反其道而行之,由于没能在分析时运用儒生智囊团的智慧,导致决策的政策不切实际或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从这个层面而言,未能掌握集权艺术的领导者也成为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源。

3.3 卓越领导者的用人智慧

3.3.1 拒绝顺才,用人超己

领导者任用能力比自己高的人才,集众人的智慧和能力来干事业,事业高度会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界限,达到汇聚英雄,争霸天下的效果。而用人不如己,就会导致领导者无法与下属共济增值;领导者与能力超过自己的下属之间产生内耗,人才离去,剩下唯唯诺诺的顺才、庸才。本案例中,洪秀全用人时全然违反了这一原则。这表现为:首先,无法容忍才高者。无论是功高盖主的东王还是负气出走的翼王,都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极为重要的中坚力量,而洪秀全对二者的处理方式分别是刺杀和牵制。由于没有能力起用比自己能力高的下属,这就导致太平天国事业只能局限于洪自身的实力。其次,无法首肯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才。洪秀全由于个人原因拒绝任用儒生,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智力资源局限于农民阶级。其实儒生中有许多非常具有谋略的人才,但是洪的一系列政策拒绝了这些人,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3.3.2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这条原则指的是领导者在任用人才时要着重考量人才的才能和品德,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不计出处,打破世俗偏见,敢于破除出身等界限,其次要求任贤不唯亲不避亲,任人唯亲给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带来干扰和障碍,而假如亲属中有贤人,也要大胆使用。案例中,洪秀全任用的亲信大多品行恶劣,骄悍无能,这充分表明他在选用人才时,并不是拿才能和品德作为标准,而是更偏向于个人关系和喜好,这对组织是非常不利的。同时,洪秀全因为荒谬的原因拒绝儒生,这更反映出他用人的随意性。只有农民阶层的权力结构,使得太平天国存在后继无人、后天乏力的巨大隐患。设想假如洪秀全能够合理地招纳人才并加以授权和监督,就算本人不够勤奋,也不至于让惊动一时的农民起义虎头蛇尾。

4 对策建议

4.1 改善结构,权力集中

本案例中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分割导致多头领导等众多问题,因此要改革组织的权力分配结构,实现统一领导。杨秀清“天父上帝附身传言”本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是权宜之计。 洪秀全应该在杨秀清第一次“天父上帝附身传言”之后即进行危机管理,改善原有的权利结构,将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都归并到天王身上,以拜上帝教唯一领袖的权威化解教众的疑惑不安,实现自身的集权。

4.2 量才适位,高能为核

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应当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让每个人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价值,同时更应当将能力较高的人才作为组织的核心。洪秀全的下属大多为农民,知识水平不高,但是骁勇异常,对这些人,应当让他们承担执行层面的任务,而不应参与决策制定。同时,为了实现高能为核,他应当放弃对知识分子儒生的偏见,采用有谋略有胆识的人才作为组织的核心。在任用时更要从贤才两方面出发,而不能任人唯亲,单凭个人喜好和主观随意性。

4.3 焚膏继晷,严于律己

作为一项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应当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一方面,他不应沉迷美色,深居简出,而应当摒弃过度的享乐需求,将生活的重心放在自身事业中,勤恳工作。另一方面,不应深居简出,而应与被领导者建立良好关系,从而获得一定的非职位权力。最后,洪秀全在成为领导人之后应当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让自身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领导者,带领太平天国走向更长远的明天。

[1]萧鸣政编著.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庆文,裴春霞编著.培训与开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维政等主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美)爱尔文·戈尔茨坦,(美)凯文·伏特著,常玉轩译.组织中的培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洪秀全集权太平天国
洪秀全为何承认“下凡”
近代早期先进人士的复兴中国梦之路
苏共对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背离与嬗变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
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洪秀全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集权与分权
太平天国也说“国”
方寸中的太平天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