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正气塑造典型
——评长篇传记小说《清官杨涟》

2017-11-14刘保昌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清官小说

◎刘保昌

弘扬正气塑造典型

——评长篇传记小说《清官杨涟》

◎刘保昌

姚东明、黄海卿的长篇传记小说《清官杨涟》,以湖广应山(今湖北广水)籍的晚明大清官杨涟(1571—1625年)作为叙事主人公,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列四章,第一章“雪夜歌”描写杨涟青年时代以前的读书生活。第二章“渔阳歌”描写杨涟出任常熟知县的一系列政举,诸如访民情、勘洪灾、肃匪盗、澄吏治、兴水利、挫倭寇、守廉洁、杖打税使、大兴文教、聚贤东林、勇闯相府、哭祷求雨、纾民困顿、举全国廉吏第一,等等。第三章“碧血录”描写杨涟入朝任给事中后,在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系列事件中,仗义执言、大义凛然的英勇行为。在明神宗病危时,他力主太子进宫服侍。顺利地辅佐明光宗即位,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的请求。明光宗病重时,杨涟犯颜上书,力陈光宗之过失,被夸为忠臣。光宗临死之前,授其为顾命大臣;光宗登遐后,李选侍居于乾清宫,挟持太子,想要把持朝政,关键时刻,杨涟挺身而出,带领群臣闯入乾清宫,拥立太子即位,逼李选侍移宫,朝局自是安定。明熹宗即位五年后,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上书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受贿,历经拷打,惨死诏狱。第四章“忠魂舞”描写明毅宗即位后,铲除阉党,杨涟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全书线索清晰,首尾照应。

小说以饱满充沛的激情,形象生动的语言,伸张正义的诉求,呼唤忠廉的价值,描写被崇祯帝称为“清廉第一、忠直第一、冤惨第一”的杨涟,这位乡贤廉吏的传奇人生,讴歌其“无所不能、冰清玉洁”的人格精神,刻画其“扶正祛邪、只手擎天”的英雄气质,立体全面地再现了晚明时代宏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风俗、谚语、物产、地理、气候、典章、制度、饮食、酒馔、街肆、茶楼等日常生活场景和政治文化生态作为小说叙述的背景性“硬件”,得到原生态的再现,从庙堂到民间,从丹墀到山林,小说作了全景式的把握和观照,遍观衢隅,经纬交错,视野开阔,读来引人入胜。

小说描写晚明政治生态中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过程,以杨涟为中心,兼及东林党“六君子”中的其他人物,如左光斗、魏大中、顾大章、周朝瑞、袁化中等等,揭示群臣中依附魏忠贤阉党的小人行径,对诏狱的黑暗,用刑的残酷过程等,写来如身临其境,阅之令人惊心动魄。小说以艺术的形式追问出专制社会历史的巨大悖论,忠臣被弃,仁人被杀,黑暗的专制腐败必然带来王朝的衰败,就在杨涟被害19年后大明王朝沦亡于满族人的铁蹄之下。朱明王朝自毁长城,自推桢干的举动无疑在客观上帮助了满族铁骑长驱直入踏碎锦绣河山。

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小说在揭示专制社会的发展规律,展现王朝衰亡的必然命运的同时,聚焦于清官杨涟的所思所行,沉重的思索和理性的思辨贯穿全篇。杨涟是两朝天子的顾命大臣,护立有功,本来握着一手好牌,却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而更为吊诡的是,他及其所在的“东林党”本来还是正义、公理的化身,这种失败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徒自伤怀了。结合小说的文本叙事,我觉得杨涟的官场败北,有其个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从个性上来说,杨涟是地道的楚人,有地道的楚人的性格,他的读书行事处世为人,带有鲜明的屈原式的孤狂影子。无论是入仕之前的醉酒狂歌,还是朝堂上的金刚怒目狮子之吼,都带有烈士的冲动特征,殊少建设者的稳健平和。这种性格,易于建功立业,快刀斩乱麻,风起云涌,雷霆霹雳,何物不服?杨涟任常熟知县的所作所为,就是如此。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在朝廷中枢任职时,协调性不足必然导致处处掣肘,东林党人的议论风生指点江山也很容易为权主忌惮,被小人乘隙离间。饱读圣贤书的杨涟和东林党人,以人间正道的化身自命,兼且清正廉洁,说话办事往往直道而行,不顾其他,这就容易为其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清官”不敌“贪官”,看似荒诞,其实却是历史的真实。更有甚者,还有人提出过“清官误国论”,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如李贽《焚书》云:“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故余每云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儿孙。余每每细查之,百不一失也。”康熙也曾有诏书曰:“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写道:“脏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鲁迅也有“当年唯恐其不起者,今日唯恐其不死”之冷峻的观感。“全国廉吏第一”的杨涟,最后竟然被阉党安置上“受贿两万两”的罪名,这真是让人泣血痛恨的黑色幽默。如何评价东林党人的历史功绩?我觉得还是距离其时代并不遥远的黄宗羲在《东林学案序》中说得好:“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没虞渊而取坠日者,东林也。毅宗之变,攀龙髯而蓐蝼蚁者,属之东林乎,属之攻东林者乎?数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弱者埋土室,忠义之盛,度越前代,犹是东林之流风余韵也。”杨涟等东林党人,正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物,难免狂狷,难免不合流俗,却代表着人心所往的方向,是划破黑暗长空的闪电,是漫长绝望后的希望。

从历史来说,饱读诗书的书生经过科举,进入朝堂,卷入凶险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侯门一入深似海,荣辱成败往往系于“在上者”一身,坎坷蹉跎在所难免。这是所有人治社会的必然规律。清官杨涟是忠烈的化身,他临死前夕在《狱中血书》中写道:“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环泣耳。打问之时,枉坐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其《狱中绝笔》写出“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涟即身无完肉,尸供蛆蚁,原所甘心”的心愿,真诚地表达此种“痴愚念头,到死不改”。此种慷慨雄浑九死莫悔的忠烈,刀斧鼎镬加身不改其志的执着,惊天地,泣鬼神,义薄云天,光耀史册,成为两千多年来儒家传统人格的象征,具有历史命运的典型性。从屈原式的孤愤,到东林党的议政,再到晚清的经世致用、组建政党,书生报国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行旅,以杨涟为代表的清官群体无疑也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历史已然证明,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明君圣主身上,是多么的虚妄!事实上,从明代中期开始,随着陆象山、王阳明心学的崛起,程朱理学鼓吹的“存天理去人欲”不断受到质疑,自然之性、“百姓日用”、人的情感等得到充分的肯定,在此思潮影响下,李贽、徐渭、汤显祖、公安三袁等文学界、思想界先锋不断推波助澜,长期桎梏人的性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此过程中受到质询,诚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时代的精神曾经采取了这个转变:它放弃了那灵明的世界,现在直接观看它的当前的世界,它的此岸,随着这样一个变革,经院哲学便消沉了、消失了,因为它和它的思想是现实世界的彼岸。……于是,人们就来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自己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并争取他们的自由得到承认,并且具有充分的力量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正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鲜血,推进了思想启蒙的步伐,浇灌出思想启蒙的花朵。他们“不贵空谈,而贵实行”,誓以“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内心深处对专制王权还是抱持九死不悔的痴心的,他们前仆后继的失败直接引发了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龚自珍、魏源等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反思。小说对封建专制的弊端、国民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还有不小的挖掘潜力。

姚东明、黄海卿的小说对主人公这位前贤、清官、圣人,充满仰慕之情,总体上采用仰视的角度,人物形象高大完美。虽然对杨涟由于年少无知,不信任妻子,导致张氏投缳自杀的经历并不隐讳,但从全书来看,还是将他写得较为“高大全”。如“撩虎须杖打税使”一节描写杨涟的心理活动:“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如果贪图富贵,家境本就富足;如果遇事避之,何必苦求功名!念念在兹者,不就是当官为民做主吗?如果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去伸张正义,头上的乌纱又有何用?又何以对得起百姓的殷殷期盼?屈膝媚奸,趋炎附势,丧失原则,放弃正义,绝非我杨某之所为!”这当然是杨涟行事的心理动因,但却并不能保证杨涟为官行事与恶势力斗争的无往而不胜的结局。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小说描写东林书院主讲高攀龙和前刑部郎中于玉立,与杨涟未曾谋面,听说杨涟智勇双全、杖打税使的豪举后,夸赞道:“常熟杨知县此举,起初为保护百姓而与税府抗争,杖打织监舍人,是弄蝎尾而忘其毒,犹属轻意一时;及至后来苏杭织监蝎矢相向逼来,却挺身而出,当之不避,处之有方,我之神自定,彼之毒自消,自然了无所加。此乃杨知县真男子作用故,常人断然难以为之。英雄须看当场,于生死切身祸福攸关之转眼间,利勾不动,威压不动,更名掀不动,方是真铁汉。今税府事,智勇双用,看着容易,试使中人及无大学问人,当场便有许多意气、许多周张。”这是从侧面刻画杨涟的成熟韬略,于此可见杨涟甫一入仕就都顺风顺水,无往而不胜,此种叙事写得简单了一些,对其性格、经验的成长性描写不足;同时,小说对应山、常熟、京城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杨涟与其他知名人物的往来酬答,宫廷政治派系斗争的方方面面等的叙述和描写,有些地方显得枝蔓较多,不够精炼,舍不得裁剪,这些也正是作者采取仰视角度写作的必然结果。

其实,小说也预留了另外一个文化空间。与杨涟忠勤国事奔波驰驱的儒家人格相对照的,还有虚静自由退守无为的道家、佛家人格,如祝海韦云游四海的自由生活,未尝不是传统社会中书生的另外一种选择。只不过小说对儒家人格更为推赞,如顾宪成慷慨激昂的陈辞:“治学的首要之道,在于要立志做人,把德行置于首要位置。当前社会,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士风日陋。很多读书人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研究学问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社会、国家、民生所用,而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猎取名利的手段。不少人出则竞名,处则竞利,为着个人得失,奔走找寻门路,却不注意砥砺操行,使文章与德业截然割裂开来,使读书背离正常途径与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即使功名很高、学问很深、修养很好也不足挂齿。士人不管是做官为民,身处何境,都要明辨是非,注重气节,关心世道人心,以天下为己任!”在小说已经开拓的多重文化空间中,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沟通、交流、互联、比照,以此凸显精神的多义性和价值的多元性。

从艺术性上来说,小说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阅读印象。如“李应升就逮时,正是雨后地湿。其父李鹏翀伤心至极,将书从家门口一直铺到水边,长达数里,让儿子踏书而行,以此默然抗议朝廷无道,圣贤蒙羞。李应升前行,如长空孤鹤,形影相吊。见者无不伤感。”踏书而行,这在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中国,潜藏着多么深长的“辛苦遭逢起一经”的人生悔恨,此种细节,胜过一切冗长的描写。小说语言优美,文白交融,读来琅琅上口,充满历史小说的典雅方正气质。同时,亦不缺乏民间趣味,如描写常熟农民插秧唱山歌的段落:“山歌悠扬,官民同乐,这边唱来,那边附和。唱得浑身劲儿足,唱得心儿好快活,唱得秧儿点头笑,唱得手儿快如梭,唱得江南春意浓,唱得天地锦绣多。”一组排比句式,总能引发读者的会心开怀一笑。

作者十年磨一剑,遍读史书,收罗传说,经年揣摩,十易其稿,写成这部七十余万言的皇皇巨著,寄托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理想,表达追慕前贤名人的乡梓情怀,揭开尘封蒙蔽的历史真相,再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人格,充满正能量,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佳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4BZW112)的成果之一。

注释:

[1][2][3][4][5]姚东明、黄海卿:《清官杨涟》,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版,第176页,191页,215页,644页,269页。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清官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清官甚乐”乐在哪里
赞清官郑板桥
文学小说
清官情结
清官之恶
清官三辩
“清官思想”与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