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来了吗?
——关于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
2017-11-14张荣翼
◎张荣翼
“狗”来了吗?——关于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
◎张荣翼
本篇文章是要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即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所用的标题叫做“‘狗’来了吗”仿佛不那么严肃,也与论题看不出关联,因此,我先要简要说明一下。
所谓“狗”的命名,首先,是因为在2016年阿尔法公司推出一款电脑围棋软件阿尔法狗(Alpha-Go),其中“Go”是日语中围棋的音译,阿尔法狗直译的话就应该是阿尔法围棋,但在围棋界都是采用的音译,就称之为阿尔法狗,本文中的“狗”取义就是智能程序或者人工智能。关于阿尔法狗,后面还要做一些论说。其次,人是智慧的动物,其他的动物或许也有一定的智慧,但一来是所体现出来的智慧程度远不及人类,二则是只有人类才可以只凭借智慧能力就足以谋生,如一些古代的谋士、近代以来的科学家,以及当下编写电脑程序的人员,而一般动物无论多么聪明,总得要自己去采食,没有依靠智慧就得以生存的道理。作为智慧的动物,智慧是人脑的功能,它包括计算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并且人类建立了测量智力程度的系统,名为智商,即可以用量化方式来度量智力水平,但这一策略系统对于人工智能没有意义,譬如计算方面,数值511(素数)的17次(素数)方根是多少,即使数学专业的人也要费时计算,可使用电脑就瞬间解答,并且其计算能力的提高随时都在进行,理论上讲这种提高没有上限。在数值计算上人工智能碾压人类,但在涉及到想象力、情感、意志等头脑的功能方面,人的个体经验要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则对此并无大的进展。所以,人脑的智能和人工智能都建立在人的存在的基础上,但两者还是有不同的套路。人脑的智能和人工智能是两种同源而异质的存在,它们是相爱相杀的。打个比方,如果把人脑的智能比作人的话,人工智能有些类似于狗,狗算是人在动物界最亲密的朋友,所谓忠诚等道德性的东西,狗所体现出的秉性远远大于其他动物,甚至有人认为狗对于主人的友情可以大于人的同类。把人类可以赋予动物的最高等级的赞美之词给予犬类,应该会有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也就是这一对象,人们也有最狠毒的言辞来诅咒它,从文言化的“狗彘不若”到口语化的“狗娘养的”,都是表达了最深切的鄙夷态度。再次,狗是人培育出的动物,大自然中的狼可能是狗的祖先,作为人工驯养的物种,狗是被赋予了听命于主人的先天使命的,同时狗具有一些超于人类的禀赋,如超常的嗅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为主人效力,那么,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是被人设计而且为人的工作目标所用的。在数值计算等方面它早已显示出超乎常人甚至超乎人类的能力。
现在回到问题来看,“狗来了吗”?
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事先辨别题旨的问题。如果把题旨理解为它可以作为人的得力助手,那么可以说最初成功设计出电脑就已经满足了肯定答案,哪怕最初的电脑不过就是做一些演算,相当于算盘的升级版而已;但作为有观察、判断能力的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是否“狗来了”就需要斟酌一番。
假如我们持以客观公允的立场,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已经“狗来了”,而且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实。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发动的打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显示出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械化军事行动不同的面貌,在保持并且升级了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出现了更新的数字化,即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战役行动。美军中的每个战斗单元都装备了与计算机联网的实时通讯设施,如当其中一辆坦克行进时,它发现了敌情除了可以自己采取清除行动以外,也可以向其他己方坦克予以警示,或者在自己火力难以达成目标时吁请己方的战斗直升机来实施打击。在地面隐蔽的目标,往往地面上难以发现,空中的飞机甚至卫星发现之后,坦克立刻就可以获得相关情报。在军事行动数字化的同时,武器也是高科技的,美军在此次战争中,首次亮相了战斧式巡航导弹。该导弹可以在军舰或潜艇发射,最远射程两千多公里。该导弹通过卫星制导,能够在距地面几十米的高度飞行,在地形起伏的情况下,它会随着地面的高低而起伏,在射程内平均射击精度达到十米以内误差值。在这一性能下,我对其效用深感惊叹,它的命中精度相当于每一公里射程的偏差不到一厘米,这比起传说中的百步穿杨更厉害。再看其具体运作是输入了打击目标发射之后,该导弹可以在运行中不断地把地面信息加以计算,与卫星定位系统联系以校正航线,这里体现了观察、计算、交流、判断等一系列的智能活动,这种智能程度是远远超出人手操作水平的。
接下来我想说前面提及到的阿尔法狗问题。这只“狗”来势汹汹,使得整个人类措手不及。具体原因在于,围棋的智能软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作为电子游戏得以开发,当时美国和日本的软件专家开发出了多款程序,其中单纯作为游戏的围棋软件,专业棋手可以让九子,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轻松取胜,这些软件也在专业棋手那里得以开发,可以用于围棋教学中的死活题、定式步骤的讲授,这可以发挥电脑中的存储量即记忆的优势,也利于减轻教学的工作量。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提高,也随着围棋软件开发的进步,到了2015年左右,最先进的电脑围棋软件可以只被职业棋手让一两颗子的水平,而非专业的普通爱好者已难以匹敌。尽管如此,在整个围棋界,没有人会认为电脑程序可以战胜人类顶尖棋手,不只是现在不能,理论上在将来也不能。那么围棋界这一现在看来错讹的认知是如何来的呢?
关键在于,以往人们理解的围棋博弈依据是感觉(棋感)和计算,所谓感觉,即算不清楚究竟哪一步有多少价值,就按照平时的经验或者当下的心情来下子;而计算就非常复杂,要考虑自己走某一步之后对方的应对甚至是对方不理会另觅蹊径,这种计算的复杂性在于,每一步都可能有几十种、几百种的应手,每一种应手之后又有几十种、几百种新的应手,这样考虑了两三步就已经是很大的计算量,而真正的高手就在于比别人多考虑了那么一两步,这一两步的计算就多耗费了几十种、几百种的平方数值的计算量,假设我们取一个中间数值一百,多考虑一两步中多一步就多出一百种方案的计算,多两步就要多出一万种方案的权衡。我们知道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围棋高手智商应该不差,可是要多出对手这么多的倍数的计算量,这真的是让人惊讶!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围棋永远不能战胜顶尖棋手就在于电脑围棋只有计算而没有感觉,但对围棋来说,计算的量太大太大,围棋棋盘上有361个着子点,甲乙两人对弈,甲先落子,有361种选择,乙随之下子,是360种选择,再甲走是359种,依此类推。那么整盘棋下完的计算量就是2的361次方!这个数字有多大呢?相当于比10的109次方还大,即1后面添加109个零。有人计算,这个数字比目前所见的整个宇宙的原子的数量还多!在具体过程中还可以有提子之后空格的重新落子,可以有打劫的循环提子,还有规则允许的弃权即不下子,让对方再走,所以实际的围棋对弈还可以多出这个数字的限定。目前最快的电脑运算已经可以达到每秒百亿次计算,其实也就是1的后面10个零,那么从宇宙之初开始下一盘棋,现在也没有下完!电脑算不出最佳应手但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落子,就是经常处在学生考试遇到难题时的“蒙”的状态,遇到了ABCD的选择就估摸着选一个。应该说人类棋手也不能算到每一步,但是人类棋手知道经验中的哪些着手比较有把握,所以人类棋手也是“蒙”的话,就至少不是瞎蒙。以电脑围棋程序的瞎蒙来应对人类棋手中的多数人,倒也可能取胜,但这种状态怎么来战胜人类的顶尖棋手呢?
从计算的数值来考虑,电脑围棋的前景并不看好,所以至少目前的职业棋手在两三年前都绝不相信顶尖棋手会在电脑博弈中失败,更不会认为在多盘对弈情况下大比分上的落后,即也许会有一着不慎的大意失荆州,而几盘下来这种失误概率就很小了。阿尔法狗(Alpha-Go)的程序设计者知道围棋的天量计算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就另辟蹊径,它根本不是去计算前述的每一个着子点与后来的各种应对的招数,而是在数据库中通过最初输入的几十万局对局,查看此种情景每一个着子点的胜负概率,取其中胜率大于百分之五十的着子点,如果没有完全同型就找相似程度更近的来参照。这里我们就看到此种思路的不同了,前面纯粹数学意义上的计算,是要考虑2的361次方的数额,这里就只不过是几十万盘棋的查看比对。对于人脑来说这都是汪洋大海的浩瀚无涯,可是对电脑来说,后一种计算不过就是六位数的计算,可以轻松胜任。
2016年,阿尔法公司推出的一款围棋软件阿尔法狗(Alpha-Go)和当时的欧洲围棋冠军樊麾对弈,战胜了欧洲冠军,这已经表明了人工智能的一个巨大进步,在十年前,一位普通职业围棋人士通常可以让围棋软件九颗子,相当于象棋让一个车加两个卒,欧洲围棋不算世界顶级水平,但作为洲的冠军,和一般水平的围棋八九段也差不多,所以,人工智能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接下来的问题是它能不能对顶尖水平的人类棋手提出挑战?于是就有了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对弈5局的安排,李世石曾经获得过13次世界大赛冠军,冠军总数历史排名第二,而在赛前李世石的围棋等级分世界排名第三,从综合指数来看,他应该是2016年处在世界最高地位的围棋手。在赛前,李世石踌躇满志,认为最差也是五局三胜,整个亚洲围棋界基本也是这种看法,至少在公开场合没有人做胜负相反的预测。结果前三局李世石零比三一面倒地落败,让人大跌眼镜!
李世石一贯以心高气傲著称,刚出道的时候就经常说一些豪言壮语,哪怕面对棋枰前辈、名宿,也直说可以轻松战胜对手,而作为一位天才棋手,他也倒是经常兑现了这些豪气冲天的赛前预测。这一次面对阿尔法狗的失利,李世石赛后说自己已经尽力,人工智能围棋在程序采用了新的运算思路之后,让人类当红棋手中心高气傲的人甘拜下风。当然,也有少数棋手认为人类还是可以战胜电脑智能围棋,毕竟竞技活动中有着球风相克这种说法,即电脑遇到了一些喜欢下怪招的棋手就可能落败。于是,阿尔法公司又在专业棋手的围棋网站上布下了一位取名Master(高手)的棋手,当有了十多位人类棋手与之对弈失败之后,引起了棋界的关注,有人猜测这种胜率只有当今最具实力的某几位可能达成,但这些对局不是那几位的,所以很可能是此前已经掀起惊涛骇浪的阿尔法狗的替身。于是就有了当今最具实力的几位顶尖棋手的轮番上场,结果也都全部落马。直到连续赢下了30多盘棋之后,阿尔法公司承认了这是公司推出的更新了的围棋软件。通观这些棋局,几乎都是被碾压,看不到那个阶段有人类棋手占优只是后来被逆转的情况。阿尔法狗以它的彪炳战绩宣示:狗来了!
行文至此,我认为才可以尝试思考文艺创作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阿尔法狗之前,我们一直是把电脑的思考看成直线性质的,狗来了之后我们才发现它可以思考并非终极答案、并非确定的“正确”的解,而是统计角度上的大于百分之五十的胜率,若干步骤的大于百分之五十,就直接、简单地通向了最后棋局的胜利。反过来看,关于文艺创作,我们今天知道的比起古代究竟多出了什么?
古代人知道生活阅历的积累有助于创作,可是“江郎才尽”的状况肯定不是孤立的个案,可以说非常普遍,那么这里的生活积累提高了,是什么创作所需的必备元素缺失了呢?我们或许可以提出若干解释,但我们难以找到公允的结论,而且有不同背景下的“江郎才尽”,它们通向的结果一样,原因则往往各不相同。我们还会有创作中的“灵感”体验,往往写作的时候会有思路迟滞、词不达意等等情形,硬着头皮写下来自己来读都觉得有些别扭,可是有时也可能出现灵光一现的感觉,感到文思泉涌,写作之后感到酣畅淋漓,自己读起来也会受到感动。同样一个人在写作中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奇特的感受曾经困惑了古代人,柏拉图对此提出过“神灵凭附”的假说,即灵感中的所思所写就是神来之笔,现代的心理学尝试从科学角度给出剖析,但是也只是从发生之后的现象给出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并不能凭借研究的所得来营造出灵感,干预灵感的强度和持久度等。我们还认识到一些作家思想中充满矛盾,然后在作品中加以展现,它包括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在两种冲突性的社会力量之间,同情其中一方然而又把未来的希冀寄托到了另外一方,还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多声部”的思想,叙述者穿插在不同的被叙述的人的感受之中,那么,在这种张力格局下,人工智能是否需要设置两种运算规则和公理推导的前提?迄今批评家是采取的“同情式的理解”这种方式来涉入矛盾,电脑是不是也可以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同情?文学活动还包括阅读和批评方面,那么延展到这一步来看的话,也有非常复杂的东西,不是所谓计算就可以解决的。譬如涉及到作品中对各种族群的描写,反对种族歧视已经成为当今的共识,是一条道义的底线。当各国领袖们在严辞谴责恐怖袭击的同时,一定会加上一句他们不能代表广大的和平的穆斯林,非此就有违背了政治正确的危险性。那么循此逻辑,过去文学中的描写也就需要重新来检视,事实上我们古代文学中的“蛮夷”一类词汇也都是能够回避就回避,除非“壮志饥餐胡虏肉”这样的原文只能保留,那也要在对原文的讲解中指出这种称谓的不合理处。在这一系列的问题面前,它都不是一种按照某一程序就可以计算的,而是一种多方面考量来的权衡,我们所说的纠结大多就是这种情况。电脑的程序设计如何来解决人的纠结?如果某一天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这类难题,那就不仅是文学创作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达成,而是人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进行深层次干预。
那么我们还是应该来盘点一下人工智能在创作上的现实水平和潜能。在目前条件下,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到一些比较不错的东西,譬如抽象图案的设计,电脑制作的水平可以达到专业设计师的程度,就像我们看到的麦田怪圈图案,其中有些比较复杂,即使画家来绘制也要思索一番,电脑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电脑还可以谱写一些乐曲,按照规定的调式、节拍等要求写就,虽然不能说是人间天籁,也还算是悦耳动听。在这些已经达成的人工智能创作之外,有人在尝试电脑写诗,它至少已经可以写出那种类似于回文诗的诗句,即那些词语好像没有很紧密的关联,但是也可以串读出意思,那么假以时日,它或许可以写出“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堆叠出一些名词而呈现诗意的作品。再进一步看,电脑写作时可以通过无意图的打字来写出莎士比亚作品,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假设电脑每秒就写出一首十四行诗体量的字符串,从宇宙诞生之日的一百多亿年前就开始写,那么到今天它写出莎士比亚某一十四行诗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小到从一口水塘提取特定的一滴水的概率,理论上可以有的,在现实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不过,阿尔法狗在围棋上的惊艳登场给了我们一个警醒,我们今天所想的种种可能性都只是基于我们今天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如果程序编程采取了全新的思路,获得了突破,会不会真的就颠覆我们关于人工智能与创作的关系的认知,恐怕我们在坚守目前的判断立场的同时,也为万一出现颠覆性的状况留下一个站在当下立场的思索。在目前由诗人作家创作的作品中,我们由此可以读出作品字面表达的东西,还可以由作品推想作者的意思,还包括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彷徨、纠结、煎熬等等,我们读作品也是与我们所想象出的作者进行一次精神世界的对话。可是,面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这一切由阅读延伸出的心灵活动都将被中断,作品只不过就是一种表达,它可能会吻合我们的审美观念,可能会恰当地体现出了艺术技巧,可是,作者精神世界的那一环将无从开启。当年陶渊明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会把诗人补入画面,试图从诗人立场来看字面所表达的东西,而电脑写出类似的句子的话,我们看什么呢,我们自己在采菊?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支撑丰富的生活内涵吗?而这些原先只是写作背景的内容,其实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弥补的方面。以前新批评的文学研究刻意强调只是从作品自身来读解作品,今天在面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可以暂且把背景材料悬置起来,确实去做文本的分析,可是要想把它们完全撇开,这是做不到,也是根本就不可取的。
回到我们标题所说的“狗来了吗?”应该说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到阿尔法狗的石破天惊的闪亮登场,真的狗来了!随着电脑科技日新月异的进展,狗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可是我们要是站在一种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作为人的每一个“我”的思考、感受、决定,那不是技术上的突破就可以取代的,狗还没有来,也许永远也不会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