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者,我要发声!”
——《在北大发声——批评家周末现场》序
2017-11-14谢冕
◎谢冕
“我是学者,我要发声!”——《在北大发声——批评家周末现场》序
◎谢冕
大约就是20年前,也是一个周末,很可能就是周五——许多个周末我们就在北大校园一个冷僻的地方度过,还常常打游击换地方,那时候校园里面主要都是一些年轻人,大家安心地在安静的校园一角从事思想上的交流、学术上的探讨。
“我是学者,我要发声!”——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背景,也是那个时候我的心声。毫无疑问,“批评家周末”是一种学术沙龙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与学术研究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学术研究任务的一种学术训练,一种科研尝试。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北大的伟大传统在我们手上的一种承续和发扬光大。北大的精神源于伟大的“五四”,宗旨或精髓就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不受别的干扰,而且勇于吃螃蟹,敢于冒险,致力于创新,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北大是常为新的”。
学术的沟通利用这个方式进行,其实更是一种思想的沟通和心灵的沟通。看起来我们谈论的是学术问题,实际上更是思想和信念的沟通。在这样的自由探讨的形式下,师生互相增加了解,学生了解了老师,老师也了解了学生。无论是当年我当老师的时候,还是今天是陈旭光当老师。对老师来说,每一次“批评家周末”的聚会都是对学生的近期学习状况的一次考察,对学生来说就几乎是一次面对面的考试,但是这个考试非常的轻松,非常的自如,是在促膝交谈、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中进行的。在这样的交流中,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有的老师可能一个学期都与学生见不上一面,此时学生和老师是分离的,而我们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我可以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所以到了最后我们的学生都可以不用考试。因为我已经知道他思维的特点是什么,他学术造诣有多深,他学习有多用功,他思想的敏锐到什么程度,这一切,我们老师都可以通过“批评家周末”的现场加以了解。所以这就是一种考试,而且是一种非常好的考试方式,老师对学生可以非常透彻地了解,无论是他的长处还是他的短处,老师都可以了如指掌。
当然,通过这种方式,老师也可以从同学们这里学到很多,老师也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要“恶补”一些作品的“课”,这些作品可能在同学们那里已经很流行了,老师也要向年轻人学习,才能保持心态的“年轻”和学术的活力。这是一个“反哺”的时代。
此外,这个过程也是同学们互相切磋砥砺的过程。同学们也互相知道了大家的学习情况,最近关注思考的问题,近来有什么好书、好作品、好的电影、好的演出、展览等等,这是一种信息、知识、思想、智慧的碰撞和交汇,而这种探讨交流更是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谈笑晏晏”的境界。
在我看来,无论是当年的我,或者今天的陈旭光老师在主持这一工作的时候,我们继承弘扬的都是一个伟大的传统。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也相信今天陈旭光老师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抱有着这样一种信念,即北大的宗旨就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不受别的干扰。因此,我们今天就是要学生来发表学术见解,来进行讨论,那就是思想自由的表现。我们进行的工作就是维护学术的尊严,就是独立性不受干扰,不受各方面压力的干扰。从小的方面讲,我觉得就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你想到什么你阅读到什么你观赏过什么艺术作品,要马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写成文章,就要发出北大青年学子的声音。陈旭光老师讲了,重新启动的批评家周末,还要现场实时速记,整理发表,将来还要出书,留下思考的踪迹,研讨的成果。这都是很好的。这些讨论、这些成果,我相信肯定会在年轻人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难忘的学术记忆和人生记忆。
“批评家周末”引导学生关心文艺发展的现实动向,北大做的是活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尤其是我们面对今天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文艺现实。我当年研究当代文学也好,今天的日新月异的艺术学也好,电影研究的各方面也好,我们都密切关注当前的创作状态,评论状态,还有受众状态。我们不是把活的东西变成死的学问,而是始终抓住很鲜活的东西,抓住活生生的现实,文艺发展的现实,我们在沙龙现场实施保持的,是一种时间和心态上的“现在进行时”。
关于“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的研讨主题,我有两点建议:
其一是继续关注文艺发展的现实。大家的专业是影视、艺术理论,但在关心艺术、影视的同时,也应该视野更开阔一些,也关心一下文学,关心一下诗歌,关心一下建筑、美术、书法,甚至音乐和舞蹈都关心一下。做学术必须要有大的视野、大的格局,有大视野、大格局才有大手笔。将来从北大“批评家周末”走出来的批评家必须有很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艺现状有很多的了解,有很多的深入和很大的推动,这是一点。
其二,大家要立志于中国的文艺批评的发展、拓展和创新。在我的印象当中,中国文学艺术的批评,艺术似乎弱一些,文学批评的队伍和传统好像比较雄厚。当然,文学当中小说诗歌的评论又更强一些,戏剧散文的评论又稍弱,艺术批评、电影批评呢?我不太了解,也不敢妄言。但至少,我认为艺术批评,对于时代应该是有担当的。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也许由于印刷媒介不占主导性地位了,文学还有点衰退了。而像电影艺术在今天的受众面是非常大的,观众很多,影响力很大。那么,现在我们北大艺术学院或者说我们的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应该立志于把艺术的批评提升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达到什么样的影响力呢?工作自然是艰巨的。因此青年学者是肩负着责任和重担的,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北大,发出我们的声音,发出我们学者的声音,尤其是我们这些今天的青年学者,明天的学界中流砥柱,我们应该对当前文艺界的现状发出声音,这是我对大家的希望和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