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儿也可以飞翔
——评儿童话剧《地下河》

2017-11-13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儿童剧老鼠爸爸

◎ 殷 璐

鱼儿也可以飞翔

——评儿童话剧《地下河》

◎ 殷 璐

小鱼可米的家园遭受破坏,他在妈妈的鼓励下启程,去往美丽的长江。出发后他遇到了小鱼可妮,一起携手共行,穿越黑暗的地下河,历经艰难到达了长江。在途中,可米渐渐揭开了关于父亲的秘密,他变得越来越勇敢强大,心中那个关于飞翔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可米成为了一只会飞的小鲲鹏……

这是《地下河》为读者和观众讲述的故事。这部作品原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名儿童作家舒辉波的原创同名小说,经该校中文系图南创作室的十位大二学生改编成剧本,并由武汉“有点聚目”剧团排演,于2017年5月3日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艺体音乐厅成功首演。儿童剧《地下河》继而以标王身份中标武汉市“2017双百场演出进校园”项目,于5月22日开启了走进武汉市百所中小学演出的新旅程,目前正在火热巡演中,所到之处大受同学和老师们欢迎。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学生将老师的小说改编为剧本、校园创作与专业剧团的合作、对于儿童剧的艺术探索等等,多方力量的协作共同成就了这部可圈可点的作品。本文拟从儿童剧《地下河》的主题内涵、情节设置和演出特色等三个方面予以评说。

一、丰富多元的主题内涵

《地下河》主题丰富多元,环保可以说是整部剧最为显眼的外壳,也直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剧中还谈论了梦想与勇气、蜕变与成长、亲情与爱情。

(一)保护环境。儿童剧的一重鲜明色彩即为教育戏剧,也就是说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功能,让儿童观众从中获益。相比起生硬的说教或灌输,儿童剧生动的呈现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地下河》并没有口号宣传式的冰冷说教,而是用有趣的故事带动观众的情感。小鱼可米和朋友们生活在家乡可可湖,他们嬉戏舞蹈,欢乐无比。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开始被“乌云”所遮蔽,从他和妈妈的交谈之中观众很快发现,始作俑者是人类,那片“乌云”是人类排放的废气。人类制造的污染使得可可湖不再适宜居住,可米因此踏上了去往长江的征程。剧中通过鱼儿们的逃离让观众感到不平与同情,优美而童真的语言屡屡向观众传递清新优美的梦想之地,使人心生向往,富于感染力。例如可米和可妮有如诗歌般的台词:

可妮 那里有浩荡而又清澈的江水——

可米 那里有白色的细碎的沙滩——

可妮 那里的水草青嫩葱茏——

可米 那里的天空飞鸟成群——

可妮 夕阳晚照时,那里有绚丽的云彩——

可米 雨过天晴时,那里有七色的彩虹——

可妮 就像小时候的故乡——

可米 就像我们的母亲河——

从他们的对谈里,观众被带入如梦似幻的境地当中。到了剧末,已经老去的可米可妮向观众交代,多年以后,小鱼们的美好期待都真的成为了现实。这其中寄托的殷殷希望,给观众留下了反思的空间。

(二)爱与勇气。《地下河》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在首尾两处都被提及:

“当灾难到来时,守护家乡和离开家乡的,都是英雄。”

这是可米母亲告诉可米的话语,深埋进了他的心中。观众也伴随着可米的成长,从似懂非懂,直到恍然大悟,领略这句台词的深意。

可米母亲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鱼也可以飞翔,会飞的鱼名字叫作“鲲鹏”。她鼓励可米离开家乡踏上冒险和寻梦之旅,成为胸怀大志的英雄;而她自己则选择留下,守护已经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家乡,只为等待她的爱人重返。当可可湖的居民们纷纷离开,连最衰老的“咳嗽爷爷”都不例外的时候,依然选择坚守的这份决定愈发显得沉甸甸。当可米重返可可湖,母亲已经衰弱到了弥留之际,她从容面对死亡的到来,变为了一颗星星,与爱人永远相伴,也守护着可米和他的孩子们。这样的情节设置让观众明白了,离开家乡与守护家乡,为了勇气或为了爱,都是值得称颂与鼓励的英雄。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由爱驱使,都饱含了勇气与力量。

(三)陪伴与成长。可米与可妮两条小鱼的相识相伴,是剧中最为温情脉脉也最梦幻浪漫的部分。他们从相遇就一见如故,“可米和可妮是天生的一对”,他们情投意合,携手踏上地下河之旅,共赴梦想之地长江。这让主干剧情不至单薄,从可米的独角戏变为二人的对手戏,增加了生动性与丰富性。可米可妮二人的互动有趣有爱,从他们的回忆与交谈中,逐渐揭示了“爸爸”的秘密,而自始至终未及现身的“爸爸”成为剧中至关重要的隐形角色,是整部剧中的精神图腾。他为爱人寻觅治病的水草而历尽艰辛,他在路途中见义勇为施救弱者,他遍体鳞伤生命垂危之际选择默默离开……“爸爸”是可米和可妮相伴相爱的契机与纽带,也是伴随他们成长至关重要的灵魂指引。可米在可妮的讲述之中,解开了身世之谜,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总是没有等来爸爸的谜团,更从中汲取了力量,朝着成为鲲鹏的路上勇往直前。

可米在出场时,当妈妈深情谈起久未谋面的爸爸时,他显得心不在焉。而当他踏上征途,一步步懂得了爸爸的伟大,直到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呵护孩子的爸爸,他事实上已经在爸爸这一无形力量的陪伴之下,实现了成长的蜕变。他们的交谈当中不断提及爸爸,让观众也随之渐渐拼凑起爸爸的形象。从前行的方向指引,到如何应对渔网、漩涡与激流,再到忍痛拔下鱼鳞做指示标记来预备返程……可米对于爸爸的情感立场也渐渐从一开始的疏离,到逐渐靠近,再到以其为楷模有意效仿,直到最后自豪地宣告他要做一位勇敢的、伟大的、有梦的、会飞的爸爸。可米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变为了和爸爸一样了不起、甚至比他更加伟大的鲲鹏。

如果观众在看完《地下河》之后,以为这仅仅只是环保宣传剧的话,那就远远低估了这部剧的深刻内涵。这部剧不光讲述了爱护家园的重要,也启迪了孩子们学会拥抱爱和勇气,学会陪伴与成长。其中为爱留守等候的妈妈、在无形中陪伴和激励可米的爸爸,也让整部剧成为适合于家长和孩子一起观赏的亲子戏剧,两代人都能从中实现教育的浸润与心灵的共鸣。

二、情节设置的探险模式与游戏精神

《地下河》原为同名小说,经改编成为了搬上舞台的戏剧样式。从十个章节构成的小说变为三幕舞台剧,这其中经历了故事的重新整合,经历了增删与改动,在戏剧线索的把握与情节的设置方面,尤其需要多花心思。

康德在探讨艺术起源时主张“游戏说”,主要着眼于艺术与游戏的“无目的性”,这种特征在儿童戏剧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游戏精神在儿童剧中是至关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下河》的剧本改编抓住了儿童剧的关键特质,将情节进行了凝练与浓缩,使之形成完整的故事线,且加入了具有游戏色彩的情节元素。故事的主线就是可米“离开可可湖——到达长江——返回可可湖”的探索之旅,途中经历了危机四伏的地下河,整趟旅途很有冒险性。而途中除去可米可妮共处的温情线索,还不断加入战胜艰难险阻、与反派角色斗智斗勇的情节,如同游戏闯关,增加了趣味性。

在戏剧冲突的设置方面,剧中主要选取了人与鱼、善与恶冲突的角度。反面角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制造污染与破坏的骄傲的人类,另一类是动物界的恶劣反派角色。前者主要通过鱼儿的台词陈述,让观众得知人类所作所为,而后者则在剧中进行了直观的呈现。例如首号反面角色“大黑鱼”就颇有亮点。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大黑鱼”的亮相往往引得惊呼连连,甚至有儿童入戏到捂眼哭叫起来。“大黑鱼”嚣张威猛,在湖水刚经受污染时“浑水摸鱼”,到后来却也从施暴者变为受害者的一员,命丧湖中。“大黑鱼”之死让观者对于污染之害有了更具冲击力的认识——在灾难面前人人平等。而途中遇到的其他大黑鱼,也是凶恶的代名词,成为可米探险途中的阻碍力量。可米利用绳索,与可妮齐心协力将大黑鱼捕获,赢得现场观众屡屡叫好,他智勇双全的形象也离英雄越来越靠近,整个剧情也变得悬念迭起,吊足观众胃口。

与原小说有较大变动的还有老鼠角色的加入。一开始,老鼠听闻可米想要去往长江,认为是异想天开,显得轻蔑不屑,可米的对策也是躲避。到后来,返途中可米与老鼠再次相遇,这时他已变得勇敢强大,直接与老鼠正面对抗,磕掉了老鼠的门牙。老鼠不复之前的猖狂,当听说可米真的到达了长江的壮举,被可米的勇气和智慧所打败。当它自惭形秽而无比沮丧的时候,可米开导和劝慰了他,老鼠因此弃恶向善,变为一只好老鼠。剧中加入了老鼠的独唱段落:“我要用我的眼睛,为你照亮前进。谢谢你可米,让我找到我自己。”这种富有人情味的情节,让老鼠的性格变得不再单薄,它的改邪归正,对观众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地下河》进入谌家矶小学演出时,有小观众特别提到她被老鼠的角色深深打动。很显然,这样的角色与情节设置,丰富了戏剧情节的起伏,增加了冲突性,也对完善角色性格与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

可米与反派角色斗智斗勇的过程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探险模式,演员的动作更为明显和夸张,踏着音乐节拍的打斗增加了韵律感和审美性。例如其中用绳索捆绑俘获黑鱼、投掷武器击中老鼠门牙等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安排,让儿童剧舞台上呈现出类似于卡通片的动画效果,现场的儿童观众们的反响也十分热烈。这是儿童剧相较于其他戏剧形式而言的独特需要,根据现场主流观众的年龄阶段和兴趣需求,要时刻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观剧效果,这种闯关探险模式的设置显然有其优势。在儿童文学艺术领域中,探险主题历来深受欢迎,探险带来的神秘性、惊险性、刺激性,满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让青睐游戏与玩乐的他们流连不已。在首演过程中,现场观众席的一些孩子忍不住跑到舞台边近距离观看,他们目不转睛的模样足以证明被剧中情节紧紧抓住。到了小学校园里也是如此,同学们忍不住为小鱼可米加油鼓劲。由此看来,探险模式和游戏精神在情节中的贯穿,对于剧本的成功改编起到了极大作用。唯有真正从儿童兴趣出发,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

三、亮点迭出的舞台呈现

戏剧的本质在于交流,演员、剧场、观众共同构成戏剧的要素。对于儿童剧来说,演员在舞台上的呈现尤为关键,如何将好的剧本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表演给观众看,对于剧团来说是极大挑战。《地下河》的舞台呈现无疑是重要的加分项,从大气美观、贴合剧本的幕布,到缤纷绚丽、各具特色的服装造型,到紧扣情节与角色情绪的灯光,再到演员们精湛生动的表演,无不细致到位,展现了“有点聚目”剧团的专业素养。

尤其令观众感到惊喜的是音乐元素的加入。主题曲《飞鸟落在芦尖上》由图南创作室的同学作词,剧团专业音乐制作为之谱曲,乐声悠扬动听,在剧中关键之处数次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记忆,真正达到了儿童剧所需要的视听感官享受。还有反派角色大黑鱼和老鼠等都分别有表达内心独白的歌曲,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优质音乐元素的加入,对整部剧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

剧中末尾部分的两位工人采用武汉方言交谈,他们不解飞跃腾空的小鱼是何怪物,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二人争论起来。这段表演取得了极好的演出效果,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峰。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丑角”使用方言念白往往是插科打诨、调剂气氛、增加喜剧效果的常用方式,而在儿童剧里点缀方言,让观众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心理距离。这几句方言念白体现出剧团把控剧场节奏的熟练,增加了调侃的气氛,也让人类的盲目自大显得滑稽可笑。此时可米面向观众的道白也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他们是看不见我的,我在他们眼里太渺小了,他们不会把我当回事儿的,他们更听不见我的声音,听不见来自地下河的声音。”

人和鱼分属两个世界,在剧中自始至终没有正面交流,但从剧中的表演和角色台词中已经不难看出,人类对于鱼有很多误解,这种误解源自于自私和自大,他们看不到鱼的眼泪,听不到鱼的声音,只贪婪于关注眼前的利益。这段武汉本土方言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夸张效果,更能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若有所悟,显得用心且别有深意。

总的来说,儿童剧《地下河》的主题多样,在环保的外衣里蕴藏着诸多内涵,像多层蛋糕一样,让观众可以品尝出丰富滋味;而剧本改编时采用了探险模式,设置了富有游戏精神的情节,贴合儿童剧的自身特点;独具匠心的专业演出更让整部剧亮点迭出,达成了优质的舞台呈现。从不足之处来看,全剧台词所占比重略大,有的地方稍显冗长拖沓,如能进一步精简,让节奏更显紧凑,则演出效果会更佳。

儿童剧的教育渗透功能和艺术熏陶功能,有其独特价值。在娱乐手段花样繁多的今天,儿童剧市场嗷嗷待哺,呼唤着原创佳作的出现。在此背景之下,儿童剧《地下河》的面世与上演鼓舞人心。从剧场到校园,小鱼可米和他的梦想、精彩纷呈的地下河之旅,亟待孩子们的共同见证与陪伴。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儿童剧老鼠爸爸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抓老鼠
我和爸爸
爸爸
笨猫种老鼠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老鼠分油